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現在是四線城市,位于北緯31°54′8″~33°00′26″和東經116°21′5″~117°12′30″之間,地處安徽省中北部,東與滁州市毗鄰,東南與合肥市連接,西南與六安市相連,西與阜陽市相接,北與亳州市、蚌埠市交界。
由新一線城市研究所發布的2023年《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榜單,淮南現在是四線城市。
中央確定安徽省七大城市:合肥、蕪湖無意外,淮南第3,淮北上榜
當中央確定了安徽省的七大城市名單,我們并不感到驚訝,合肥、蕪湖等都如預期般上榜。它們各自的經濟實力和獨特性,早已為之鋪墊。而淮南、淮北等城市的入選,更是顯示了安徽省在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這不僅是對這些城市過去幾年發展的認可,也是對未來更大發展的期待。在這背后,每一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故事,我們不妨深入了解其中的部分。
1. 合肥:龍頭城市的經濟和創新雙引擎
作為安徽省的省會,合肥市在經濟規模和創新能力上都表現出色,堪稱安徽的龍頭城市和經濟引擎。根據2023年上半年的數據,合肥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841.8億元,同比增長7.58%,在全國的城市中排名第六。這樣的增速,不僅是安徽的驕傲,也是全國的焦點。
經濟規模的背后,是合肥產業結構的合理性和均衡性。其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達到了100.9億、2710.9億和3030億元。這種均衡的產業結構為合肥提供了穩定的經濟基礎,確保了城市經濟的健康發展。
當然,合肥的成功不僅僅在于其經濟規模。作為一個重要的學術和科研中心,合肥擁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以及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量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等創新臺。這些學術和研究機構,為合肥提供了豐富的人才和技術資源。
借助這些優勢,合肥已經形成了以人工智能、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合肥的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9.5%,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60%以上。這意味著,每60元中,就有36元是由高新技術產業創造的。這也預示著合肥在未來將更加依賴創新來驅動經濟增長。
2. 蕪湖:交通樞紐與產業多元化的典范
蕪湖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的核心區域,是安徽省的交通和物流中心。它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設施,使其成為華東地區的重要物流中心和門戶城市。這一點,從蕪湖港的貨物吞吐量就可以看出。2023年上半年,蕪湖港的貨物吞吐量達到了1.5億噸,成為全國內河港口的領頭羊。
除了交通物流業,蕪湖市在裝備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方面也有著顯著的表現。在裝備制造業中,蕪湖主導的汽車、船舶和機械產業,特別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已經形成了多元化的產業體系。2023年上半年,蕪湖市規模以上的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2%,這一增速高于全省的均水,顯示了其在產業發展上的領先地位。
蕪湖的現代服務業同樣令人矚目。借助花博園等旅游資源,蕪湖成功地發展了文化旅游、金融保險和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蕪湖的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2%,占服務業增加值的比重達到了40%以上。這一數據,既展示了蕪湖在服務業方面的實力,也說明了其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決心和成果。
3. 淮南:能源化工與生態文明的完美結合
淮南市,雖然在人口和GDP上位列安徽省第三,但其在能源化工業、農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文明方面的表現,卻是獨一無二的。
淮南市的煤炭資源豐富,為其在煤炭開采、煤化工和煤電等領域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2023年上半年,淮南市的能源化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1%,在工業增加值中占比達到了40%以上。這一數字,無疑是淮南在能源化工業上的一張名片。
而在農產品加工業方面,淮南市同樣有著出色的表現。廣闊的農業基地和優質的農產品,為淮南市的糧油加工、肉類加工和乳制品產業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據統計,2023年上半年,淮南市的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1%,在工業增加值中占比達到了30%以上。
淮南市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忽視生態環境的保護。它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打造了一批國家級的生態文明示范區和生態保護紅線區域。這種堅持,使得淮南市在2023年上半年,其森林覆蓋率達到了50%,空氣質量優良率則高達90%。這不僅為淮南市的居民提供了優質的生活環境,也為其未來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地理位置
淮南市位于北緯31°54′8″~33°00′26″和東經116°21′5″~117°12′30″之間,地處安徽省中北部,東與滁州市毗鄰,東南與合肥市連接,西南與六安市相連,西與阜陽市相接,北與亳州市、蚌埠市交界。最東端位于大通區孔店鄉王祠村以東、高塘湖中心線上,最西端位于鳳臺縣尚塘鄉侯海孜以西與利辛縣接壤處,最南端位于壽縣三覺鎮馮樓村槐樹莊以南與六安市金安區接壤處,最北端位于鳳臺縣與蒙城縣、利辛縣交會的茨淮新河主航道中心線上。市人民政府駐田家庵區和風大街88號,電話區號0554,郵政編碼:232063,距省會合肥市區95公里。
轄區東西最長距離80.23公里,南北最長距離122.68公里,總面積5533方公里。
建置沿革
夏商時期,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時期,市境大部為州來國所轄,南部地區分屬六、蓼。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襄王三十年(前622)楚滅六、蓼,市境南部入楚。周景王十六年(前529)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于吳。周敬王二十七年(前493),在吳國的支持下,蔡國遷都于州來,改州來為下蔡。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前447),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遷都于壽春,改壽春為郢。楚王負芻五年(前223),秦滅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鳳臺縣及淮河以北屬泗水郡。漢高祖四年(前203),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前196),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漢文帝六年(前174),劉長獲罪流放,死于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淮南國被分為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元封五年(前106),置十三州刺史部,屬揚州刺史部,駐九江郡,壽春為九江郡治所。西漢時期,市境先后為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臺縣屬沛郡下蔡縣。東漢時期,市境為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三國時期,曹魏設淮南郡,壽春為郡治兼揚州治所。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揚州遷治建鄴,淮南郡遷治于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于丹陽郡湖縣,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孝武帝時,因避帝后鄭阿春名諱,改壽春為壽陽。南北朝期間,劉宋、南齊、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淮河以南先后有豫州、南梁郡等僑置郡縣。北魏、北齊、北周、隋時,市境淮河以南復為淮南郡所轄,淮河以北屬汝陰郡下蔡縣。隋開皇八年(588)置淮南行臺尚書省,治所壽春;次年滅陳,改行臺省為壽州總管府。大業三年(607)改置淮南郡,壽春為郡治所。
唐置淮南道,市境淮河以南屬淮南道壽州所轄。天復二年(902),唐封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為吳王,都揚州,壽州為吳國地。淮河以北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五代初,吳王天祐四年(907)置壽州忠正軍節度使。吳天祚三年(937)南唐代吳,以壽州置清淮軍節度使。后周顯德四年(957)世宗拔壽州,置忠正軍節度使,徙軍治、州治于下蔡(今鳳臺),稱北壽春,壽州稱南壽春。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治下蔡)所轄。熙寧五年(1072)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為淮南西路壽州所轄。徽宗政和六年(1116)升壽州為壽春府,府治在北壽春(下蔡)。南宋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以淮河、大散關為界,市境淮河以北屬金國,淮河以南為宋地。金以下蔡為壽州,置防御使,隸汴京路(后改稱南京路)。宋置安豐軍,治安豐縣,壽春隸安豐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復置壽春府,隸淮南西路,壽春為府治,兼制安豐軍。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分屬壽春、下蔡兩縣所轄。至元二十八年(1291)建懷遠縣,今市區東部屬懷遠縣轄地。明代,市境屬南京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臺縣)、懷遠縣。清初,市境屬江南行省鳳陽府,分屬壽州、懷遠縣所轄。順治十八年(1661)置江南省左、右承宣布政使司,鳳陽府隸屬左司。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左布政使司改稱安徽布政使司。雍正十一年(1733)從壽州分置出鳳臺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鳳臺縣遷治于下蔡縣故地(今城關)。同治四年(1865),安徽置3道,市境隸屬鳳潁六泗道(后改為皖北道)鳳陽府。民國元年(1912)廢道府,市境分屬壽縣、鳳臺、懷遠縣。民國3年(1914),市境屬安徽省淮泗道(治鳳陽縣)。民國21年(1932),市境隸屬安徽省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駐壽縣。民國27年(1938)改屬第三區,專員先后駐立煌(今金寨)、六安。民國29年(1940),第三區改為第二區。其中有“淮南三鎮”之稱的田家庵、大通、九龍崗均屬懷遠縣所轄。
1949年1月18日淮南解放。市境分屬淮南礦區、壽縣、鳳臺縣。1949年3月,中共中央華東局決定在淮南三鎮的基礎上設立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4月,淮南煤礦特別行政區改設為淮南礦區。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1977年1月,鳳臺縣由阜陽專區劃入。1999年11月,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批準成立。2004年7月,孔店鄉、三和鄉、曹庵鎮、史院鄉、孤堆鄉、楊公鎮、孫廟鄉由長豐縣、壽縣分別劃入淮南市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2015年12月3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六安市壽縣劃歸淮南市管轄;2016年1月,壽縣正式劃歸淮南市。
地質地貌
淮南市境在構造單元上屬于中朝準地臺淮河臺坳淮南陷褶斷帶(即華北地臺豫淮褶皺帶)東部的淮南復向斜。東界為郯廬斷裂,西臨周口坳陷,北接蚌埠隆起,南鄰合肥坳陷,南北為洞山斷裂和劉府斷裂夾持。區內構造以北西西向構造占主導地位,受后期強烈改造,但總體形態變化不大,復式向斜內次一級褶皺及斷裂發育。地質演化歷史可分為前震旦紀、震旦紀—三疊紀、侏羅紀—第四紀3個階段,前震旦紀,淮南地殼處于活動階段;震旦紀—三疊紀屬于劇烈運動時期,先后經歷蚌埠、鳳陽、皖南、加里東、華西力、印支等運動。其間地殼幾度隆起沉降,形成海陸交互相地層。特別是晚石炭紀和二疊紀時期海陸交互相的沉積環境,成為煤炭資源良好的生成條件,從而形成境內大量的煤炭資源。侏羅紀—第四紀,經過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逐漸塑造出今天的地貌特征。
淮南市境以淮河為界形成兩種不同的地貌類型,淮河以南為丘陵,屬于江淮丘陵的一部分。以壽縣為例,北、中部為淮河沖積原;西北部為沿淮河、淠河洼地;東南部為崗地。淮河南岸由東至西隆起不連續的低山丘陵,環山為一斜坡地帶,寬約500~1500米,坡度10°左右,海拔40~75米;斜坡地帶以下交錯銜接洪沖積二級階地,寬500~2500米,海拔30~40米,坡度2°左右;舜耕山以北二級階地以下是淮河沖積一級階地,寬2500~3000米,海拔25米以下,坡度緩;一級階地以下是淮河高位漫灘,寬2000~3000米,海拔17~20米,漫灘以下是淮河濱河淺灘。舜耕山以南斜坡以下,東為高塘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西為瓦埠湖一、二級洪沖積階地;中為丘陵崗地。淮河以北為地勢坦的淮北原,淮河以北原地區為河間淺洼原,地勢呈西北東南向傾斜,海拔20~24米,對高差4~5米。
行政區劃
淮南市轄壽縣、鳳臺縣2個縣,大通區、田家庵區、謝家集區、八公山區、潘集區5個市轄區以及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共8個縣級行政區;下設59個鎮、12個鄉、19個街道,共90個鄉級行政區;下設28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827個村民委員會。
壽縣轄22個鎮,3個鄉,共25個鄉級行政區;下設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67個村民委員會。
鳳臺縣轄12個鎮,4個鄉,共計16個鄉級行政區;下設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13個村民委員會。
大通區轄3個鎮,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共5個鄉級行政區;下設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1個村民委員會。
田家庵區轄4個鎮,1個鄉,9個街道辦事處,共14個鄉級行政區;下設10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41個村民委員會。
謝家集區轄4個鎮,2個鄉,5個街道辦事處,共11個鄉級行政區;下設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56個村民委員會。
八公山區轄2個鎮,3個街道辦事處,共5個鄉級行政區;下設2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1個村民委員會。
潘集區轄9個鎮,1個鄉,1個街道辦事處,共11個鄉級行政區;下設37個社區居民委員會,141個村民委員會。
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轄3個鎮;下設8個社區居委會,37個村民委員會(毛集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作為經國務院批準的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不屬于行政區劃之列,在行政區劃上,毛集鎮、夏集鎮、焦崗湖鎮屬鳳臺縣管轄)。
人口 民族 方言
截至2022年11月30日,全市總戶數1254778戶,戶籍人口3876114人,較2021年減少21699人。全市共出生23280人,男12251人,女11029人,出生嬰兒性別比為111,出生率為5.99‰,比2021年下降1.21個千分點。全市共死亡27124人,死亡率為6.98‰,比2021年上升4.08個千分點。全市人口自然增長負3884人,自然增長率負0.99‰,比2021年下降5.39個千分點。全市總遷入人口41722人,總遷出人口59577人,機械增長率為負增長4.59‰,比2021年上升1.61‰。
淮南市是少數民族散居城市,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全市共有45個少數民族成份,有少數民族常住人口8.45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2.8%。其中回族人口最多,為7.79萬人,占全市少數民族總人口的92.2%。少數民族人口分布在沿淮(淮河)、沿湖(瓦埠湖)、沿河(泥河)、沿山(八公山)地帶,呈大雜居、小聚居特點。轄有4個民族鄉,分別是壽縣陶店回族鄉、謝家集區孤堆回族鄉、潘集區古溝回族鄉、鳳臺縣李沖回族鄉。另有23個民族村、4個民族街道(社區)、18所民族中小學。共有4所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2家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17家市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
淮南方言分屬于漢語方言中的江淮官話和中原官話。屬于江淮官話者分布于市境東部少數鄉鎮;屬于中原官話者分布于市境的大部分地區。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江淮官話保留古人聲,中原官話沒有;江淮官話漢語拼音中唇齒音“f”與舌根音“h”不混,中原官話或不分,或相混;聲調上存在一定區別。兩者相同點在于:漢語拼音中舌音“z、c、s”和翹舌音“zh、ch、sh”基本不分;漢語拼音中的“in、ing”韻母與舌尖音“j、q、x”相拼合時,均發與“in”相拼合時的讀音;“en、eng”韻母與舌音(舌、翹舌)“z、c、s(zh、ch、sh)”相拼合時,均發“en”相拼合時的讀音,從而形成局部后鼻音缺失的現象。隨著普通話教育的普及,在當今的青少年中,這種現象正在逐步消失。
氣候
淮南市境地處亞熱帶和暖溫帶過渡地帶,季風顯著,四季分明,具有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干冷的氣候特征。2022年全市均氣溫16.7℃,較常年(1991-2020年,下同)基本持。年降水量866.8毫米,較常年偏少1.2成。6月23日入梅,7月11日出梅。日照時數1985.8小時,較常年持。全年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高溫、干旱、大風、暴雨、寒潮、霧等。
氣溫 年均氣溫16.7℃,較常年(16.5℃)偏高0.2℃,基本持。3月異常偏高2.4℃, 6月、8月、11月顯著偏高1.8℃、1.5℃、1.7℃,12月異常偏低2.3℃,2月顯著偏低1.6℃,5月、10月偏低1.1℃、1.4℃,其余月份正常。春季(3-5月,下同)均氣溫17.2℃,夏季(6-8月,下同)均氣溫28.6℃,秋季(9-11月,下同)均氣溫17.7℃,2021年/2022年冬季(2021年12月-2022年2月,下同)均氣溫3.5℃。春季較常年同期偏高0.7℃,夏季較常年同期偏高1.2℃,秋季持,冬季較常年同期偏高1℃。年高溫日數(日最高氣溫≥35℃,下同)40天,較常年偏多22天。年極端最高氣溫38.8℃,出現在8月12日和14日;年極端最低氣溫-7.4℃,出現在12月18日。
降水 年降水量866.8毫米,較常年(984毫米)偏少1.2成。3月降水量顯著偏多1.8倍,10月顯著偏多57.2%,1月偏多31.4%,5月、9月、12月異常偏少89%、97.9%、94.4%,4月顯著偏少58.4%,2月、8月偏少33.5%、48.2%,其余月份正常。春季降水量197.9毫米,夏季降水量454.8毫米,秋季降水量137.1毫米,冬季降水量77毫米,秋冬季較常年同期偏少25.3%、26.2%,其余季節正常。年降水日數80天(降水量≥0. 1毫米),暴雨日數4天(日降水量≥50毫米,下同)。全年1月、2月和12月出現降雪天氣,年雪日數18天,全年積雪日數4天,分別為2月7日、8日、17日和18日。江淮之間6月23日入梅,較常年(6月21日)偏晚2天;7月11日出梅,與常年(7月12日)接;梅雨期18天,偏短3天;全市均梅雨量151.5毫米,偏少36%。
日照 年日照時數為1985.8小時,較常年(1963.9小時)略偏多。年日照百分率為45%,日照充足天數(年日照百分率>60%)155天,日照不足天數(年日照百分率<20%)128天。
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