11月25日上午,第八屆產教融合發展戰略國際論壇主場報告在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和駐馬店市黃淮學院兩個會場以線上形式舉行。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副理事長、黃淮學院校長劉先省主持報告。我校黨委書記蔡敬民作主題報告。
魯昕會長的報告《應用型高等教育:服務支撐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以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為指導,深刻闡釋了*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全國職教大會精神,從經濟全球化和數字經濟的背景出發,圍繞認真*有關論述、強國建設發展目標任務舉措、世界應用技術大學案例啟示、新專業服務數字化場景應用、職教本專普通本科專業對照等五個方面,探討了應用型高等教育面臨的共同挑戰。
魯昕強調作為人才成才的一種教育類型,職業教育體系日漸完善和提升。應用型高等教育要堅持服務數字中國建設、服務數字經濟健康發展、服務數字經濟人才培養、服務數字社會人才培訓,更好地為全球數字化轉型提供人才和技能支撐,以應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職業。
魯昕認為,我們已從轉型初期工業經濟時代步入到數字經濟時代,地方高校轉型要落實*關于數字經濟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家“十四五”規劃關于加快數字化發展、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部署,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切入點,深入研究、準確把握數字經濟發展趨勢和規律,找準在服務數字經濟中的定位,培養數字技術應用型人才,服務支撐做大做強數字經濟。
鐘志華院士的報告《面向未來的工程科技發展與工程學科建設》,以*關于創新和學科建設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導,從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發展展望、工程學科升級背景下的學科建設、工程科技與創新創業創造人才培養等三個層面,全面分析了面向未來的工程科技發展與工程學科建設路徑。為應用型高校培養工程技術人才提供了重要的經驗啟示。鐘院士認為,在知識大爆炸時代,要由能力結構設計引導知識結構、再由知識結構引導課程體系設計,這樣的人才培養更高效,更能適應面向2035科技創新能力的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張力主任作《十四五”時期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建設的若干重點》報告,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點的視角出發,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教育事業發展的巨大成就,描繪了“十四五”期間我國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未來趨勢,強調堅持以*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精神為指導,按照黨和國家關于產教融合和職業教育重大部署,教育培訓全方位混搭,優化配置、服務資源、加強政策協調,推進協同創新等方面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更加高度重視網絡和人工智能介入教育培訓領域當中的實效。面對新趨勢,張力指出要進一步更新理念,變革模式,創新服務業態,革新治理方式,努力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蔡敬民作《應用型高校的內涵建設》主題報告,就新一輪審核評估的分類進行了闡釋,分析了新一輪審核評估的6個新特點,總結了新一輪審核評估應用型高校方案的9個特征,詳細介紹了典型經驗做法。蔡敬民表示,*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的問題。我們要準確把握新一輪審核評估的正確方向,著力推動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應用型人才培養。
葛興福院士的報告《人才培養如何適應未來全球經濟技術變革》,從工業化和數字化給我們帶來的諸多挑戰出發,分享了德國工業4.0模式,強調要把基本技能、社交技能、跨文化技能作為人才培養的支柱,以適應未來全球經濟技術的飛速變革和創新發展,進一步明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方向和重點。
李朝軍的報告《深化產教融合,繁榮ICT產業人才生態》,從數字經濟、智能社會、全時空教育和高效率科研等背景出發,介紹了華為構建數字化時代的ICT人才培訓與認證體系,倡導通過共生教學資源、共創教學模式、共建產學師資、共育產業精英等途徑,繁榮ICT產業人才生態。
六位嘉賓從應用型高等教育服務支撐數字經濟,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學科建設和深化產教融合、適應未來全球經濟技術變革以及建設高質量職業技術教育與培訓體系等方面給大家帶來了一場格局宏大、觀點前沿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