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要來源
以號稱氏。周朝末年,周族杰出領袖古公父(古公是號,父是名),率族人自豳地南遷至岐山,建立周國,并娶太姜為妻,育有三個兒子:泰伯、仲雍、季歷。季歷之子姬昌出生時有“圣瑞”,古公對這個孫子另眼相看,有意傳位于他。但當時氏族的繼位方式是由嫡長子繼承,而姬昌之父排行最小無權繼位,古公因此積郁成疾。泰伯、仲雍兄弟善解父意,為讓賢于弟弟季歷以繼承王位,于武乙年間趁父親病危之際,強忍拋妻棄子之痛,潛奔江南荊蠻之地,為能徹底讓位,遵照當地土著俗,斷發紋身,不回岐周,并在今江南無錫市一帶建立吳國。仲雍去江南之后,遺留二子于岐周宮中。長子昂,在周武王時受封于雍(今山西省鳳翔縣一帶),次子姬為紀念祖父古公父,遂以祖父的號為姓,稱古。古與周文王姬昌是堂兄弟,姬昌任西伯侯時,古跟隨他左右,任上士,以功加升為大夫。
二、 其他來源
1、以國名命氏。這是一種新說法。商代末期有古國,今出土青銅器有“古伯尊”。古伯,商末周初人,古國族首領,名不詳。古國其后有以國命氏者。上海博物館介紹館藏青銅器“古父已卣”時,也說“器蓋各鑄銘文‘亞古作父已彝’六字,是貴族古氏為其父已所鑄的祭器。古是商代國族名。”
2、古成氏改古氏。晉獻公時,公族子弟姬叔虎受封邑,后代稱為氏。到晉景公時,有大夫食采于苦,稱苦成,因以為氏。苦成氏后來又衍變成車成氏、庫成氏、古成氏等。古成氏的后代,有一支分為古氏。王符《志氏姓》中說:古成氏之后,分為古氏,后漢廣漢多古氏。
3、吐奚氏改古氏。吐奚氏是鮮卑族的姓氏。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在神元皇帝拓拔力微時(時在西晉),有吐奚氏改為古氏。
4、少數民族古氏
回族古氏。回族,是Huihui(回回)民族的簡稱,族人中有一支以經書《古蘭經》的“古”字作為姓氏。另一支在唐初中亞人進入中國后,以天寶十四年(755年)任大將軍的古都白丁首字“古”作為姓氏,稱古氏。
苗族姓氏。據苗族傳說,遠古時代,有兄妹倆滾磨為婚,生下一個大南瓜,夫妻倆感到驚奇,便將它剁成肉塊,拋于四野。第二天,肉塊所拋之處均有炊煙,肉塊亦變成了人類。夫妻倆便把掛在李樹旁的定為“李”姓,掛在木鼓邊的稱“古”姓,等等。
高山族古氏。臺灣省高山族古氏,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臺灣正式由國民政府接管后出現的。國民政府要求原住民改為漢姓,各單位依分配、抽簽、自選等方式推行。在北區原高山族住民,因尊敬愛戴他們的警官古星南,自選古姓。
遷徙流布
盛唐以前,南遷北徙。古公父自其孫古在岐山啟姓后,子孫隨著周朝的遷都而遷徙。至東周時,有一支向東發展,定居于齊國淄博一帶,后來分支于河北、山西諸省。
唐末,由北而南。唐憲宗元和年間(806-820年),世居河東陽府(今山西省臨汾市)的二十五君古云應,由進士官任洪州(今南昌市)通判,勤政愛民,六十歲時謝爵歸隱。當時他的兒子古浩以才學任職虔州府虔化縣(今寧都縣)縣令,古云應便隨子卜居虔化縣北關。因古云應是唐代第一位南遷古氏,南方古氏的共同祖先,故被尊稱為南遷一世祖。遞傳至第六世古全交等六兄弟,各擇地而居,古全交遷居古云,古全規遷居寧都縣,古全則居福建汀州,古全望居廣東增城縣,古全讓居惠州長寧縣,古全賞居圳邊。于是,古云應的裔孫遍布南方諸省、港澳臺及海外。
明代山西洪洞大移民。明初山西洪洞移民運動中,洪洞及其周邊鄉村古氏分別派遷至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及陜西一帶。
清代遷臺灣。康熙23年海禁取消后,廣東梅州地區、福建和縣等地古氏族人陸續遷往臺灣島,居于島內各縣市,尤以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東為最。
古姓僑居國外者,據不完全統計,有20多個國家: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度尼西亞、印度、越南、緬甸、汶萊、日本、美國、加拿大、巴拿馬、巴西,阿根廷、秘魯、毛里求斯、留尼旺、南非、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大溪地、新西蘭等國。人口以東南亞居多,大部分是廣東客家人。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