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氏的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于媯姓,出自夏王朝時期諸侯國施國,屬于以國名為氏。
據史籍《姓氏考略》記載,夏王朝時期諸侯中有施氏,建施氏國,其故址在今湖北省恩施縣一帶。
商湯滅夏桀之后,施氏國亦隨之滅亡,其后,施氏國的公族子孫就以故國名為姓氏,稱施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源于子姓,出自殷商時期七族之一的施氏,屬于以氏族名稱為氏。
據史籍《左傳》記載,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之弟姬康叔受封為衛侯,分到了“殷民七族”即陶氏、施氏、繁氏(?氏)、?氏、饑氏、樊氏和終葵氏等。
殷商施氏,在商王朝時期為專職制旌旗的工匠,古稱“旌、旗、幟”為“施”,其族人子弟后代即以職業為氏族稱謂,世代稱施氏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于姬姓,為春秋時期魯惠公之子姬尾生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魯惠公姬弗涅之子中有個姬尾生,字施父,史稱施父尾。
在魯桓公姬軌(姬允)執政時期(公元前711~前694年),姬尾生成為魯國的大夫。據說,姬尾生精通音律,曾視來訪的曹國太子賞樂姿態之變化,斷言其父曹伯將不久于人世,后來果然應驗。
魯桓公深敬姬尾生之才,委以重用,施父后成為春秋名臣。后傳到其五世孫姬孝叔之時,干脆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少施氏、亦稱施父氏,以示與別的家族不同,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施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施氏正宗。
施氏族人大多尊奉施父尾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明朝初期大儒方孝孺同族,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方孝孺:公元1357~1402年,字希直,一字希古,號遜志,世稱正學先生、緱城先生;緱城人(今浙江寧海)。著名明朝大臣、著名學者、文學家、散文家、家。
方孝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標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這就是明建文帝。
方孝孺師從“開國文臣之首”的翰林學士(正五品)宋濂,歷任陜西漢中府學從九品教授(公元1392~1398年),正六品翰林侍講(公元1398~1399年),從五品侍講學士(公元1399~1400年),直至按照《周禮》更定官制,將侍講學士和侍讀學士(從五品)合并為文學博士,并升任正五品文學博士(公元1400~1402年)。
明建文年間(公元1399~1402年),方孝孺擔任了明建文帝的老師,主持京試,推行新政。在后來的“靖難之役”期間,拒絕為篡位的燕王朱棣(明成祖)草擬即位詔書,剛直不屈,孤忠赴難,被株十族。
方孝孺是明建文帝最親的大臣,他也視建文帝為知遇之君,忠心不二。明成祖的第一謀士姚廣孝曾跪求朱棣不要殺方孝孺,否則“天下讀書的種子就絕了”,明成祖答應了他。
南京陷落后,方孝孺閉門不出,日日為明建文帝穿喪服啼哭。明成祖派人強迫他來見自己,方孝孺則穿著喪服當庭大哭,明成祖反復叫人勸他歸順,方孝孺不聽,明成祖怒而將其下獄。
后明成祖要擬即位詔書,大家紛紛推薦方孝孺,明成祖遂命人將其從獄中召來。方孝孺依舊當眾嚎啕,聲徹殿庭。當時明成祖也頗為感動,走下殿來跟他說:“先生不要這樣,其實我只是效法周公輔弼周成王來了。”
方孝孺反問:“成王安在?”
明成祖答:“已自焚。”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子?”
明成祖道:“國賴長君!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弟?”
明成祖頓住了,之后道:“此朕家事!”并讓人把筆給方孝孺,說:“此事非先生不可!”
方孝孺執筆,奮筆疾書“燕賊篡位”四個大字,之后擲筆于地,且哭且罵:“死即死耳,詔不可草!”
明成祖大怒說:“汝不顧九族乎?”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