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 兆:亦稱京兆郡、京兆尹,實際上“京兆”不是一個郡,而是中央政府所在的地域行政大區稱謂,“尹”為其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三國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陜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又改名為京兆國。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仍置京兆郡于長安,轄區較三國魏時縮小。十六國至南北朝時期前趙、前秦和后秦、西魏、北周相繼建都長安(后秦稱常安),均在此設置京兆郡(或尹)。隋、唐兩朝均都長安,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改為萬年)等二十余縣。唐朝以后,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
京兆堂:以望立堂。
山東臨清酆氏字輩:“堂召憲士百之尊家曉”。
山東曲阜酆氏字輩:“世克紹緒宗培秉茂秀升敦振延廣瑞順發志宜寧”。
山西應縣酆氏字輩:“年世廣日月玉清寶山秀”。
江西江、湖南酆氏字輩:“承啟瑞恒明裕傳齊家崇孝友治國懋經綸念祖修純?清芬振后昆”。
安徽、河南酆氏字輩:“文顯明敬永漢從起運臣忠孝家興振賢良世吉昌繼傳修正遠積德盛名長”。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文云如繼人安順廷慶和春國運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學繩祖德啟賢坤”。
山東臨清酆氏字輩:“堂召憲(玉)士(先)百之尊家曉”。
山東商河酆氏字輩:“健考學興龍祥”
貴州黔東南酆氏字輩:應玉朝其正,萬國占君臣,傳家德澤遠,生立永大興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文云如繼人安順廷慶和春國運新鼎建崇恩光兆福學繩祖德啟賢坤”。
貴州酆氏一支字輩:“孺澄國有良伊維國兆高壽文章玉制憲遠振朝綱吉昌廣世”。
江蘇鎮江、浙江金華酆氏字輩:“道國有光”。
皖、豫、魯地區酆氏字輩:“文顯明敬永漢從起運臣忠孝家興振賢良世吉昌繼傳修正遠積德盛名長”。
湖北黃岡楚黃豐氏(酆氏)字輩:“福思志子佐永大世啟正維之士際時能顯道于國有光傳家敦禮義應運慶明良生篤當鐘瑞根深定發祥由斯心德厚自是令聞長祖澤貽芳遠功勛歷著彰承前宏偉業裕后久寧昌”。
酆氏一支字輩:“應萬代春光京兆升起順德澤長義方尊古訓文運智起昌”。
廣西田林豐(酆)字輩 “慶顯應守文 世有成元庭 良中昌遠大 鴻寧德名聲 ”。
作為酆姓后代,對網上所有關于酆姓的敘述是贊同的,但對于“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說法,本人認為無依據。
首先,據《姓纂》載:酆氏的姓源是:“周文王第十七子酆侯之后,以國為姓,左傳酆舒有二雋才,京兆”,此乃“系出酆侯,望出京兆”的源由。
其二,據《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所載,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酆國,稱為酆侯,其后以國為氏。酆姓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兒子酆侯;酆氏子孫繁衍于京兆北一帶,是當時酆姓人家最多的地方。
其三,據《辭海》注釋,酆侯之地為?,位于長安西南,澇水東岸,夏時扈國,秦為?邑,漢置?縣,即今陜西省戶縣。這便是中國酆姓人家最早的發源地。
以上注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酆侯之地為?,就是今天的陜西省戶縣、咸陽一帶。但是,我們還是將湖南省永興縣的歷史(包括長沙在內的歷史)和陜西省戶縣的歷史作一個簡單對比。
湖南省永興縣:位于湖南省東南部,為郴州市第二大縣,縣境北接耒陽市,南連蘇仙區,東北、東南、西南依次與安仁、資興、桂陽三縣毗鄰。全縣25個鄉鎮除高亭鄉、城關鎮、太和鄉之外,其余均與外縣交界。縣境距首都北京鐵路里程1860公里,距省會長沙280公里,距郴州市40公里,距南粵廣州445公里。
據該縣《縣志記載》,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始置便縣,以境內便江得名,屬桂陽郡。 新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便縣為便屏縣,屬南郡。建武元年(公元25年),廢“新”復漢室,郡、縣恢復舊名。便屏縣復稱便縣,屬桂陽郡。三國為吳地,屬桂陽郡,西晉、東晉因之。 南北朝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便縣并入郴縣,隸屬桂陽郡。 陳永定三年(公元559年),復置便縣,隸湘州桂陽郡。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便縣再次并入郴縣。
唐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郴州刺史趙瑾奏準,析郴縣北四鄉置安陵縣,屬江南道桂陽郡。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安陵縣為高亭縣,屬江南西道郴州桂陽郡。 宋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按郴州太守李土燮建議改高亭縣為永興縣,隸屬荊湖南路郴州軍。元朝屬湖南道郴州路;明朝屬湖廣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隸州;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永興屬湖南衡永郴道、郴州直隸州。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永興屬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民國3年(公元1914年),改屬衡陽道。民國11年(公元1922年),道制廢除,為省直轄縣。民國26年(公元1937年),省設行政督察區,屬第八行政督察區。民國29年(公元1940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區。
夏商周時期的湖南長沙:夏屬三苗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消失了,但三苗后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的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征。
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諸侯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于史籍的最早記載。秦國滅掉楚國,在原楚江南之地設立“長沙郡”。
隨著秦王朝的誕生,長沙郡為秦代36郡之一,郡治湘縣,即長沙的在秦朝的稱呼。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并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行政區域載入史冊。
陜西省戶縣:屬西安市郊縣,地處關中原中部,南依秦嶺,與寧陜以秦嶺分水,北臨渭水,同興隔河相望,東接長安,以灃水相隔,西連周至,以白馬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城區18公里。總面積1255方公里,其中原面積占總面積46,耕地總面積55萬畝。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時(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1066年)為崇國,周(公元前1066年至公元前771年)作酆邑,春秋(公元前770至公元前476年)為扈國,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改“扈”為“?”,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設置“ 縣”,歷代延續,直至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將“? 縣”改為“戶縣”。
經過對比,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湖南省《永興縣志》在西漢(公元前202年)以前沒有文字記載,
第二、湖南省《永興縣志》沒有發現任何關于“酆”字的敘述;
第三、西周時期的周人沒有在長沙地區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
第四、酆姓是在西周(公元前1066年)周文王時期出現的姓氏;
第五、西周建立的政權是在鎬京即酆鎬(今陜西西安附);
第六、西周與西漢的時間相距接900年?1000年;
根據所述推斷,我們不難看出,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在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已經為夏之有扈氏國。公元前21世紀距離西周政權建立的時間接2000年左右,也就是說,在西周以前的戶縣歷史中,中華文明已經在這里存在了2000多年。
我們再回過來看看湖南永興縣,該縣《縣志》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為西漢(公元前202年),從該縣有記載開始上溯到西周,時間接1000年左右,此期間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西周時期的長沙一代被稱為“荊蠻”、“揚越”,當時在這里的廣大地區生活著的是越人,即古籍中所謂的:“百越雜處,各有種姓”。如果說到西周時期的湖南永興縣更是沒有開發的蠻荒地帶了。
另外,西周時期的周人并沒有在這里建立起自己的直接的統治,從秦代開始,長沙才正式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通過對以上的分析,周文王第十七子??酆姓的始祖酆侯怎么可能分封到湖南永興縣呢?因此,所有在網上復制和轉載的“酆地(今湖南省永興縣北)”的說法是錯誤的,應該及時進行糾正,讓更多的酆姓后代去了解自己正確的姓氏歷史。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