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兩彈”模型捐贈給榮成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當天,中物院黨委常委、副院長田東風,中物院型號總指揮、科協*譚志昕,榮成市委副書記呂劭偉,榮成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曲衛偉等參加活動。
郭永懷出生于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唯一一位在中國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1968年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終年59歲。1999年,郭永懷被*、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多年來,榮成一直十分重視郭永懷的事跡宣傳。為更好地讓市民了解他的事跡,2010年,榮成在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雕像。年來,又與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密切聯系,為建立郭永懷事跡陳列館打下了基礎。
今年結合中央提出的“兩學一做”要求,市委、市政府重新將展館建設提上議事日程,組織專業力量,高水策劃、高標準建設,先后到北京、四川綿陽、梓潼與青海海北州等郭永懷戰斗和生活過的地方,搜集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和歷史文物。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位于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2000方米,有400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資料、6個視頻。根據郭永懷院士的生活工作經歷,陳列館擬劃分為八大板塊,分別是“榮成之子 潛心求學”“馳名海外毅然歸國”“兩彈一星功勛卓著”“儒家情懷大師風范”“獻身科學壯烈殉國”“懷瑾佩瑜愛在天際”“高山仰止 永遠懷念”以及多媒體教育廳。內容涵蓋了郭永懷的出生、外出求學、歸國、從事力學和國防科學研究,直至犧牲的完整人生軌跡。通過對其一生的展示和部分科研場景的復原,讓人們可以充分了解郭永懷的儒家風范和大師情懷,全面展示了郭永懷院士的卓越功勛。
當天捐贈的模型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模型。呂劭偉在捐贈活動中表示,郭永懷是為“兩彈”事業作出杰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是優秀共產黨員的代表、榮成人民的驕傲。“兩彈”模型是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的重要展品,濃縮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兩彈”精神,是對郭永懷卓越貢獻的重要展示。對面向黨員干部、青少年、社會公眾全面深化黨性教育、科普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大意義。今后,榮成將不斷組織社會各界向郭永懷同志學習,切實發揮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的作用,傳遞踐行*的正能量。
據介紹,郭永懷事跡陳列館是山東省首個院士紀念館,國內展示新中國科學家風采的重要展館,也將成為對社會各界進行國防教育、紅色教育、科普教育的重要場所和踐行*的重要陣地。
中科院院士郭永懷,我國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兩彈一星”元勛。1968年12月5日,他在飛機降落失事墜毀中犧牲。犧牲的時候,他把裝有數據的皮包緊緊抱著,數據才得以保留了下來。
他為我國的航空航天事業奉獻了畢生精力。他以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為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核事業尖端技術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后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留學時,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著他選擇了空氣動力學最難的課題“跨聲速流動的不連續解”作為博士論文題目。1941年5月,他來到當時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在航空大師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工作。
1946年,西爾斯在康奈爾大學創辦航空研究院,特聘郭永懷前去參加業務領導工作。于是,郭永懷成了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的主持人之一。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正是因為在跨聲速流與應用數學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郭永懷很快就馳名世界。當時人類雖已實現了飛行的夢想,但飛機的飛行速度并不理想。聲障是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的難關。郭永懷和錢學森經過拼搏努力,不久就合作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并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毅然回國獻身核事業
1955年,錢學森發來兩封書信,邀請郭永懷回國。郭永懷毅然放棄了在國外的優越條件與待遇,與夫人李佩于1956年11月回到闊別16年的祖國。“作為新中國的一個普通科技工作者,我只是希望自己的祖國早一天強大起來,永遠不再受人欺侮。”郭永懷說。
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全部專家,隨后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中國決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郭永懷擔任九院的副院長。當時九院的首要任務就是在一無圖紙,二無資料的情況下,迅速掌握原子彈的構造原理,開展原子彈的理論探索和研制工作。
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郭永懷的倡議和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在對核裝置引爆方式的采用上,他提出了“爭取高的,準備低的,以先進的內爆法為主攻研究方向”。為確立核武器裝置的結構設計,郭永懷提出了“兩路并進,最后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最佳方案,對一些關鍵問題的解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方案不僅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投爆所采用,而且為整個第一代核武器的研制投爆一直沿用。
郭永懷每天一大早便趕到現場,了解裝配工作進展和系統聯試結果,一旦發現問題便及時研究處理。在將要進入正式試驗階段的那些日子里,郭永懷每天都要忙十幾個小時,有時是通宵達旦,吃飯也是席地而坐邊研究邊吃。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裝置爆炸試驗取得圓滿成功,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成功。當閃光火球和蘑菇狀煙云冉冉升起時,全體測試人員一片沸騰,郭永懷卻癱軟在試驗現場,身邊工作人員把他架到臨時帳篷里的鐵皮床上,郭永懷太累了。
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
1963年,科研隊伍遷往海拔3000米以上的青海基地,那里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攝氏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他與許多同事都有了高原反應。為了及時研究新情況,郭永懷頻繁往來于北京和基地之間,有人勸他少跑一些,他為了工作全然不顧。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制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式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1968年12月初,他在青海基地發現一個重要數據,急于趕回北京研究,便搭乘了夜班飛機。 他匆匆地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里,還認真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12月5日凌晨,飛機飛臨北京機場,距地面約400米時,突然失去衡,偏離跑道,扎向了玉米地,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吃驚地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分開后,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竟完好無損。他用自己的身體保護了對我國科研事業極為重要的資料。
郭永懷犧牲的第22天,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試驗獲得成功。在他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1999年,他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的科學家。
記不得第一次寫先生是2009年還是2007年在西西河了,12月5日是郭先生的忌日,本來想寫一點點的,但是每天回家就累得只想躺在床上睡覺,拖延癥一發作就到了一月份,再拖下去就要過年了。
郭永懷不僅有可歌可泣的事跡,更有既當爹又當媽帶著中國的先進國防事業的辛苦和細致。我們看看這張圖吧,畫這張圖用了我大約半年的時間,慢慢的從文獻里面摟唄,看文獻這事情,看多了也挺有樂趣的。
郭永懷回國是相當晚的,但卻是那些大科學家里面最受TG中央信任的幾個人之一。我們看看他擔任的職務,人要是像他那樣十年就要做這么多事情,我想絕大多數人會忙死或者忙到腦子里面熬臘八粥的。
郭永懷是中科大的化學物理系主任,別問我為什么化學物理系會找一個空氣動力學專家來做系主任,我也不知道。當時的中科院,是為了兩彈一星這個大項目組建的一個項目公司,中科大就是為這個大工程培養人才的,第一批的學生都是直接從別的大學錄取名單里打劫來的。想起忙總說科學院不會再有那種大項目和以前的盛況了,可以解散。科學院不會解散,但是讓科學院再回到舉國之力搞重點武器裝備的那么受重視的時代應該是不會了。畢竟這不是個壞事,真要逼著現在的中國玩舉國體制,那么不是三戰也是外星人入侵了。
力學所副所長是郭永懷第一個職務,順便還要當工程力學研究班的班主任給大家講課,不是帶學生那種講課,純粹是挑一批聰明人過來生拔那種。
現在有一個熱門是高超音速武器,郭永懷是國內高超音速武器研究的奠基人。郭永懷第一次開始思考高超音速武器方面的問題是50年代初,那時候他還在美國。但是因為他拒絕參與美國方面涉密的工作和他把大量的手稿在回國前焚毀,這些方面的科研成果應該是沒有留給美國人。
回國后郭永懷提出,在飛行速度超過5馬赫之后,介質的動能足以激發分子內部自由度,因此,必須考慮振動松弛,離解與復合,電離與中和化學反應等效應的影響,他將這樣一個速度范圍稱為高超聲速流動,日后的實踐,硯實證明了他的這種預見的正確性。1964年,郭永懷注意到了彈頭通過核爆區,灰塵粒子對彈頭帶來的影響。也就是說,在中國的核武器還是個一噸多重沒有什么使用價值的鐵疙瘩的時候,他已經在考慮導彈核武器的攻擊效果問題了,而且是讓后來的核彈在前一發或者前幾發的核爆處爆炸,給敵人的傷口上撒一把鹽。(這個現在是攻擊洲際導彈發射井和大型城市的正常做法,大家在紙上都這么干。)
前幾年鄭哲敏拿國家科技最高獎的時候,大家知道了一個名詞??爆炸力學,這個方向,郭永懷也是奠基人。
前段時間美國的B-61鉆地核彈被爆炒,其實我們也有研究,對鉆地核彈研究的首倡者就是郭永懷,也許因為當時的條件所限,我們做得工作不夠多,不夠完善,不過這個方面,我們并不是沒有做過工作。
氫氧導彈發動機和地空導彈是力學所的一項副業,那時候的科學院大把的大殺器方面的研究工作,這些工作后來并入了五院,人也帶走了大批,以至于力學所自己人也有人不知道干過這些。
郭永懷還有一項工作是三峽工程防護領導小組成員。就三峽大壩那座山,郭永懷說炸不了的,那些整天擔心別人攻擊三峽大壩的人可以洗洗睡了,他就是專門琢磨炸人家的,當然也得琢磨自己被炸的問題。
581和651是人造衛星,九院是搞核武器的,十七院是風洞,空氣動力是搞飛機和導彈的。也就是說,郭永懷自己一個人參與了原子彈和氫彈的理論設計和生產以及測試,如何把這些大殺器送到足夠遠到目的地,如何把這些大殺器準確送到該去的目的地這些工作。目前中國獨此一人,在其他四個擁有氫彈和洲際導彈的常任理事國里面,也未發現有這么NB的人物。
原子彈的爆轟理論(從無到有)、氫彈的武器化(真正的大殺器)、導彈核武器研究(把大殺器送得遠遠地)、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研究(保證大殺器安全準確落到目標上),這些也是五大流氓能夠關上門來決定別的國家命運的關鍵,是進入那間會議室的門卡。聯合國現在有193個會員國,剩下的188個會員要是混一把椅子,拿出這些家什,自然可以換張門卡。
今天是我的導師郭永懷先生為國犧牲46周年的日子,清早起來,心里充滿了對他的深切懷念。
前不久,見到郭永懷先生與我們三個研究生的一張合影,我的一位好友特地從網上下載后發給了我(見附件),讓我想起了半個多世紀前與導師在一起度過的難忘的日子。想當年,郭先生剛過五旬,雖然清瘦,但充滿著活力。他那時肩挑著兩個重擔: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核工業部第九研究院副院長,工作極其繁忙,每周工作六天半,還經常到大西北出差,但他的臉上從未顯露過倦意,還總是把我們年輕人的成長放在心上。
26年前,我在紀念導師郭永懷先生逝世20周年的短文《當好鋪路石子》中寫道:“郭永懷教授離開我們整整20年了,但是他的豐功偉績、他的高風亮節、他的雄才大略、他的聲容笑貌長留在我們心間。作為他生前最后一批學生之一,我永遠深切地懷念他,永遠真誠地奉他為人生的楷模。……他教導我們:‘我們這一代,你們及以后的二三代要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的鋪路石子’。我將以此為座右銘,兢兢業業地當好鋪路石子,為祖國的力學事業貢獻出一切微薄的力量,也許這是紀念他的最后的實際行動。”我清楚地記得1962年10月4日郭永懷教授對我和李家春說這番話時的情景。
作為我國代力學事業和國防尖端研究的先驅者之一,他念念不忘的就是當好“鋪路石子”。
在為在中科院力學所,他是實際上的常務副所長。從制訂規劃、確定研究方向、進行學科建設、組織學術討論、推動科學研究,到設計興建大樓、改善職工伙食,他事無巨細,一一過問。當我坐在所圖書館的燈光明亮的書桌上的時候,有朋友告訴我,圖書館的總體布局乃至燈光設計,他都親力親為,處處滲透著他的心血。
在九院,他和他的同伴不斷攀登研制兩彈一星的高峰。在實驗室里制訂方案,在戈壁灘上身體力行……。
那時,我們研究生作為“小不拉子”,對于他具體在忙些什么不大清楚,許多事情是后來逐漸了解到的,但在日常接觸中卻切切實實地感受到他對年青一代的殷切期望和細致關懷。
剛進力學所大門時就聽說,郭先生很嚴厲,對學生有點“兇”,令我們幾個有點忐忑不安,而實際接觸下來,滿不是那回事兒。
他的確不茍言笑,我至今唯一記得的一次幽默是他開講“邊界層理論”課程時,先介紹他的助教呼和敖德,在黑板上寫下“呼和”二字,說“這是‘零級似’,你們可以叫她呼和老師”,接著寫了“敖德”,說“那是‘一級似’,至于‘二級似’,我也搞不清楚”,這番話引來哄堂大笑。后來在私底下我請教過呼和她的姓名的“二級似”,她告訴我一長串音節的姓氏,我至今也沒記住。
后來,我們還發現他說話態度的嚴厲程度與對話者跟他的年齡差值成反比。他的一位老學生P與他談話時就有點膽怯,郭先生批評他時有點嚴厲。最,我的一位老學長告訴我,P先生目前已有九十多歲了,他學問不錯,不愧是郭先生耳提面命帶出來的學生。
在上面提到的第一次談話中,郭先生沒向我們講一句大道理,只是讓我們把所有時間充分利用起來,在實踐中學知識、學方法,特別向我們推薦了兩本關于科學史和科研方法的英文著作,使我們體會到“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道理。
見面以后的三個月,郭先生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以阿爾文(197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的《宇宙電動力學》為主要參考書,學習磁流體力學和等離子體物理學,同時把此書翻譯出來。經過一年多努力,我完成了譯作,戰戰兢兢地交了稿。事隔兩個月,郭先生把修改稿退給了我,告訴我,按照他的部分修改為標準,好好修改譯稿。我一瞧傻了眼,只見稿紙上布滿了紅字修改。恰好,我那時聽完了師母李佩先生的英文課,并學完了所里開設的“英漢翻譯理論和技巧”課程,按照導師的修改意見,逐字逐句進行重譯,于是,二審得以通過。導師又幫我聯系了上海的一家出版社。可惜譯著出版因“文革”開始而被耽誤,后來在科學出版社正式印行。可惜的是,郭先生未能看到此書的問世。
那時,力學所的研究生集中在一個大辦公室學習,大家你追我趕,每周一般讀書七天,從早上七點讀到晚上十點。周日早晨也不敢太晚起床,因為周日上午郭先生經常踱著方步到我們的學習室來。有一個周日,他來了,走到我們仨跟前,滿臉笑容,遞給我們三張糕點票。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清楚,那個時候吃飯定量,普通糕點也是定量供應,每人每月半斤。郭先生是學部委員,有些許特供,因此,就把糕點票送給了我們。這大概是師母的主意。小小糕點票,里面包含著濃濃的情意。
進所第二年,郭先生在他的研究室里組織磁流體力學討論班,集體學習留比莫夫的專著,并討論手頭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從中,我看到了先生的一絲不茍的嚴謹學風和寬嚴相濟的組織能力。年紀越長的越有壓力,像我這樣的年輕人倒是迎來了學術上的陽光雨露。
幾十年過去了,郭先生頎長的身影似乎還在眼前。他內向、低調,極少有疾言厲色。他喜歡戴著一頂鴨舌帽。走路老低著頭,靠著建筑物的圍墻走,只要他在中關村,上班的時間總是定數。有時,我們哥兒幾個有意在那個時刻,躲在一旁悄悄欣賞這道風景線。可惜,上蒼早早地剝奪了我們這樣的權利!
緬懷,是為了激勵。如今,做學生的也垂垂老矣!只是導師關于做鋪路石子的教誨,卻一刻也不敢忘記。只有努力,努力,才可不辜負導師的培育之恩。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