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切實做好突發自然災害的應對工作,加強突發自然災害應急體系建設,提高全市的綜合減災救災能力,依據《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四川省“十三五”防災減災規劃》及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劃。
一、“十二五”時期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現狀及主要成效
“十二五”期間我市遭受了干旱、風雹、洪澇、“4.20”蘆山地震、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襲擊,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面對各種災難的挑戰,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帶領全市人民攻堅克難、抗災救災,取得了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重大勝利,全市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得到了明顯提高。
(一)災害監測預警體系不斷健全。地震監測體系基本建成。設置地震預警監測臺站19個,地震宏觀觀測網、地震災情速報網、防震減災知識宣傳網基本建成。基本建立預警信息發布傳播機制和“綠色通道”,建成資陽市防汛視頻會商系統、資陽市江河視頻監測系統、基本建成資陽市中小河流水文監測系統;健全氣象服務森林防火工作機制,設立森林火險要素監測站5個,加強農業有害生物防災減災預警與應急防控區域站建設,糧食、果蔬等農作物重大病蟲災害的監測預警和防控能力不斷加強。
(二)災害抵御抗擊能力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時效均提前6小時以上,有效率達81.2%,人工影響天氣形成高炮、新型火箭和飛機聯合立體作業體系,農作物產量氣象預報、農林物候期預報準確率“十二五”期間均達到98%。投入15億元的九曲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竣工;投入17.91億元,建設資陽市、縣(區)水利信息化,雁江、簡陽沱江干流資陽段防洪堤工程,縣(區)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雁江區、安岳縣山洪災害防治等4個項目;完成小型病險水庫整治85座,整治河道22.4公里,新建堤防66.457公里。修訂完善森林火災應急預案,建立全市280支應急撲火隊,成功創建全市森林防火“三進六有”示范鄉鎮38個。出臺了《資陽市地震應急預案》、《資陽市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規劃(2016?2020年)》,投入1000余萬元,成功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16個,全市建成24個應急避難場所,64個救災物資儲備點,全面建立了救災物資代儲機制。
(三)災害指揮救援機制不斷完善。全市投入600余萬元建成省、市、縣、鄉四級救災應急指揮體系,各類應急預案不斷完善,防災減災演練經常性開展,公眾風險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全面提高。加強搶險救災專業隊伍建設,全市共有搶險隊伍90多支,人數6000余人,軍分區建立了抗洪搶險專業應急隊伍,專群結合、軍民結合的防汛搶險隊伍已初步形成。建立了全面覆蓋鄉(鎮)街道辦事處、村(社區)的災害信息員隊伍。全市綜合減災救災能力和應急管理能力全面提升。
二、“十三五”時期防災減災體系建設面臨的形勢
(一)面臨挑戰。一是綜合防災減災基礎依然薄弱。各級政府尤其是基層減災救災能力基礎底子薄、歷史欠賬多,現有救災技術手段相對落后,重救災、輕減災的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現代化專業監測預警技術應用有待大力提升。應急隊伍資源共享有待提高。應急裝備及救災物資儲備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綜合防災減災能力不足。二是各級政府防災減災意識亟需增強。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模式尚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工作長效機制急需健全,社會公眾防災減災意識還較薄弱,識災、避災、自救互救的知識和技能相對欠缺,進一步提升各級政府防災減災公共服務意識、增強公眾參與防災減災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任務還很艱巨。
(二)發展機遇。一是全市經濟穩較快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為防災減災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為快速救災救援提供了便利條件,尤其是交通網絡更加完善,構建了通向災區的多路徑快速救災救援通道,各級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點)的建設和完善,為災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有力保障。三是無線通訊、衛星應用、無人機、互聯網等現代化高新技術及設備裝備的應用,大大提高了應急指揮協調、監測預報預警、災情信息采集、傳輸處理及發布能力,為防災減災應急響應、決策、處置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三、指導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深入貫徹落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四個全面”的戰略決策部署,遵循“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依靠科技,依托全社會力量,全面提升全市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為促進全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則:一是堅持以“以人為本、協調發展、預防為主、依法應對、統籌兼顧、突出重點”為工作方針,以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防災減災的根本,以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二是尊重自然、遵循規律,堅持防災、減災和救災相結合,協同推進自然災害防治管理各個環節的工作。三是強化各級政府主體責任,不斷健全“省級統籌指導、市縣就指揮,分級負責、相互協同”的抗災救災應急機制。
四、“十三五”時期防災減災體系的工作目標
“十三五”防災減災工作總體目標是:
(一)進一步健全綜合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全面提升全社會抵御自然災害的綜合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減輕災害損失,降低災害風險,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實保障。
(二)進一步完善地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建立健全市、縣(區)、鄉鎮三級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監測預警體系、防治體系和應急體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水和能力明顯提升。
(三)進一步健全旱洪災害防災減災體系。升級完善全市防汛抗旱指揮信息化系統,建立健全江河堤防工程體系、山洪災害防治體系、城鎮防洪排澇體系和應急響應體系。
(四)進一步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到“十三五”末,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災害風險管理水、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能力和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明顯提高,氣象災害防御、糧食生產安全等氣象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五)進一步加強森林防火工作和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到“十三五”末,建立健全火災應急處置機制,推進預警響應規范化、火源管理法制化、火災撲救科學化、隊伍建設專業化、裝備建設機械化、基礎工作信息化。加快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預警、檢疫御災和防治減災體系建設,大力推行森林健康、工程治理、無公害防治等治理措施。
(六)進一步提升地震防震減災能力。實行“監測、預防、救助”三位一體的綜合管理,優化“政府領導、部門負責、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實現有重點的全面防御。科技支撐水明顯提升,地震“監測預報、災害防御、應急救援”三大能力明顯增強,到2020年,全市基本具備綜合抗御6.5級左右地震的能力。
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及工程項目。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開展縣域地質災害動態巡查,完善地質災害調查評價體系。建立健全以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信息管理系統、預報預警系統和應急指揮臺為主的監測預警體系。對規模大、危害重、治理難度高、處于緩變或局部變形的地質災害隱患開展專業監測,將每年度調查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納入監測預警網絡,每處隱患點至少配備1名專職監測員。積極開展地質災害分類防治,實施避讓搬遷工程、排危除險工程和重大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加強地質災害防災減災應急能力建設,提升突發地質災害事件應對水。加強市、縣(區)、鄉鎮三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物資儲備。加強市、縣(區)級地質災害應急搶險隊伍建設,完善地質災害應急專家庫,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宣傳培訓和演練。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