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2018高考數學卷難不難,今年福建高考數學難度系數解讀
一、試卷分析
1.緊扣考綱,立足基礎,自然狀態常效發揮
細做、細品福建市2017一2018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末考試數學文理科試卷,除了理科數學暫不考查“概率與統計”外,發現試卷命制遵循《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下稱“課標”)的要求,緊扣《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重視對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總體難度保持穩定。
無論客觀題還是主觀題,試卷都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使學生自然地進入考試狀態,有利于考試時的正常發揮。
對于文、理科選擇題第1-7題、填空題第13?15題、解答題第17、18題基本屬于“送分題”,只要學生審題到位、概念清楚、解題基本功扎實,命題者“送分送到位”的愿望就能順利實現。
試卷在結構、題量、分值分布、主干知識考查等方面延續年來高考一貫的命題風格。集合運算、復數運算、向量運算、三視圖、程序框圖等基礎題以熟悉的面孔呈現,彰顯人文關懷,可以使學生穩定情緒、調適心理、增強自信心,較快地進入積極的考試狀態。
2.能力立意,層次分明,注重考查創新能力
試卷注重對學生的核心素養的考查,對學生素質進行全面、綜合的衡量。試卷中很多題目根植于基礎,由幾個基本知識點綜合而成。
部分學生面對熟悉“面孔”,倍感親切之余放松警惕,往往先入為主、一算到底。通過這類“多一點想,少一點算”的試題,讓不同層次的考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真實能力,從而有效地區分學生的審題、思維等水,甄別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發展潛力。
3.突出主干,引領,注重考查思維能力
試卷在立足教材的基礎上,突出對高中主干知識:函數、三角、數列、導數、立體幾何、概率與統計(理科除外)、圓錐曲線等的考查,保持了較高的比例且達到一定的深度。
試卷注重了文理科差異,相同試題僅有第7、22題,而姊妹題有文理科第1、2、4題、理第5題與文第6題、理第6題與文第10題、理第11題與文第5題、理第15題與文第8題、理第8題與文第9題。
試卷加大了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力度,不少試題都充滿了思辨性,例如理科第10、21題、文科第10、12、21題,充分體現了“注重學科的內在聯系和知識的綜合性,從學科的整體高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考慮問題,在知識網絡交匯點設計試題,使對數學知識的考查達到必要的深度”的命題指導,有效地引領中學數學教學---教學生學會思考。
智力的核心是思維,思則明,明則通,通則變。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和獲得數學知識的主要能力。
4.創新情境,穩中求新,注重考查遷移能力
試卷對知識的考查側重于理解與應用,尤其是“陌生”情境下的綜合和靈活應用,以此來檢測學生將知識遷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理性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以及抉擇解題方案優化解題的能力。
文理科試題第7題(“孫子剩余定理”)文科第14題(“福建三寶”一一脫胳漆器、角梳、紙傘)滲透和弘揚了數學文化和中華傳統文化。
理科第8題、文科第16題、第18題凸顯實際應用問題(“共享單車”、生產利潤、面積最大等)也是創新性的試題,既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也考查了學生抽象思維能力。
二、第二輪復的建議
市質檢之后,各校都陸續轉入第二輪復。在第一輪復中,通過做一些基礎題、模擬題,考生有了一定方法的積累。
第二輪復時,應在這些積累之后,應有方法、解題策略的升華,在”最發展區”,如何從條件中尋找解題的突破口、如何從解答的字里行間洞悉命題者的意圖,以及這些知識的考查方式,這正是第二輪復的任務。
1.把握方向,教材引領,注重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是高考的綱領性文件,給出了高考對知識的具體要求,《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的說明》是對考試大綱的具體解讀、細化、補充,是高考命題的直接依據。
教材則是它們的知識載體,支撐學科知識體系的重點內容,構成數學試卷的主體,在高考中占很大的比例,決定著考試的走勢。學生基礎扎實,能力自然提升。
因此,每位考生要對每個知識點做到心中有數(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應該掌握到什么程度等)。避免“不知深淺”(隨意深化會加重學習負擔,過于淺顯則無法對接考試目標)盲目復。
高考試題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回歸教材是高效備考的重要途徑。我們要吃透教材,用活教材,就需站在與方法、區別與聯系、延伸與拓展的高度去重新審視教材的概念、定義、定理、公式、結論、例題和題,積累基本活動經驗,落實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深化理解,提高復效率。
2.滲透,歸納方法,提升認知理解能力和優化
高三數學復,解題是主要形式,做題操練必不可少。但做題不是目的,為的是檢驗自己復成果,以便更好地深入復。
從心理上分析,不少考生喜歡將各種問題“分門別類”,形成各種題型,分別有一套成熟的解題模式,期待考試能對號入座,以不變應萬變。這樣做,容易形成思維定勢,當面對規避“題型、套題”模式化的高考題時,將會束手無第,只能望題興嘆。
因此在復時要精心選擇典型例題、題,充分利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分析與反思,歸納提煉解題的方法,感悟深化解題涉及的數學,提高對方法的整體認知,提升直覺猜想,歸納演繹等思維能力,解題時自發啟動“讀取、內化、檢索比對、優化、輸出”解題程序,且行且思,高效達成目標。
如立體幾何問題往往“一個藤上兩個瓜”,復時應實行三法(傳統法、向量基底法、坐標法)并舉,弄清各自的特點與差異,必要時協同作戰。
3.強化變式,適度引申,拓寬思維廣度、深度與創新意識
★ 如何既可減輕過重的學業負擔,又要提高復效率,使得這看似矛盾的兩個方面做到和諧統一呢?
變式訓練正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變式訓練就是從一個基本問題出發,將問題從概念、方法等方面,運用類比、聯想、特殊化和一般化等思維方法進行重組、嫁接、引申、拓展,從而經歷問題發現、發展、完善的過程,從而認識到問題的本質,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4.夯實常規,突出規范,提高思辨能力,養成良好答題慣
高考數學全國卷I文、理科試題多以常規面目出現,學生要想得到高分,就必須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規范嚴謹的答題步驟。
但很多考生解題時先入為主導致自我封閉或對“解答應寫出文字說明,證明過程或演算步驟”視而不見,用直覺感知代替理性分析,失分嚴重令人惋惜,這與“重思路分析,輕規范書寫”等現象不無關系。
因此在復聽課過程中時,要注意老師的分析、講解和板書的嚴謹規范,從而經歷從觀察、感悟到學會對問題的審視、思考、調整、優化的解決過程,并通過知識的整合、解法的歸納、的領悟、過程的反思、途徑的優化等,深化對知識的理解、結構的完善、促進思維的提升,遇到相關問題時能隨機應變,快速地確定最佳解題方案。
總之,在高三第二輪復中,堅持以綱為綱,以本為本,立足基本,在重要模塊掌握、提升過程,多實踐,早發現,勤總結,常反思,對知識融會貫通,從直覺走向自覺,理解透徹,運用自如,使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