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剛剛讀完路遙的《凡的世界》,感觸很深。整篇內容主要講述的是我國陜北黃土高原上的農民,在文化大革命到改革開放期間的生活。
這部著作對我來說印象最深的就是孫玉厚一家,他有四個兒女,大女兒蘭花,大兒子孫少安,二兒子孫少和小女兒蘭香。蘭花嫁給了外村的一個山區農民,可惜這個農民不走正道,被拉到公社“勞教”,使得孫家一家丟了面子。孫少安上學成績一直都很優秀,但是因為家庭貧困,自己又是長子,于是放棄了學業,在家里幫忙父親一起維持全家的生活,但是少安即使呆在農村干活,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憑著自己的努力,他當上了一隊的生產隊長,最后又開了磚窯,成為全村的最富裕的一戶。放棄學業和放棄青梅竹馬的田潤葉,雖然給少安帶來了很多的遺憾,但是少安都沒有自暴自棄,反而是更加積極進取,這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
孫少是我最喜歡的人物,他在學校中不僅學習成績好,運動也很好。看到他每天在學校角落里偷偷吃干硬的窩頭,為了節省錢,從來不去食堂買菜吃時,感到很凄涼。雖然經過了許多努力仍然沒有考上大學,但是少安并沒有放棄自己。在幫助哥哥把窯廠搞起來之后,就外出尋找工作,做了工地上的工人,很巧的是他遇到了自己的同學田曉霞。田曉霞是縣委副主任的女兒,現在時一名記者。在小霞的幫助下,孫少閱讀了高考知識網大量的名著,繼續堅持著自己的夢想,即使是一名微不足道的煤礦工人,也從來沒有怨恨過。經過長時間的相處,少與小霞成為了一對男女朋友,但是好景不長,小霞在一次洪水采訪時,不幸遇難死了,少很痛苦,再一次煤礦事故中受了重傷。但是少并沒有放棄生命,而是好好地或者繼續奮斗。
這種精神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樣的困難,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為太陽明天依舊要升起,機遇永遠都在。
據說熊彼德(J.A.Schumpeter)曾在課堂上批評牛頓,指責這個如假包換的物理學天才只顧閉門,沒有將他思考推理的方法公開而留諸后世!這批評有點道理。但牛頓在物理學上的豐功偉績,是他在逃避瘟疫的兩年中想出來的;其后就再沒有甚么重大發現??雖是曇花一現,但這“一現”卻是非同小可。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屢見經傳:可惜他天賦之高,遠超世俗,要學也學不到。
有些朋友以為愛因斯坦既然可以不用資料而將相對論想了出來,他們也可照樣推理。但愛因斯坦所能辦到的,跟他們有甚么相干?不自量力,以此為最!愛因斯坦的思考方法很可能是那自命不凡的人的一種障礙。
我不僅不敢與牛頓或愛因斯坦相比,就是半個天才也算不上。但正因為這個緣故,我倒可以寫一點有實用性的思考方法。我的思考方法是學回來的。一個凡的人能學得的思考方法,其他的凡夫俗子也可以學。天才的思考方法是天才的專利權,與我們無關。
在大學念書時,我從不缺課的慣就是為了要學老師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試都考過了,我就轉作旁聽生。有一次,赫舒拉發(J.Hirshleifer)在課后來問我:“你旁聽了我六個學期,難道我所知的經濟學你還未學全嗎?”我回答說:“你的經濟學我早從你的著作中學會了,我聽你的課與經濟學無關??我要學的是你思考的方法。”
我這個偷“思”的慣實行了很多年,屢遇明師及高手明友,是我生最幸運的事。這些師友中,算得上是天才或準天才的著實不少。我細心觀察他們的思考方法,在其中抽取那些一個非天才也可用得著的來學習,久而久之就變得甚為實用。但因為被我偷“思”的人很多,我就綜合了各人的方法,作為己用。雖然這些人大都是經濟學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歸,強分門戶就是自取凡。茲將我綜合了普通人也可作為實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誰是誰非毫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個人同作分析或辯論時,他常強調某一個觀點或發現是他的,或將“自己”放在問題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決不應被成見左右的。要“出風頭”或要“領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過程上,“自己”的觀點不可有特別的位置。“領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對不同的觀點作客觀的衡量。
有些人認為佛利民好勝、強詞奪理地去維護自己的觀點,這是錯的。佛利民的快似閃電,但他認錯更快!因為他認錯太快,往往給人的印象就是沒有認錯。在我所認識的高手中,沒有一個推理時將“自己”加上絲毫重量的。事后“領功”是另一回事。
同樣地,在學術上沒有權威或宗師這回事??這些只是仰慕者對他們的稱呼;我們不要被名氣嚇倒了。任何高手都可以錯,所以他們的觀點或理論也只能被我們考慮及衡量,不可以盡信。當然,高手的推論較為深入,值得我們特別留意。我們應該對高手之見作較詳盡理解,較小心地去衡量。但我們不可以為既是高手之見,就是對的。高手與低手之分,主要就是前者深入而廣泛,后者膚淺而狹窄。
我一向都佩服史密斯、米爾及馬歇爾等人。但當我研究佃農理論時,我就將他們的佃農理論一視同仁,沒有將他們的大名放在心上,若非如此,我是不可能將他們的理論推翻的。
二、問題要達、要淺,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問題問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過半。在“讀書的方法”一文內,我述說了求學時的發問主旨。以發問作為思考的指引,有幾點是要補充的。
第一、問題要一針見血。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戲。你問他一個問題,他喜歡這樣回答:“且讓我改一下你的問題。”(Letmerephraseyourquestion.)他一改,就直達你要問的重心,十分清楚。我們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試將一個問題用幾種形式去發問,務求達重點的所在。舉一個例子。當佛利民解釋某法國學者的貨幣理論時,我問:“他的主旨是否若時間長而事情不變,人們就覺得沉悶?”佛利民答:“你是要問,是否時間越多,時間在邊際上的價值就越少?”這一改,就直達經濟學上的“替換代價下降”(Diminishing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定律,他無需答我,答案已浮現出來了!
第二、問題要問得淺。這是艾智仁(A.A.Alchian)的專長。談起貨幣理論,他問:“甚么是貨幣?為甚么市場不用馬鈴薯作貨幣?”當經濟學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難為熱門的爭論時,艾智仁問:“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們用甚么準則來決定一樣東西是被量度了的?”這是小孩子的發問方式。后來艾智仁找到了舉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斷的方式加上數字作為衡量的準則,而功用就只不過是這些數字的隨意定名。假設每個人都要將這數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這武斷的方法若能成功地解釋人類的行為就是有用的,而功用本身與社會福利無關!
我自己的佃農理論,就是由幾個淺問題問出來的。傳統上的理論,都以為既然土地種植的收成是要將一部份分給地主,那么地主以分賬的方法征收租金,就正如政府征稅一樣,會使農民減少勞力從而使生產下降。我問:“既然生產下降,租值就應減少了,為甚么地主不選用其他非分賬式的收租辦法?”我再問:“假如我是地主,我會怎么辦?假如我是農民,我又會怎么辦?”
第三、要斷定問題的重要性。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問題的重要與否是慣例,赫舒拉發更喜歡把這衡量放在一切考慮之前。學生問他一個問題,他可能回答:“這問題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認為是重要的問題呢,他就從座上站起來!
判斷問題的重要性并不太難。你要問:“假若這問題有了答案,我們會知道了些甚么?”若所知的與其他的知識沒有甚么關連,或所知的改變不了眾所周知的學問,那問題就無足輕重。
有很多問題不僅是不重要,而且是蠢問題。甚么是蠢問題呢?若問題只能有一個答案,沒有其他的可能性,那就是蠢問題了。舉一個例。經濟學是基于一個“個人爭取利益”的假設;這就暗示著個人生產是會盡可能減低生產費用。有一個學者大做文章,問個人的生產費用是否會過高了?但基于這作者自己的假設下,“過高”是不可能的。佛利民就下評語:“愚蠢的問題,得到愚蠢的答案,是應有之報!”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在重慶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05:01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對比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8:53:39廣東高考455至46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8:49:52安徽上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8: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