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我校柴強教授領銜的旱地與綠洲農作制團隊在PNAS(《美國科學院院報》)上在線發表了題為“Integrated farming with intercropping increases food production while reducing environmental footprint”(集約化間作可同步增加糧食產出降低環境足跡)的研究論文。
柴強教授團隊通過連續12年(2006-2017)的田間試驗研究發現,間作種植模式集成應用免耕或少耕、秸稈帶間覆蓋、帶間輪作、氮肥后移等農藝措施可產生顯著的增產和優化生態效益的功能,與傳統單作相比,集成的間作生產系統年均產量提高15.6-49.9%,農業純收益增加39.2%,但環境足跡降低17.3%。
本項研究成果為小型農戶通過采用間作集成農藝措施達到增加糧食產出和降低環境足跡的雙重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和理論依據。
“系統集成” 模式圖
該模型將關鍵農藝措施集成在一個系統,顯著提高了整個系統的協同效應。“系統集成”提供了若干好處,包括調節間作作物間的競爭、增強種間互作和作物共生期水分/養分的共享。隨著喜涼作物收獲,喜溫作物可以利用兩個帶的資源而快速生長,產生補償效應。因此,“系統集成”可提高作物產量、提高農場凈收益并降低碳足跡。
據悉,甘肅農業大學旱地與綠洲農作制團隊是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的重點創新創業團隊,源自著名旱農學家胡恒覺教授創立的甘肅農業大學耕作制度研究團隊,后經耕作學家黃高寶教授傾心努力而創建。團隊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間套作等多熟種植理論和技術研究,先后研制了“噸糧田”“雙千田”高產高效種植模式,創造了當時世界上高海拔一熟不保灌地區高產典型。進入21世紀以來,旱地與綠洲農作制團隊以節水、節肥、減排、豐產和品質提升為目標,研究形成了適用于干旱內陸灌區的作物多樣化綠色生產模式,闡明了間作資源高效利用和降損減排的重要生態學機制,形成了間作水氮高效利用與減排降損的競爭-恢復種間關系調控理論。團隊自創建以來,共完成國家“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和省部級課題40余項,獲得省部級科技一等獎3項、二等獎5項,發表論文450余篇,培養研究生160多名。
論文鏈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38/e2106382118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