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地震局相關人士介紹,貴州的地震多為淺源地震,在喀斯特山區,較輕的震動容易引發巖崩;而在全省范圍地震的分布上,則呈現“西頻東弱”的特點。
地質特殊小震易災
10月23日凌晨,劍河縣發生一場震級為1.8級的地震。事發時,省地震監測臺凱里監測點監測到地震波信號,震源深度為6.1千米,由于這一級別與3.0級的預警標準相去甚遠,工作人員只是在地震局內部進行通報。
省地震局工程師唐德龍介紹,“從理論上講,1.8級的地震,只有我們監測中心知道,居民是感覺不到的”。可是為什么劍河當地會有震感?“喀斯特地形可能是居民感到震感的主要原因”。唐德龍解釋說,劍河當地河流較多,地質構造復雜脆弱,而當地村民的自建房屋,多數也考慮不到地基的承受能力。
貴州屬于喀斯特山區,地震多為淺源地震,即使較輕的震動也容易引發巖崩。喀斯特地貌的地質結構中的巖石,以屑巖較多,軟硬相間,地震會加劇山體松垮。2010年,貴州貞豐、關嶺、鎮寧交界的地震,導致6人死亡、9人受傷,雖然震級不大,但也把一座山震垮了。彝良地震為5.7級,算不上是大地震,卻造成了81人死亡,千人受傷,還有70萬余人受災。
地震分布西頻東弱
研究數據顯示,1308年到2011年的7百年間,貴州共記錄到 3 級以上地震 120 次,其中3級至3.9級地震 79 次。貴州最早地震的記錄是1305年發生在現銅仁石阡。自1819年以來的百年間,6級以上地震有3次,即1819年貴定的6.0級地震,1875年羅甸的6.5級地震,1948年威寧的5.8級地震 。
省地震局的專家門根據貴州地震面分布和控制地震的構造的差異,將貴州地震面分布劃分為 3 個區:A 區為威寧-晴隆區,B 區為遵義-貴陽區,C區為銅仁-榕江區。A 區和 B 區的分界為埡都-紫云斷層(帶),B區和C區的分界為松桃-獨山斷層(帶),兩個邊界斷層(帶)在面上呈倒“八”字型。
貴州有記錄以來80%的地震位于約占貴州國土面積約20%的A區,主要分布在威寧、水城、晴隆、六枝、盤縣、興義、貞豐、羅甸等幾個區域。1948年10月9 日的5.8級(有學者認為應定為6.0級)地震發生在威寧西部。晴隆附有多次5級以上地震發生,埡都-紫云斷層也經過這里。1875年6月8日發生的6.5級地震,震中在羅甸縣,緊鄰紫云縣和望謨縣。
B區占貴州國土面積約60%,貴州有記錄以來的15%左右的地震分布在這個區域。其中最典型的是1819年9月14日發生在貴定的6.0級地震。
C區約占貴州省國土面積的20%,貴州有記錄以來5%左右的地震發生在該區域。該區還沒有紀錄到6級以上地震發生,但有學者認為該區域存在發生中強地震的地質背景。
省地震局王尚彥局長表示,貴州的地震分布,具有“西頻東弱”的特點。全省的地震分布呈西部和西南部地震密度和強度較大,中部和北部次之,東部和東南部相對弱些。數百年來的省內地震發生記錄,為如今研究分析地震規律提供了可靠證據。
地震可監測難預報
省地震監測臺網中心有16個監測站分布在全省。這些監測站一旦檢測到地震波,會立即將信號傳達到臺網中心。因此,臺網中心的工程師只要發現電腦屏幕上穩而有序的波形,突然增大振幅,就意味著可能發生了地震。
“但監測和預報完全是兩碼事。”王尚彥表示,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內,絕不敢說自己已具備預報地震的能力。一個“準確”的地震預報,必須包括基本準確的時間、地點、震級三大要素。2011年日本3?11地震發生后,他曾赴日進行考察。福島東海岸的防波堤號稱創下了吉尼斯世界紀錄,能對抗8級地震引發的海嘯--五六米高的浪頭根本無法越過防波堤,而事實上,“3?11”地震引發的海嘯實際浪高達12米,遠遠超出預計。
既然地震難以預報,因此如何將災害降到最低則成了重頭戲。王尚彥說地震局的工作,除建立監測站點監測震情外,另外一個工作重心是防震減災。相關統計顯示,在陸地上發生的地震中,95%以上的人員死亡是由于建筑倒塌導致。因此,我國對工程性抗震的重視力度日益加強。對于機場、水庫、油庫、大型橋梁等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對血站、醫院這些關乎“生命”的特殊機構,必須經過地震安全性評價,并由省地震安全評定委員會下發行政許可。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