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木之于地球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凈化空氣,防止水土流失,還為我們提供大量的木材,供我們使用。具有很大的生態意義。
國外曾有學者對樹的生態價值進行過計算:一棵50年樹齡的樹,產生氧氣的價值約31200美元;吸收有毒氣體、防止大氣污染價值約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價值約31200美元;涵養水源價值37500美元;為鳥類及其他動物提供繁衍場所價值31250美元;產生蛋白質價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實和木材價值,總計創值約196000美元。
這一計算是否精確姑且不論,就樹木的實用價值而言,確是顯而易見的。一棵樹可以生產200公斤紙漿,而這些紙漿如果要生產衛生紙,則至少有重為100克的衛生紙750卷。
在城市,一棵樹一年可以貯存一輛汽車行駛16公里所排放的污染物。很多樹木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1公頃柳杉林每天可以吸收二氧化硫60千克,其他如臭椿、夾竹桃、銀杏、梧桐等都有吸收二氧化硫的功能。當城市綠化面積達到50%以上時,大氣中的污染物可得到有效控制。城市森林可增加空氣濕度,一株成年樹,一天可蒸發400公斤水,所以樹林中的空氣濕度明顯上升。據計算,城市綠地面積每增加1%,當地夏季的氣溫可降低0.1攝氏度。城市林帶、綠籬有降低噪音的作用。寬30米的林帶可降低噪音6~8分貝。
林區每立方米大氣中有細菌3.5個,而人口稠密缺少綠化的城市可達到3.4萬個。有樹木的城市街道比沒有樹木的城市街道大氣中含病菌量少80%左右。城市防護林具有減緩風速的作用,其有效范圍在樹高40倍以內,其中在10~20倍范圍內效果最好,可降低風速50%。在農田林網內通常可減緩風速30%~40%,提高相對濕度5%~15%,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據測定,林冠可截留降水20%左右,大大削弱了雨滴的沖擊力;地表只要有1厘米厚的枯枝落葉,就可以把地表徑流量減少到裸地的1/4以下,泥沙減少到裸地7%以下。
一公頃林地與裸地相比,至少可以多儲水3000立方米。1萬畝森林的蓄水能力相當于蓄水量達100萬立方米的水庫,而建造這樣一個水庫需要投資千余萬元。有專家預測,假如地球上失去了森林,約有450萬個生物物種將不復存在,陸地上90%的淡水將白白流入大海,人類面臨嚴重水荒。森林的喪失使許多地區風速增加60%~80%,因風災而喪生的人就會上億。
遠古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又是一個文明古國,植樹造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遠古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就有春天植樹的風俗。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里有“夸父追日”的傳說,說夸父臨死前扔掉手中柱杖,化為森林,造福于人類,反映我們祖先植樹造林的美好愿望。《禮記》說:“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意思說春天植樹造林,是最大的道德行為。在父系氏族社會后期的虞舜時代,就設立了執掌山林的官員“虞官”。夏禹時出現了保護林木的行政法規,《周書?大聚篇》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記載人們在房前屋后栽花植樹的情景;公元前1000多年的西周,國家就成立了“林衡”、“山虞”管理機構,負責掌管種植、護林等事務,為動員群眾植樹,甚至作出“不種者,無槨”(不種樹的人死后不給棺材)的規定。
封建社會
秦統一全國后,秦始皇大力提倡在城鎮街巷和大道兩旁種綠化樹,這是我國古代城市綠化的先聲,賈山《至言》載:“秦為馳道于天下,道廣五十步,樹于青松”,便是證明。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取消山澤之禁,給百姓分田植樹,而且對種樹作了具體規定:“男夫一人給田二十畝,課蒔余,種桑五十株,棗五株,榆三株,限三年種畢”,可見當時已經給農民規定植樹指標。據《開河記》載,隋煬帝雖然是個窮奢極欲的皇帝,但他親自種柳,賜柳為楊,下令在開挖大運河的同時,要在河旁植柳,并給予獎勵:“柳一株,賞一縑”,后來出現了千里運河岸綠柳成蔭的景觀。
唐代曾下令所有的驛站之間全種上行道樹,城鄉植樹之風也是年盛一年。孟浩然詩云:“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到了宋代,宋太祖為鼓勵植樹,下令凡是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對于規勸百姓植樹成績卓著的官吏,晉升一級,因而植樹的范圍更廣泛,當時從福建古田直至海南,除種上蒼翠松檜之外,還雜種荔枝,遠遠望去恰似一片連綿不絕的茂林。《元史?食貨志》載,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詔書天下:“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食以農桑為本”。并頒布了《農桑之制》,規定每丁每歲種桑棗20株,如土性不宜,可改種榆、柳,均以種活長成為數;他還要求各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申報不實,須按法律論罪。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他著名的游記中稱贊元代的植樹。明清時代,植樹造林規模更大,明太祖布衣出身稱帝后,以農桑為國之本業,令天下廣植桑、棗、柿、栗、桃,僅京都金陵的鐘山,就種了50余萬棵。
代時期
我國正式規定的植樹節是在代。1915年,當時政府頒令以每年“清明節”為植樹節。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生前十分重視植樹造林,1928年4月,民國政府把孫中山逝世之日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以示紀念。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極為重視植樹造林,將綠化中華列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大工程,毛澤東*向全國人民發出了“綠化祖國”、“實現大地園林化”的號召。新中國開始了“12年綠化運動”,目標是“在12年內,基本上消滅荒地荒山,在一切宅旁、村旁、路旁、水旁以及荒地荒山上,即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規格種起樹來,實行綠化。”1979年2月經五屆全國人大通過,又正式把每年的3月12日定為植樹節。一方面,是紀念一貫倡導植樹造林的孫中山;另一方面,3月12日是在驚蟄之后,春分之前,氣溫明顯回升,樹木根系開始活動旺盛,這時植樹容易成活,農諺云:伏天栽樹株株死,春來栽樹棵棵生。所以,這時候植樹,就全國而言,最為適宜。1989年《睢縣志?新城》:“1982年睢縣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對袁家山(袁可立別業)進行了修葺,辟設了圖書館,植樹栽花,美化周圍環境,風景宜人。”
成都銀杏酒店管理學院在重慶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05:01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對比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8:53:39廣東高考455至46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8:49:52安徽上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8:4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