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第Ⅰ卷
本卷共11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個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閱讀圖文材料,回答1-4題。
在天津市南部地區發現的貝殼堤,是貝殼及碎屑物受潮水搬運,在海邊經較長時期堆積而形成的壟崗,可以作為當時海岸線的標志。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1.圖1所示古海岸線分布地區地勢的總體變化趨勢是
A.由東北向西南傾斜B.由西向東傾斜
C.由西北向東南傾斜D.由北向南傾斜
2.該地區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的變化,反映了
A.海面間歇性下降B.氣候持續性變暖
C.海濱泥沙不斷淤積D.地殼階段性下沉
3.與天津市其他地區相比,北部地區降水較多的原因主要是
A.鋒面過境頻繁B.地處迎風坡C.空氣對流旺盛D.多氣旋活動
4.圖2所示甲地比周邊地區氣溫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A.海拔高度低B.降水少C.人口密度大D.距海遠
【答案】1.C2.A3.B4.C
【解析】
試題分析:
1.根據圖中4條古海岸線的分布,①②③④大致從西北向東南方向變化,④離現在海岸線最,說明地勢最低,所以古代海岸線分布地區的地勢總體是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2.該地區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的經歷了圖中顯示的①②③④共4個位置,在②③海岸線有貝殼堤,說明是徑歷了較長時間的堆積作用形成的,所以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變化反映了海面間歇性下降。
3、與天津市其他地區相比,北部地區海拔較高,處于夏季風的迎風坡,多地形雨,因而降水較多。
4、圖2所示甲地為天津市的中心城區的位置,人口密度大,城市熱島效應明顯,所以比周邊地區氣溫高。
考點:海岸線變化、降水和氣溫的成因。
【名師點睛】該題組是以天津市古海岸線、氣溫和降水分布圖為材料,通過古海岸線分布特點判斷天津市地勢變化趨勢,根據貝殼堤的形成條件來推斷該地區5000年來海岸線位置的變化特點。第2題難度較大,要求學生充分理解貝殼堤的形成過程。
讀圖3,回答第5題。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5.以下四圖中,與該省人口增長率變化過程基本符合的是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答案】5.D
【解析】從常住人口數量1990-的變化可知,該省常住人口數量總體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增加的幅度總體逐漸減少,則可以推出該省人口增長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即D選項符合。
考點:人口的數量變化。
【名師點睛】此題難度不大,關鍵是理解人口數量變化和人口增長率大小之間的關系。
讀圖文材料,回答6-7題。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地租是城市各種環境因素在經濟上的綜合表現,圖4顯示了某市中心城區地租從中心向邊緣遞減的變化趨勢,由于環境質量、基礎設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變化程度存在差異。
6.符合圖中該城區實際情況的表述是
A.北部地區的地租梯度,總體大于南部地區
B.地租相同的區位,西南方向距離市中心最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線稀疏,表示該方向交通設施較好,
D.東南方向地租等值線密集,表示該方向空氣質量較好
7.該市規劃子在甲地建設產業園區,最適宜的是
A.電子信息產業園區B.鋼鐵工業產業園區C.航空航天產業園區D.汽車工業產業園區
【答案】6.C7.A
【解析】
6.讀圖可知,北部地區的地租梯度總體小于南部地區;地租相同的區位,東南方向距離市中心最;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線稀疏,表示該方向交通設施較好;東南方向地租等值線密集,表示該方向環境質量和基礎設施較差,該方向地租下降速度快,空氣質量相對較差。
7.甲地位于城市的西北方向,位于冬季風的上風向,鋼鐵工業大氣污染嚴重,不適宜布局在盛行風的上風地帶;甲地是離市中心距離相同,地租水最高的地區,說明環境質量、基礎設施條件好,最適宜布局電子信息產業;航空航天和汽車工業產業園占地面積大,應該布局在地租相對低的地方,而甲地地租成本相對較高。考點:城市地租和城市產業布局。
考點:城市地租和城市產業布局。
【名師點睛】該題組難度一般,關鍵是根據材料提示,理解地租高低的影響因素,在結合地租等值線分布圖,判斷該城區不同方向的地租高低及其原因,甲地是離市中心距離相同地租水最高的地區,所以布局占地小、付租能力高的電子信息產業,同時還需要考慮對城市環境的影響。
2011年7月17日,我國南極中山站(69°22′S,76°22′E)越冬科考隊的隊員們迎來了極夜后的第一次日出。據材料回答8-9題。
8.當中山站“第一次日出”時,若在天津觀測太陽,太陽位于觀察者的
A.西南方向B.東南方向C.西北方向D.西南方向
9.中山站極夜持續的時間是學.科網
A.30天左右B.50天左右C.70天左右D.90天左右
【答案】8.D9.B
【解析】
試題分析:
8.當中山站位于南極圈內,7月17日,當中山站極夜后出現“第一次日出”時,該日晝長由前一天的0小時,到大于0小時,即日出的地方時(76°22′E)為12時之前的較短時刻,太陽直射在北半球,直射點經度約為76°E,所以太陽位于天津觀測者的西南方向。
9.根據對稱原理,6月22日到7月17日出現極夜的天數為25天,那么6月22日前也有25天,即中山站極夜持續時間為50天。
考點:地球運動的地理意義。
【名師點睛】該題組難度較大,第8題,關鍵是對“極夜后的第一次日出”的理解,極夜后第一天,白晝時間是很短的,也就是第一次日出時間為地方時12時前不久,再推出太陽直射點的位置,從而推出太陽位于天津觀察者的方位。第9題,關鍵是掌握極地地區出現極晝極夜的天數以夏至或冬至日為中間日期前后對稱原理。
黃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約為500億立方米,2010年大約為140億立方米,總體呈下降趨勢。據材料回答10-11題。
10.導致黃河入海水量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電站增多B.中游水土流失加劇
C.下游降水量減少D.流域內用水量增多
11.黃河入海水量減少帶來的主要影響是
A.三角洲土壤鹽漬化減輕B.三角洲擴展速度減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D.河口地區的氣候變干
【答案】10.D11.B
【解析】
10.根據材料,黃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約為500億立方米,2010年大約為140億立方米,總體呈下降趨勢,說明隨著時間推移,黃河中上游來水在減少,流域內用水量不斷增多,是導致黃河入海水量呈下降趨勢的最主要原因;上游水電站增多,只是改變黃河流量的季節變化,對黃河入海水量影響不大;中游水土流失加劇,使得黃河含沙量增加,對水量影響小;從1951年到2010年這幾十年來,黃河下游降水量沒有明顯減少。
11.黃河入海水量減少,帶來的泥沙也減少,入海口河水含沙量減少,三角洲擴展速度減慢,會出現海水倒灌現象,導致三角洲土壤鹽漬化加重;對河口地區的氣候影響不大,氣候不會變干。
考點:河流水位特征和河流堆積地貌。
【名師點睛】該題組難度一般,第10題注意審題,“導致黃河入海水量變化的最主要原因”,抓住“最主要”,也就是說四個選項中有兩個及以上選項是黃河入海水量變化的的原因。第11題,關鍵是理解入海水量和黃海三角洲地貌形成的關系。
第Ⅱ卷
12.(18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漢唐時期的北方“絲綢之路”主要經過水草豐美的歐亞草原,沿線有許多古文明中心,是東、西方物資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來逐漸衰落。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1)從地理環境變化的角度,說明北方古“絲綢之路”衰落的原因。(6分)
(2)由高速鐵路和公路運輸、管道運輸、海上運輸、航空運輸、光纜信息傳輸等組成的新“絲綢之路”,體現出地域聯系方式的哪些發展趨勢?(6分)
(3)隨著陸上“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建設,我國西部一些城市作為新“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將成為對外開放的前沿。這些城市應如何適應這種變化?(6分)
12.
【答案】
(1)自然環境的惡化;沿線古文明中心的衰落。
(2)網絡化;綜合化(立體化;多樣化);高速化;專業化;大型化(規模化)(答出3點即可)
(3)發展外向型經濟;提升對外服務功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答出2點即可)
【解析】
(1)注意題干強調從地理環境變化的角度來分析。由材料中信息中“北方絲綢之路主要經過水草豐美的歐亞草原”和“許多古文明中心衰落”的信息;從圖中信息看,古“絲綢之路”有許多文明中心分布;從題干看,強調“從地理環境變化的角度”來分析。因此,北方“古絲綢之路”衰落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態環境的惡化,水草不再豐美,古文明中心衰落。
(2)根據題干所提供的地域聯系方式看,類型在多月后,空間分布在立體化,有信心傳輸、高速公路等發展。回答問題時,進行一定的歸納總結即可。
(3)從題干上看,關鍵信息是“對外開放的前沿”。因此要從外向經濟發展、服務完善和基礎設施建設等角度進行回答。
考點:區域地理環境變化,地理聯系方式,城市發展方向。
【名師點睛】該題熱點問題“絲綢之路”為背景材料,考查古代“絲綢之路”沿線地區自然環境變化、交通運輸方式變化和城市發展。試題難度不大。
13.(18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某中學地理小組查閱了巴西和中國農業發展狀況相關資料,結合對巴西地理環境條件的分析,認為巴西糧食增產潛力巨大。
(1)結合材料從農業生產條件角度,分析巴西糧食增產潛力巨大的原因。(6分)
(2)據圖8、圖9說明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異并分析原因。(6分)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3)巴西將于8月舉辦第31屆夏季奧運會,屆時將有大量游客來到巴西,這將會給巴西的社會和文化帶來哪些有利和不利影響?(6分)
13.
【答案】
(1)后備耕地數量大(可開墾土地面積廣);單產較低,農業技術發展潛力大。
(2)1月降水量多,7月降水量少;1月大部分地區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7月大部分地區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3)有利:促進文化交流(民族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不利:給社會治安帶來隱患(給當地居民健康帶來不良影響)。
【解析】
(1)表1看巴西糧食種植面積占耕地的比重比中國低,對比中國和巴西的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就可以判斷出,巴西糧食單產不高,潛力較大。
(2)從圖中數據,就可以判斷出巴西降水量1月和7月的差異。巴西大部分區域為熱帶草原氣候,1月大部分地區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7月大部分地區受信風帶和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
(3)從有利和不利兩個角度回答,有利從促進交流角度看,不利從大量旅客來巴西,會對巴西社會帶來一定的壓力角度來回答。
考點:農業發展條件分析,氣候特點及成因分析,大型盛會對區域社會和文化的影響。
【名師點睛】該題以今年熱點巴西奧運會為背景材料,通過提供中國和巴西兩國農業發展情況,巴西降水量季節分布圖,考查巴西糧食產量增加的原因,巴西1、7月降水量的差異及原因,舉辦奧運會對巴西的社會和文化帶來哪些影響。試題難度不大,問題設置也較傳統。
14.(20分)讀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臺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內80%人口的祖藉是福建。兩岸“三通”的啟動和《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加深了兩岸的經貿往來。目前福州、廈門等地已建成多個臺商投資區。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1)說明臺商投資區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廈門等城市的原因。(6分)
福建省湄洲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媽祖被尊為“海上保護神”。世界上有30多個臨海國家和地區受“媽祖文化”影響,建有上萬座媽祖廟。
(2)當地政府應如何利用“媽祖文化”在海內外的影響發展旅游業?(6分)
浙江省沿海的洞頭島受臺風及其次生災害的影響較大。當地政府為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規劃確定了“防災避險地”。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3)對照下表中“防災避險地”的選址條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寫空項目。(8分)
天津地理高考卷及答案
14.
【答案】
(1)地域文化相同(臺商回鄉投資多);距離(有港口、運輸成本低);政策鼓勵。
(2)開發與“媽祖文化”相關的旅游資源(開展主題文化旅游活動);以“媽祖文化”為紐帶,加強海內外聯系,吸引海內外游客。
(3)①容納較多災民(減少意外傷害;降低建設成本);②與山體保持適當距離;③臨居民區④便于轉移災民和運輸救災物資
【解析】
(1)從材料中“臺灣省與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內80%人口的祖藉是福建。兩岸“三通”的啟動和《海峽兩考點:工業布局區位條件,旅游發展方向,“防災避險地”選址條件分析。
(2)材料的信息“福建省漳州島是媽祖文化的發祥地”,世界上有30多個臨海國家和地區受“媽祖文化”的影響”,從開發旅游資源、開展相關旅游活動等角度來回答。
(3)仔細判讀洞頭島景觀圖,從地理位置、避險空間、地形狀況、交通狀況等角度來考慮進行避險地的選擇。注意表格中是選址條件與主要原因的對應分析。
考點:工業布局區位條件,旅游發展方向,“防災避險地”選址條件分析。
【名師點睛】該題考查中國區域地理,以《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實施為背景材料,考查福建、浙江和臺灣三地的區域經濟發展,重點考查臺商投資區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廈門等城市的原因,如何利用“媽祖文化”發展旅游業,受臺風影響,“防災避險地”的選址分析。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