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規劃目的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及自治區第十一屆三次、四次、五次全會精神,落實中央和自治區關于加快城鎮化決策部署,主動承擔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歷史責任,全面深化改革,扎實推進民族地區開發開放,科學安排寧夏城鄉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事項,全面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與全國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編制本規劃。
本規劃是自治區的基礎性、宏觀性、戰略性規劃。
第二條 規劃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若干意見》(中發〔2010〕11號)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8〕29號)
《國務院關于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的批復》(國函〔2012〕130號)和《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
《寧夏回族自治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2008?2020年)》
《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
《國家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08?2020年)》
《國家公路網規劃(2013?2030年)》
第三條 指導
*,以鄧小理論、“三個代表”重要、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循國家發展戰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促進經濟、社會、人口、城鄉、資源和環境協調發展,建設開放、富裕、和諧、美麗寧夏。
搶抓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重大機遇,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創新驅動,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產業轉型升級為主攻方向,以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建設為載體,以項目為抓手,推動產業科學布局,擴大開發開放,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按照把寧夏作為一個城市規劃建設的思路,堅持規劃引領、堅持統籌推進、堅持集約高效,突出優勢,彰顯文化內涵,以人的城鎮化,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促進城鎮發展與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協調,構建“結構合理、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產城融合、生態文明”的空間格局,實現城鄉統籌發展、區域協同推進。
堅持生態優先戰略,依托山、原、河、川自然生態基礎,整合生態資源,形成生態網絡,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防治重點地區環境污染,促進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構筑整體生態系統,改善環境質量,保護“塞上江南、秀美山川”風貌,構筑西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第四條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寧夏回族自治區全域。
第五條 規劃期限
本規劃期限為2014年?2030年。
第二章 發展定位
第六條 總體定位
積極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規劃》國家重大部署戰略,主動承擔國家向西開放戰略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重大歷史責任,結合《寧夏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規劃》對寧夏的定位,面向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探索內陸地區開發開放、全面轉型的新路徑,努力建設成為“一個支點、二個基地、一個示范區”,即: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承接先進技術和產業轉移基地,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范區。
第七條 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
搶占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高地,挖掘寧夏區位、人文等資源優勢,用好中阿博覽會和內陸開放型經濟試驗區兩塊“金字招牌”,建設中阿空中、網上、陸上絲綢之路的“寧夏通道”,推進與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深度交流合作,著力打造中阿人文交流合作示范區、中阿貿易投資便利化示范區和中阿金融合作示范區三個載體,將寧夏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支點和中阿國際合作橋頭堡。
重點建設中阿(中海)自由貿易區、中阿金融商貿中心、國際清真食品與穆斯林用品研發認證生產和貿易中心、鮮明的國際旅游目的地、中阿國際合作產業園等。
第八條 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科學利用煤炭資源優勢,立足于能源化工產業基礎,延伸產業鏈,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建設國家重要的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該基地由國家現代煤化工基地、國家重要的大型煤炭基地、西電東送火電基地、新能源產業基地、國家能源儲備基地和交易中心共同構成。
第九條 承接先進技術和產業轉移基地
搶抓東部地區和國外產業轉型升級、布局調整的機遇,發揮寧夏比較優勢,依托各級各類產業園區建設“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區”,賦予相應的扶持政策,按照產業分工統籌全區產業發展,重點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先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態紡織等產業。
第十條 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范區
堅持人的城鎮化和生態立區相結合,優化國土空間格局,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功能,突出城鎮,建設美麗鄉村,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水,穩步推進生態空間網絡化,人居空間宜居化,構筑功能完善、級配合理、環境優美、宜居宜業的城鎮空間,走鮮明、內涵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成為西部新型城鎮化和生態宜居示范區。
第三章 發展戰略
第十一條 總體戰略
落實國家戰略要求,按照“一個支點、二個基地、一個示范區”的定位,堅持全區一盤棋的發展思路統籌規劃,為促進區域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四個寧夏”建設,規劃實施“一主三副、核心帶動,兩帶兩軸、統籌城鄉,山河為脈、保護生態”的總體戰略。
第十二條 一主三副,核心帶動
“一主”:大銀川都市區。由銀川市、吳忠市利通區、青銅峽市、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和鹽池高沙窩鎮構成。通過建設大銀川都市區,進一步整合空間,構建強大的區域組織核心,提升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城市中的競爭力,爭取在國家對外開放戰略中更強的影響力。
“三副”:石嘴山市、固原市、中衛市三個副中心城市。通過副中心城市發展建設,拓展大銀川都市區核心功能,帶動寧北、寧南以及周邊毗鄰省區發展,形成功能互補、突出的副中心城市,提升寧夏綜合實力。
“核心帶動”:通過增強“一主三副”的輻射帶動能力,全面提升生產生活綜合服務功能,打造寧夏對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實施開發開放的核心地區。
通過“一主三副,核心帶動”戰略,增強寧夏區域服務輻射帶動能力,提升整體功能和國際化水。
第十三條 兩帶兩軸,統籌城鄉
“兩帶”:“沿黃城市帶”和“清水河城鎮產業帶”。
“沿黃城市帶”:包括大銀川都市區、石嘴山市、中衛市等沿黃河主要城市以及羅縣、中寧縣等縣城和若干建制鎮。加強生態環境和農業資源的保護與利用,推進產業、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和公共服務一體化,成為寧夏擴大經濟總量、向西開放和提升國際影響力的主要載體。
以寧東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等為引領,重點發展能源化工、云計算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農產品、生態紡織等產業,做大做強沿黃經濟區。
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水,促進金融國際化、商貿高端化、物流便利化、會展常態化、旅游多元化。做精做特沙湖、沙坡頭、鎮北堡西部影城、黃河大峽谷等景區,提高旅游服務能力和水,加強旅游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形成多姿多彩的黃河文化旅游帶。
利用沿黃灌區的良好條件,建設賀蘭山東麓葡萄文化長廊和中國枸杞原產地長廊,形成“綠色”的西部農產品產業基地。
“清水河城鎮產業帶”:以清水河為紐帶,連接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彭陽縣、涇源縣、隆德縣,中衛市沙坡頭區(部分)、海原縣、中寧縣(部分),吳忠市紅寺堡區、同心縣等縣(區)和建制鎮。發揮清水河地區生態環境、農產品、加工制造等優勢,培育產業,引導人口向城鎮集中,加強與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的經貿交流和文化旅游合作,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依托清水河沿線城鎮,鼓勵發展綠色農產品加工、清真食品與穆斯林用品、先進裝備制造、新能源等產業,提升產業對就業吸納能力,帶動中南部地區新型城鎮化的發展。
依托六盤山旅游資源以及良好氣候環境,以紅色旅游和六盤山景區為重點,整合旅游資源,提高基礎設施配套水,發展度假避暑、療養休閑等,建設固原生態文化旅游區。
充分挖掘清水河流域農業資源,規劃農業產業示范區,推廣規模化種植養殖、示范節水農業和設施農業技術,推進優勢農業的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發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探索以農業現代化推動新型城鎮化的發展道路。
兩軸:“太中銀發展軸”和“銀寧鹽發展軸”。
“太中銀發展軸”:依托太中銀鐵路正線等主要交通軸線,串接沙坡頭區、中寧縣、紅寺堡區、鹽池縣等縣(區)以及惠安堡、大水坑等城鎮,保護生態環境,推動人口向沿線重點城鎮集聚,整合提升現有產業園區,引導產業向縣城和部分小城鎮內園區集中,在太中銀發展軸形成錯位分工的產業格局。
“銀寧鹽發展軸”:依托太中銀鐵路銀川聯絡線,點狀集聚發展。在加強白芨灘、哈巴湖等生態用地保護的前提下,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鹽池縣城和高沙窩鎮,充分發揮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產業集聚和帶動作用,延伸能源化工產業鏈,重點發展能源化工、新能源、節能環保和新型煤化工設備制造等產業。
另外,發揮鹽池縣的區位交通和比較優勢,以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經濟發展前提,保護和發展現有生態格局,提升生態承載力和環境質量,承接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未來產業拓展和生活配套功能。預留發展成為帶動寧夏東部和陜西西北部發展的中心城市的建設空間。
“統籌城鄉”:發揮“兩帶兩軸”資源聚集和輻射帶動效應,在做強中心城市的同時,建設大縣城,適度發展一批重點鎮,有序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加快推進扶貧攻堅,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協同發展的城鎮格局,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
通過實施“兩帶兩軸,統籌城鄉”戰略,統籌寧夏山川、城鄉發展,向北對接呼包鄂榆地區,向南對接關中?天水經濟區,向東對接太原城市群,向西對接蘭州?西寧經濟區,形成區域聯系緊密的空間發展格局。
第十四條 山河為脈,保護生態
“山河為脈”:以山、原、河、川生態資源為載體,以賀蘭山、六盤山為兩基,依勢連結香山、南華山、羅山等重要生態節點;以黃河、清水河為紐帶,發揮支流的作用,順勢連通星海湖、沙湖、鳴翠湖等湖泊濕地,按照“串點成線,連線成面”的路徑,構筑區域、城鄉一體的生態空間格局,成為保障和支撐發展的永久生態屏障。
“保護生態”:劃定空間管制區,明確城鄉建設空間,保護重要生態功能區,維護國土生態安全、人居環境安全、生物多樣性安全,鞏固立區之本,實現寧夏經濟、社會與環境可持續發展。抓好重點領域的環境污染整治與低碳減排,提高區域環境質量和風險防范能力。
通過實施“山河為脈、保護生態”的戰略,連通黃土高原?川滇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增強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等重要生態功能,提高寧夏的生態環境承載力,構筑西部重要生態屏障,為全國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做出貢獻,實現美麗寧夏的奮斗目標。
第四章 分區指引
第十五條 大銀川都市區
大銀川都市區規劃建成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先行區、國家能源化工和現代制造業基地、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基地、區域性國際物流中心。
沿黃河形成“一河兩岸三域”的空間格局。“一河”是指以黃河為軸線,串聯大銀川都市區核心區的各個組成部分,成為沿黃城市帶的核心區域,規劃突出黃河的生態景觀、旅游文化功能,在加強保護的同時,凸顯城市。“兩岸”是指大銀川都市區黃河東西兩岸統一規劃,協調聯動發展。“三域”指銀川市區、吳忠城區和寧東新區形成相互錯位、功能互補、協調統一的發展格局。
??銀川市區
功能定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核心區,中國?中亞?西亞經濟走廊節點城市、現代服務業中心,突出“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的城市。
產業發展:
以中阿博覽會為臺,推進與阿拉伯國家及世界穆斯林地區商貿文化交流常態化,拓展中阿資金交流渠道,打造中阿金融中心和能源交易臺,建設阿拉伯國家標準化研究中心、中阿金融商貿示范區。以新興產業和服務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點,鼓勵發展金融、會展、總部經濟、信息服務、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文化旅游、養老休閑、醫療健康、教育培訓等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先進裝備制造及臨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加快都市農業、釀酒葡萄等現代農業發展,為絲綢之路經濟帶中阿合作核心區筑牢產業基礎。
對能源化工、冶金、生物醫藥(不含醫藥研發等)等對空氣、水、噪音和固體廢物等方面產生污染的產業進行嚴格管理,逐步外遷和淘汰,為城市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空間指引:
以銀川城區整合賀蘭和永寧,實現一體化發展。
市區中部依托中阿博覽會永久會址,加快建設閱海灣中央商務區。向西依托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教區,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園。統一規劃濱河新區、綜合保稅區、臨空經濟區等區域,向東南拓展城市發展空間,積極成為沿黃城市帶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吸引阿拉伯國家投資的空間載體。
??寧東新區
寧東新區包括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吳忠太陽山開發區、靈武市區、白芨灘、鹽池縣高沙窩鎮,是寧夏能源化工產業的核心載體。
功能定位:
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突出“能化基地、科技之城”。
產業發展:
建設大型現代化礦井,利用先進開采技術,提升集約化水。加快特高壓輸電工程及配套項目建設,成為國家西電東送火電基地。明確重點企業、重大項目和實施計劃,建成世界最大的烯烴生產加工基地。推進企業間、行業間、產業間共生耦合,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廢物交換利用、土地集約利用,形成以“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能源密集型、長產業鏈、高附加值、循環發展”為特征的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
延伸生態紡織等下游產業,依托綜合保稅區等服務臺,推進產業間接續互補、融合發展,構建全產業系統,做大做強,成為寧夏新的增長極。
空間指引: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注重與銀川市區的空間關系,有污染的企業向遠離銀川城區方向布局。按照循環發展的布局要求,將能源和化工、發電等企業適當集中,集聚發展,打造產業集群。在太陽山地區規劃建設寧東能源化工基地配套產業區和煤炭資源儲備基地;靈武城區強化城市服務功能,成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的配套服務區;將鹽池縣高沙窩鎮作為寧東國家現代能源化工基地的產業拓展區;將白芨灘自然保護區作為寧東新區發展的生態屏障。
??吳忠城區
功能定位:
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中心,現代制造業基地。突出“水韻吳忠、濱河回鄉”的城市。
產業發展:
大力發展以肉牛肉羊、奶牛養殖、有機大米等為主的種養殖業;壯大都市休閑農業、生態旅游農業,推進農產品精深加工,培育清真餐飲、奶制品、葡萄釀酒、穆斯林服飾等產業。建立健全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認證、研發設計、生產加工、展示交易和集散支撐體系,擴大國內清真食品標準認證和國際互認,推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產業向標準化、集聚化、國際化發展。
抓住東部產業轉移機遇,圍繞精密儀表、專用設備、新材料等核心產業,構建系統完備的現代制造業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業態,建設吳忠中阿國際商貿電子商務臺,促進服務業優化升級。限制高能耗、高水耗的低效落后產業發展。
空間指引:
構建“利青相向,一體發展”的空間格局,推動利通區與青銅峽市區相向一體化發展、同城化管理,同時注重與靈武市的空間銜接。
吳忠城區沿黃河拓展,規劃建設中阿國際合作示范產業園,與濱河新區聯動發展;黃河西岸以黃河樓為中心,進一步完善黃河旅游區建設,發展文化旅游、商貿等產業;黃河東岸結合銀西高鐵客運站、貨運站規劃建設吳忠商務中心、物流中心,發展現代服務、現代商貿功能;全面提升金積工業園綜合功能,建設國家級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產和清真研發貿易中心。
改造提升青銅峽新材料基地,控制污染,遠期搬遷電解鋁等有污染企業,逐步向新材料制品領域延伸。
第十六條 石嘴山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寧北及蒙西地區中心城市和物流中心,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現代裝備制造和新材料產業基地。突出“山水園林、重工基地”的城市。
產業發展:
以承接產業轉移為突破口,重點發展新材料、裝備制造、電石化工、冶金四大產業集群及新能源、生物醫藥、新型煤化工三個產業,全力加快電石化工、冶金等傳統產業提檔升級;以陸港經濟區帶動現代物流、現代商貿等服務業發展,以沙湖、環星海湖開發支撐文化旅游業發展。
限制傳統能源化工產業發展規模,將石嘴山生態經濟開發區重化工業向黃河東岸的寧夏精細化工產業園及惠農區轉移。
空間指引:
實施“一港雙城,同城對接”的空間策略,規劃形成大武口城區和惠農城區組成的“雙城”結構;推進大武口城區與羅縣城及沙湖地區相向發展、同城對接,并積極融入大銀川都市區一體化發展。
大武口城區完善城市功能,提升環境品質,提高服務和承載能力,打造國家稀有金屬新材料產業化示范基地和寧夏新材料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基地,建成輻射寧北、蒙西地區的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
惠農城區整合紅果子鎮,向南拓展發展空間,強化公共服務設施水,增強對烏海等蒙西地區的服務輻射能力。依托石嘴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園,拓展陸港口岸功能,實現產業轉型發展。
第十七條 固原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寧南區域中心城市,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加工貿易基地、輕工產品制造基地、文化旅游城市。突出“紅色六盤、綠色固原、避暑勝地”的城市。
產業發展:
充分挖掘絲路故道要隘的深厚文化底蘊,以生態旅游、避暑休閑、商貿流通、職業教育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打造面向阿拉伯國家和世界穆斯林地區的旅游目的地。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前提,重點培育輕工產品制造、中藥材加工、農產品加工等產業;加快草畜、馬鈴薯、冷涼蔬菜、苗木等現代農業發展。嚴格限制重污染、高耗能產業發展,對現有污染企業改造升級搬遷。
空間指引:
實施“一核四極,組團發展”的空間策略,以固原市原州區,以西吉縣、彭陽縣、隆德縣、涇源縣為四個發展極,做大做強三營鎮、興隆鎮、白陽鎮、涇河源鎮等一批重點鎮,實現組團發展。
固原市區向西南拓展,建設新城區,提升城市功能,為周邊城市提供公共服務;依托固原西部工業區,建設中阿國際合作示范園,發展輕工制造、農產品加工、通用航空制造、物流貿易等產業。
第十八條 中衛副中心城市
功能定位:
絲綢之路經濟帶交通物流樞紐城市、產業城市、生態旅游城市。突出“沙漠水城、花兒杞鄉、休閑中衛”的城市。
產業發展:
利用中衛在歐亞大陸橋和絲綢之路經濟帶上的交通區位優勢,努力成為新歐亞大陸橋的節點城市,構筑中阿陸上絲綢之路的區域樞紐;以電子信息制造和云計算等信息產業作為產業升級的突破方向,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打造中阿網上絲綢之路的數據中心。圍繞優勢農業資源,提升枸杞、硒砂瓜、草畜等農業發展層級。發展壯大新能源及其設備制造,適度控制發展傳統原材料產業。依托沙坡頭、騰格里濕地公園等旅游資源,建設國際影響力的旅游目的地。禁止煤化工在甘塘發展。
空間指引:
實施“一城兩翼,內涵發展”的空間策略。以沙坡頭區,以中寧縣和海原縣為兩翼,提升城市內涵品質,強化城市功能,提升中衛市整體實力。
中衛城區重點向東沿黃河拓展,提升城市空間承載能力。向西規劃建設沙坡頭旅游經濟開發試驗區,成為寧夏旅游產業新引擎。在太中銀鐵路以北建設大型綜合商品交易中心和大型物流中心,成為中國對阿拉伯國家重要的商品貿易集散中心;依托中衛工業園建設東部產業轉移示范區、中關村科技園,重點發展云計算產業、電子信息制造、新能源設備制造和研發等。利用甘塘地區光熱和土地條件,發揮多條區域能源管線匯集的優勢,規劃建設國家能源(油氣)戰略儲備基地和新能源示范基地。利用荒山、荒漠等規劃建設國家新能源發電基地。加快推進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建設,同時推進其旅游建設。
中寧縣建設全國枸杞良種繁育基地、標準制定中心、質檢中心、研發中心、交易中心和枸杞文化中心,成為中國枸杞之都。加快中寧工業園區的提質增效,加大對污染企業治理力度,實現集約高效、循環發展。
海原縣合理控制縣城發展規模,挖掘南華山自然保護區旅游資源,重點發展商貿、生態休閑度假、農業等功能。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泰山科技學院對比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16:28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