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遵義中考化學試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載(難度系數點評)
.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年會將于6月26日在貴陽舉行,今年論壇將以“走向生態文明??新議程、新常態、新行動”為主題.若你是本次論壇的志愿者,你倡導( )
A.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
B.發放大量塑料袋方便來賓生活
C.開幕式大量燃燒鞭炮
D.踐行綠色生活,每位來賓參與植樹
考點:防治空氣污染的措施;白色污染與防治..
專題:化學與環境保護.
分析:“走向生態文明??新議程、新常態、新行動”就要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所以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做法都是不能倡導的.
解答:解:A、大量使用一次性碗筷,會造成資料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不能倡導;
B、發放大量塑料袋,會造成加重白色污染,不能倡導;
C、開幕式大量燃燒鞭炮,會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而且浪費資源,不能倡導;
D、踐行綠色生活,每位來賓參與植樹,可以為環境的保護做貢獻,而且符合生態文明,應大力倡導.
故選D.
點評: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同時也成為中考的焦點問題之一.
2.(2分))下列屬于化學變化的是( )
A.酒精揮發B.紙張燃燒C.冰雪融化D.玻璃破碎
考點: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
專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
分析:化學變化是指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物理變化是指沒有新物質生成的變化,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本質區別是否有新物質生成;據此分析判斷.
解答:解:A、酒精揮發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B、紙張燃燒過程中有新物質二氧化碳等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C、冰雪融化過程中只是狀態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D、玻璃粉碎過程中只是形狀發生改變,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
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解答時要分析變化過程中是否有新物質生成,若沒有新物質生成屬于物理變化,若有新物質生成屬于化學變化.
3.(2分)實驗室用如圖所示裝置制取氧氣,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試管中加入的藥品是MnO2和H2O2
B.實驗前應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C.待導管口產生連續均勻的氣泡時才開始收集氧氣
D.實驗結束時應先從水槽中取出導管,再停止加熱
考點:氧氣的制取裝置;制取氧氣的操作步驟和注意點..
專題: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A、根據該裝置制取氧氣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進行分析;
B、根據實驗的第一步是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進行分析;
C、根據收集氧氣的正確時刻進行分析;
D、根據收集完成后,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可以防止水倒流而炸裂試管進行分析.
解答:解:A、該裝置制取氧氣的反應物是固體,反應條件是加熱,故A錯誤;
B、檢查裝置氣密性是實驗必做的一步操作,故B正確;
C、開始產生的氧氣不純,當氣泡連續且均勻冒出時氧氣純凈,故C正確;
D、收集完成后,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再熄滅酒精燈,可以防止水倒流而炸裂試管,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考點考查了氧氣的制取方法、操作步驟和收集方法,要加強記憶有關的知識點,并理解應用,本考點主要出現在選擇題和實驗題中.
4.(2分)建立基本的化學觀念可以讓我們更好的理解化學,如形成守恒觀念,可以更好的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每1個C原子和1個O2分子反應,生成2個CO2分子
B.32gS與32gO2完全反應,生成64gSO2
C.鎂條燃燒后固體質量增加,故質量守恒定律不是普遍規律
D.根據:蠟燭+氧氣二氧化碳+水,則蠟燭中一定含有C、H、O三種元素
考點:質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據在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前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各物質的質量總和,所以質量守恒定律只能用來解釋化學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解:A、碳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C+O2CO2,每1個C原子和1個O2分子反應,生成1個CO2分子,故A錯誤;
B、硫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化學方程式為:S+O2SO2,32gS與32gO2完全反應,生成64g二氧化硫,故B正確;
C、鎂條燃燒后固體質量增加,增加了參加反應的氧氣的質量,遵循質量守恒定律,故C錯誤;
D、根據蠟燭+氧氣二氧化碳+水,則蠟燭中一定含有C、H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質量守恒定律的認識和靈活運用這一定律解答問題的能力,質量守恒定律適用于所有的化學變化.
5.(2分)化學就在我們身邊.下表是生活中常見的兩種清潔劑.且NaClO+2HCl=NaCl+X↑+H2O.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清潔劑名稱潔廁靈84消毒液
有效成分HClNaClO
A.“潔廁靈”可用于金屬表面除銹
B.“潔廁靈”可用于清潔大理石地面
C.“84消毒液”中NaClO屬于鹽,其中Cl元素的化合價呈?1價
D.“潔廁靈”與“84消毒液”混合后發生置換反應
考點:酸的化學性質;常見的氧化物、酸、堿和鹽的判別;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反應類型的判定..
專題:常見的酸酸的通性.
分析:A、根據酸會與金屬氧化物反應生成鹽和水進行分析;
B、根據鹽酸會與碳酸鈣反應進行分析;
C、根據化合價代數和為零進行分析;
D、根據NaClO+2HCl=NaCl+X↑+H2O,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是氯氣,反應物都是生成物,發生的反應不是置換反應進行分析.
解答:解:A、“潔廁靈”中的鹽酸會與氧化鐵反應生成氯化鐵和水,可用于金屬表面除銹,故A正確;
B、“潔廁靈”中的鹽酸會與碳酸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用于清潔大理石地面,故B錯誤;
C、次氯酸鈉是由次氯酸根離子和鈉離子構成的,屬于鹽,鈉元素顯示+1價.氧元素顯示?2價,所以氯元素顯示+1價,故C錯誤;
D、通過NaClO+2HCl=NaCl+X↑+H2O,結合質量守恒定律可知x是氯氣,反應物都是化合物,發生的反應不是置換反應,故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酸的化學性質、催化作用、利用原子守恒來確定物質的化學式的方法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6.(2分)下表是不同溫度時NaCl、KNO3的溶解度.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溫度/℃020406080
溶解度/gNaCl35.736.036.637.338.4
KNO313.331.663.9110169
A.將60℃時KNO3的飽和溶液降溫至20℃,溶質、溶劑的質量都會減少
B.將80℃時NaCl、KNO3兩種飽和溶液降溫至20℃,析出晶體的質量一定是:KNO3>NaCl
C.40℃時,將5gNaCl、5gKNO3分別加入10g水中,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相等
D.用上表數據繪制成NaCl、KNO3的溶解度曲線,兩條曲線交點對應的溫度范圍是0~20℃
考點:晶體和結晶的概念與現象;溶質的質量分數..
專題:溶液、濁液與溶解度.
分析:A、硝酸鉀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降低而減小,將60℃時的KNO3飽和溶液降溫至20℃時,有晶體析出,據此結合題意進行分析判斷;
B、不知道兩種飽和溶液的質量無法比較;
C、根據兩種物質的溶解度分析;
D、分析圖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在20℃~40℃溫度范圍內相交
解答:解:A、將60℃時的KNO3飽和溶液降溫至20℃時,有晶體析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減少,溶劑的質量不變,故選項說法錯誤;
B、不知道兩種飽和溶液的質量無法比較析出晶體的質量,故選項說法錯誤;
C、40℃時,NaCl、KNO3的溶解度分別為36.6g和63.9g;將5gNaCl、5gKNO3分別加入10g水中,NaCl不能全部溶解,5gKNO3全部溶解,所得溶液的溶質質量分數不相等,正確;
D、分析圖表,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線在20℃~40℃溫度范圍內有相同的時候,所以兩種物質的溶解度曲線在此范圍內相交,故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溶液的相關知識,重點是抓住溶解度的實質進行分析,結合圖表所提供的信息即可解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7小題,共48分
7.作為實用的、富于創造性的中心學科,人類越來越離不開化學了.
(1)認識物質世界需要化學.如空氣中的氮氣和氧氣,自然界的水和石灰石,實驗室里的硫和鎂等.寫出其中兩種物質的化學式 N2 、 O2 .
(2)農作物的增產依賴化學.如常用的化肥NH4Cl、KCl、Ca(H2PO4)2等,其中屬于氮肥的是 NH4Cl .氮肥和磷肥可根據其外觀顏色的不同加以區別,這里“外觀顏色”屬于 物理 性質(填“物理”或“化學”)
(3)各種新藥合成依靠化學,1月,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原創抗癌新藥西達苯胺獲準全球上市.西達苯胺的化學式為C22H19FN4O2,該物質由 五 種元素組成,一個西達苯胺分子中有 48 個原子,西達苯胺中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是 碳 .
考點: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元素的質量分數計算;化學性質與物理性質的差別及應用..
專題:物質的變化與性質;化學用語和質量守恒定律;常見的鹽化學肥料.
分析:(1)根據化學式的書寫方法進行分析;
(2)含有氮元素的化肥屬于氮肥;物質的顏色、外觀屬于物理性質;
(3)根據物質的化學式的含義、化合物中各元素質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原子個數之比,進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氮氣和氧氣都是由分子構成的,其化學式是N2、O2;故填:N2、O2;
(2)NH4Cl中含有氮元素,屬于氮肥;KCl中含有鉀元素,屬于鉀肥;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屬于磷肥.外觀顏色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屬于物理性質,故填:NH4Cl;物理.
(3)由西達苯胺的化學式為C22H19FN4O2可知,它是由碳、氫、氟、氮、氧五種元素組成,一個西達苯胺分子中共有的原子數是22+19+1+4+2=48,西達苯胺中碳、氫、氟、氮、氧元素的質量比為(12×22):(1×19):(19×1):(14×4):(16×2)=264:19:19:56:32,因此西達苯胺中質量分數最大的元素是碳.故答案為:五;48;碳.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結合新信息、靈活運用化學式的有關計算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8.通過化學實驗,可以體驗探究的過程,也可以從事實中得出結論或規律.分別設計簡單的實驗,完成下表內容,達到實驗目的.
實驗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1)燃燒條件之一:需要可燃物
(2)稀鹽酸呈酸性
(3)化學反應中不通過燃燒也可獲得熱量
考點:化學實驗方案設計與評價;酸的化學性質;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的能量變化;燃燒與燃燒的條件..
專題:簡單實驗方案的設計與評價.
分析:(1)根據控制變量法選擇可燃性物質和不能燃燒的物質進行點燃,觀察現象;
(2)根據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設計實驗;
(3)根據常見的酸堿中和放熱等設計實驗.
解答:解:(1)小棉花球蘸水后,因水不可燃,反而會蒸發吸收熱量,所以溫度達不到棉花的著火點,不會燃燒;而小棉花球蘸酒精后,酒精是可燃物,在酒精燈上被點燃后會燃燒放出大量的熱,使溫度達到棉花的著火點,引發棉花球燃燒,因此實驗的結論是燃燒的物質必須是可燃物;
(2)稀鹽酸顯酸性,酸性物質能使紫色的石蕊試液變成紅色;
(3)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發生酸堿中和,放出熱量;
故答案為:(合理即可)
實驗實驗步驟實驗現象實驗結論
(1)將蘸水和蘸酒精的小棉球在酒精燈上點燃蘸水的棉球不燃燒;蘸酒精的棉球立即燃燒燃燒條件之一:需要可燃物
(2)取溶液少許于試管中,向其中滴加2至3滴紫色石蕊試液紫色石蕊試液變紅色稀鹽酸呈酸性
(3)取適量氫氧化鈉溶液于燒杯中,逐滴滴加稀鹽酸,并在反應前后分別測試溶液的溫度溫度升高化學反應中不通過燃燒也可獲得熱量
點評:實驗是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確的實驗操作是得出科學結論的前提條件之一,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得出正確的結論奠定基礎.
9.建立微觀和宏觀的聯系是化學學習的基本和方法,從而也讓我們感受到化學微觀世界的浪漫與奇妙.
(1)若用○和●表示不同元素的原子,請按示例補充完成圖中B、C圖對應橫線上的內容,并畫出D中的微觀示意圖.
(2)若用○表示氫原子、●表示氯原子,則圖中可以用來表示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的微觀示意圖可以是 A+C→B (按“反應物→生成物”的順序,填序號).該反應的基本反應類型是 化合反應 .
(3)鈉與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Cl22NaCl ,反應中鈉原子或氯原子得失電子的情況是 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鈉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氯離子 .
(4)由上總結:構成物質的粒子有 分子、原子、離子 .
考點: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分子、原子、離子、元素與物質之間的關系;反應類型的判定;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化學反應模擬圖型.
分析:(1)根據物質的微觀構成分析物質的類別;
(2)根據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分析回答;
(3)根據鈉與氯氣反應、鈉和氯的原子結構特點分析回答;
(4)根據構成物質的粒子的種類分析回答.
解答:解:(1)B中物質的分子是由不同種原子構成的,屬于化合物;C中物質的分子是由同種原子構成的,屬于單質;D中的物質是混合物,應有不同種分子構成的,見下圖:(2)若用○表示氫原子、●表示氯原子,則圖中可以用來表示氫氣與氯氣反應生成氯化氫的微觀示意圖可以是:A+C→B.該反應由兩種物質生成了一種物質,屬于化合反應;
(3)鈉與氯氣反應生成了氯化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Cl22NaCl,反應中鈉原子或氯原子得失電子的情況是: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鈉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氯離子.
(4)由上總結: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
故答為:(1)見上圖;(2)A+C→B,化合反應;(3)2Na+Cl22NaCl,鈉原子失去一個電子,形成鈉離子,氯原子得到一個電子,形成氯離子.(4)分子、原子、離子.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結構示意圖和微粒的模型圖,理解圖示的意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0.人類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金屬.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和使用金屬.
Ⅰ.隨著貴(陽)→廣(州)高鐵的開通.貴陽已進入高鐵時代.高鐵建設需要大量的鋼鐵.那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呢?
[原料]赤鐵礦(主要成分是氧化鐵)、焦炭、空氣等.
[流程]主要反應過程如圖.
[原理](1)反應的化學方程式:① C+O2CO2 ,② CO2+C2CO ,③ Fe2O3+3CO2Fe+3CO2 .
(2)反應①中空氣要過量,目的是 使焦炭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
Ⅱ.錳鋼是一種合金,可用于高鐵建設.若金屬活動性:錳>鐵.請設計實驗加以驗證.
實驗方案是 將金屬錳加入到硫酸亞鐵溶液中 (不用描述實驗現象).
Ⅲ.鋁合金不但用于日常生活,還用于火箭、飛機的制造.某鋁合金只含鋁和另一種金屬X.為確定其成分,在實驗室將mg該鋁合金投入稀硫酸中,發現合金完全溶解,并生成ng氫氣,鋁與稀硫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Al+3H2SO4=Al2(SO4)3+3H2↑ .若要確定該合金中金屬X的相對原子質量還需要的條件是 合金中鋁的質量 .
考點:鐵的冶煉;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1)根據反應的過程來書寫化學方程式;
(2)氧氣充足,可燃物充分燃燒;
Ⅱ、根據金屬的活動性順序來分析;
Ⅲ、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氫氣,根據合金的組成來分析.
解答:解:(1)①是碳在空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②是二氧化碳在高溫的條件下與碳反應生成一氧化碳,③是氧化鐵在高溫的條件下反應生成鐵和二氧化碳;故填:C+O2CO2;CO2+C2CO;Fe2O3+3CO2Fe+3CO2;
(2)空氣過量,氧氣充足,碳發生充分燃燒,故填:使焦炭完全反應生成二氧化碳;
Ⅱ、根據活動性強的金屬可以把活動性較弱的金屬從其鹽溶液中置換出來的規律,可以將金屬錳加入到硫酸亞鐵溶液中,觀察現象;故填:將
金屬錳加入到硫酸亞鐵溶液中;
Ⅲ、鋁和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鋁和氫氣,若要確定該合金中金屬X的相對原子質量還需要的條件是合金中鋁的質量,故填:2Al+3H2SO4=Al2(SO4)3+3H2↑;合金中鋁的質量.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鐵的冶煉原理、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方法、金屬活動性等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11.在實驗室,某同學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直至過量.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質量(橫軸)與混合溶液中溶質質量(縱軸)的關系如圖所示.
(1)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為 開始沒有現象,之后有藍色沉淀生成 .
(2)實驗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有 2NaOH+H2SO4?Na2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 .
(3)圖中B→C線段對應溶質質量減小的本質原因是 入NaOH(80份質量)小于生成沉淀Cu(OH)2(98份質量)所以溶質質量減小 .
(4)向反應后的溶液中加入適量BaCl2溶液,恰好完全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有 HCl和NaCl .
考點:堿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常見的堿堿的通性.
分析:向一定量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質量分數的氫氧化鈉溶液,直至過量,此過程在氫氧化鈉先和硫酸反應,然后和硫酸銅反應,據此分析.
解答:解:(1)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沒有明顯的反應現象;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有藍色沉淀生成;
(2)氫氧化鈉和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氫氧化鈉和硫酸銅反應生成氫氧化銅和硫酸鈉,方程式為:CuSO4+2NaOH=Cu(OH)2↓+Na2SO4
(3)圖中B→C線段對應CuSO4+2NaOH=Cu(OH)2↓+Na2SO4反應,由方程式可知加入NaOH(80份質量)小于生成沉淀Cu(OH)2(98份質量)所以溶質質量減小.
(4)將氫氧化鈉溶液逐滴滴入硫酸和硫酸銅的混合溶液中,直至過量.反應后的溶液中含有硫酸和硫酸鈉,加入適量BaCl2溶液,硫酸與BaCl2反應生成硫酸鋇和鹽酸;硫酸鈉和BaCl2反應生成硫酸鋇和氯化鈉,所以恰好完全反應后溶液中的溶質有HCl和NaCl
故答案為:(1)開始沒有現象,之后有藍色沉淀生成;(2)2NaOH+H2SO4?Na2SO4+2H2O;CuSO4+2NaOH=Cu(OH)2↓+Na2SO4
(3)入NaOH(80份質量)小于生成沉淀Cu(OH)2(98份質量)所以溶質質量減小
(4)HCl和NaCl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理解圖象的物理意義和所代表的反應的反應原理和相關物質的定量反應關系,難度適中.
12.由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反應無明顯現象,對此同學們展開了探究,請你參與.
【提出問題】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能否發生反應?
【查閱資料】常溫下,氫氧化鈉、碳酸鈉在乙醇中的溶解性如下.
溶劑乙醇
溶質氫氧化鈉碳酸鈉
溶解性易溶難溶
【方案設計】小明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
(1)溶液配制.甲溶液: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加入到一定體積的乙醇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其成為飽和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量取一定體積的乙醇要用到的儀器是 量筒和膠頭滴管 ,用玻璃棒攪拌的目的是 加速溶解 .
乙溶液:將一定質量的氫氧化鈉固體加入到一定體積的75%的乙醇溶液中,用玻璃棒不斷攪拌,使其成為不飽和氫氧化鈉的乙醇溶液.判斷甲、乙溶液形成的現象是 甲燒杯底部有固體,乙燒杯底部沒有固體 .
(2)進行實驗,按圖所示裝置加入藥品后進行實驗.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HCl+CaCO3=CaCl2+H2O+CO2↑ ,B裝置的作用是 除去氯化氫 ,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 溶液變渾濁 .
【實驗結論】
(3)由此小明得出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OH+CO2=Na2CO3+H2O .
【反思交流】
(4)小剛同學認為小明的實驗還足以證明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鈉發生了化學反應,還應補充的實驗是 將二氧化碳通入乙醇溶液,觀察現象 .
(5)若將圖C中甲溶液換成乙溶液進行實驗,C中可能無明顯現象發生,原因可能是 碳酸鈉易溶于水 .
考點:探究酸堿的主要性質;堿的化學性質;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科學探究.
分析:(1)根據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操作,溶解時用玻璃棒作用分析;
根據飽和溶液的定義進行分析;
(2)根據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碳酸氫鈉會與氯化氫反應,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碳酸鈉難溶于乙醇進行分析;
(3)根據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進行分析;
(4)根據小明的實驗只是說明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還應該驗證二氧化碳和乙醇的反應進行分析;
(5)根據乙溶液中有水,碳酸鈉會溶于水進行分析.
解答:解:(1)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需要量筒和膠頭滴管,溶解時用玻璃棒不斷攪拌加速溶解;
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所以判斷甲、乙溶液形成的現象是甲燒杯底部有固體,乙燒杯底部沒有固體;
(2)碳酸鈣和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2HCl+CaCO3=CaCl2+H2O+CO2↑,碳酸氫鈉會與氯化氫反應,所以B裝置的作用是除去氯化氫,氫氧化鈉和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鈉,碳酸鈉難溶于乙醇,所以C中觀察到的現象是溶液變渾濁;
(3)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化學方程式為:2NaOH+CO2=Na2CO3+H2O;
(4)小明的實驗只是說明二氧化碳會與氫氧化鈉反應,還應該驗證二氧化碳和乙醇的反應,所以補充的實驗是將二氧化碳通入乙醇溶液,觀察現象;
(5)乙溶液中有水,碳酸鈉會溶于水,所以C中可能無明顯現象發生,原因可能是碳酸鈉易溶于水.
故答案為:(1)量筒和膠頭滴管,加速溶解;
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不飽和溶液,所以判斷甲、乙溶液形成的現象是甲燒杯底部有固體,乙燒杯底部沒有固體;
(2)2HCl+CaCO3=CaCl2+H2O+CO2↑,除去氯化氫,溶液變渾濁;
(3)+CO2=Na2CO3+H2O;
(4)將二氧化碳通入乙醇溶液,觀察現象;
(5)碳酸鈉易溶于水.
點評:在解此類題時,首先分析題中考查的問題,然后結合學過的知識和題中所給的提示進行解答.
13.氫氣被認為是理想的清潔、高能燃料.若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的質量為270g,則需要氫氣的質量是多少?
考點:根據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專題: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生成水;根據題意,由生成水的質量,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計算出需要氫氣的質量即可.
解答:解:設需要氫氣的質量為x
2H2+O22H2O
436
x270g
x=30g.
答:需要氫氣的質量是30g.
點評:本題難度不大,掌握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即可正確解答本題,解題時要注意解題的規范性.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