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優點延續。文綜歷史試卷延續了去年的優點,歷史感強,整體穩,難度降低,能力拓寬。憑這點就給歷史教師添了些敢教專業的勇氣。令人望而生畏的2011??之間的歷史試題,霧里看花,冰冷高寒,凸出難度的設計,難免讓人懷疑是考查社會科學院研究人員的備考試卷。當然,試題設計者的高度的確令人佩服。這便造成強烈對比:命題者??陽春白雪;教師和考生??下里巴人。兩年,歷史試題設計的變化,應該是曲高和寡的一種反射。
其二、歷史感強。就是說,文綜試卷的試題設計憑感覺很歷史了,血肉豐滿的史實取代著瘦骨嶙峋的史論,似乎正和教材聯姻。不像前些年的試題,充斥著艱澀的古文閱讀,深奧的哲理辨析,恍惚的文字游戲,讓考生和歷史教師如墜云里。例如:
26、(2016?全國Ⅰ卷)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
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
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閱讀試題可知,宋太祖不樂的原因在于其言行“史官必書之”,構成了對帝王的制約,顯示了傳統史學的威力;聯想到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折射出儒家理念的深度影響。春秋筆法下的傳統史學起著宗教般的作用。政治史和文化史的交融達到了相應的程度,巧妙遮掩了試題的難度,增強了親切感。相比之下,2011年的試題(全國I卷第26題)就不同了。
黃宗羲在《明夷訪談錄》中說:“蓋使朝廷之上,閭閻之細,漸摩濡染,莫不有詩書寬大之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學校。”與這一論斷的精神實質較為接的是:
A天下興亡,匹夫有責B民為邦本
C天下為公D民貴君輕
此題的文字閱讀、思維含量都比較大,且黃宗羲先生是明末清初的博學鴻儒,其體現著歷史轉型、時代變遷、儒家體系面臨挑戰的烙印。再者,黃先生《明夷待訪錄》是中國政治史上一部具有啟蒙性質的批判君主專制的名著,總結了秦漢以來的歷史教訓,批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等一系列比前人更進一步的民主觀念,具有鮮明的民主色彩,被梁啟超稱為"人類文化之一高貴產品"。學生既要了解著作背景,排解閱讀障礙,還需探究其精神實質,準確理解四個選項的概念內涵,難度可想而知。
前者是政治史,有明確的史實可循,后者為史,幾乎純粹的哲思。此種情況,反差較大。所以,適當降低考生閱讀障礙,從史實中提煉能力要求,實中透視高遠,是自以來,尤其是的歷史試題。基于這一點,試題歷史感增強也是必然的。
其三、主干知識考點布局規范。如下:
可知,12道單選題,中國古代史4道,中國現代史4道,世界史4道。從表面形式看分秋色。論及考查內容,則政治史居多,經濟史次之,文化史又次之。這是以來的新變化,一改幾年史內容增大的試題現狀。顯然,這種模塊式教材,不比通史性教材分階段容易把握,關鍵在于依據的根本是課程標準。而試題設計人又要照顧時代亮點,區域差別,一標多本的現實。總不能拋開所有教材,天馬行空吧。
問答題包括必答題和選答題兩種,均偏重政治史,且最大的特點是:涵蓋面廣,涉及重大問題背后的經濟基礎,史學理論考核;高于教材,神似教材;具有從發展觀點看問題的優勢,體現學生探究、自主能力的深度發掘。淺顯的課堂已經不可能滿足時代需求,不能滿足學生探究能力開發的需求了。因此,所謂的知識考點布局規范是隱性的。當然,也有試題的配值設計問題。
其四:突出能力考查,不避熱點問題。
歷史試題的設計,突出能力考查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它共包含四個層次: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概括起來說,就是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兩個方面。它本是動態的過程,然而體現到試卷后就是靜態的結果了。如何讓學生從靜態的課本走向動態的能力發展,再從動態的能力增進到靜態的卷面展現,是一個思辯的理性程式。這就需要課堂教學的個性化,與高考要求的層次度有一個契合程序。這個程序就是研究學生、課堂、高考試題。這里僅就研究試題作淺顯的嘗試。例如:
(?試卷I)29.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認為中國擁有一定的軍備優勢,“毫無疑問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徹底粉碎”。他們做出上述判斷的主要依據應是,中國
A.已完成對軍隊的西式改革B.集權制度有利于作戰指揮
C.代化努力收到較大成效D.能獲得更廣泛的外部援助
此題以甲午戰爭為切口,表層考查的是洋務運動,深層次是中日兩國的代化程度,包含著經濟基礎奠定和上層建筑建構的問題。試題涉及到甲午戰前西方人士對洋務運動的判斷,也是對中日兩國實力的判斷,帶有隔岸觀花的性質。正如王永濤老師分析的:“當時的中國清政府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開始的洋務運動已經進行了30多年,成績顯著,尤其是創建的代海軍從裝備上優于當時的日本海軍,故而西方人士做出如上結論。”這合乎歷史學科能力要求“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可見,時課堂教學應該有創設情景的意識,適當引導學生曾加其尚缺失的能力訓練,即方法訓練,本質上是培養學生的史學素養。
再如:(?試卷I)4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朝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人口從清初的1.8億增加到鴉片戰爭前夕的4億之眾,引起了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
??摘編自李龍潛《明清經濟史》
材料二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西北諸省土曠人稀,東三省、蒙古、新疆疏曠益甚,人跡既少……早謀移徙”。嚴復則認為興辦現代實業較墾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人口增加是無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來越困難的,即使我們能開墾荒地、改良農業、增加生長,總是趕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業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資,短期內難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認為,解決人口問題的“治本方法”是“遲婚與節育”。
??據《康有為全集》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清中期人口膨脹的原因及其影響。(12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并加以簡要評價。(13分)
從基本層面來看,本題以中國古代人口問題為切口,考查學生的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或者說是知識及能力的遷移,方法和表述的適宜問題。深層次則是考查學生在科學歷史觀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即包含了歷史學科能力考查的四個層面。試題的設計意向契合我國當今工業化、城鎮化趨勢下人口流動以及趨向(包括產生的根源、延伸的影響及解決的方法等),體現了社會熱點和時政亮點,思路開闊,情景巧妙。當然,也符合目前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是之所謂也。
再說,明確本題時空范疇和界定范圍的情況下,審題和語言表述就成了關鍵,“描述和闡釋事物,論證和探討問題”有了寬泛的用武之地。第(1)問的“原因”可以從史料尋找關鍵詞語:清朝康、雍、乾長達一個多世紀中,社會總體穩定,清朝取消了人頭稅,根據耕地面積確定稅額,減輕了下層百姓負擔。農業上普遍采用了輪作、復種、多熟等農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產作物不斷推廣,人們將林木覆蓋的山地和草原廣為開墾。結合這些關鍵詞語,從政局特點,經濟政策、技術進步,農作物推廣,耕種面積擴大等方面歸納。其“影響”則需從“一系列變化:一些地區“游手好閑者更數十倍于前”“田地貴少,寸土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現象凸顯;農業人均收益遞減,各地民變此起彼伏。”中得出結論,歸納出人地關系、社會矛盾、自然環境和政局狀況等諸多方面。答題時著重點放在“說明”影響上。
第(2)問的“概括代學者緩解人口壓力的主張”,則從“為解決人口壓力,康有為認為……嚴復則認為……民國時期,有人認為……”中概括出代學者不同的主張。題中要求的“并加以簡要評價。”這種評價既要把歷史人物的主張放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具有辯證性,不是簡單作答。形式上可總可分,總分結合。同時強調“簡要”二字。即簡明扼要,突出核心。
又如:(?試卷I)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人民訂立契約建立國家,他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主權不可轉讓,也不可代表。議員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當人民的“辦事員”。英國人“只有在選舉國會議員的期間,才是自由的;議員一旦選出之后,他們就是奴隸,他們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權不可分割,否則主權者將被“弄成是一個支離破碎拼湊起來的怪物”。
??據盧梭《社會契約論》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
自2011年以來,(新課標卷)文綜歷史第41題以其開放性、靈活性備受關注,甚至作為衡量高考試卷能力考查的晴雨表。形式上從觀點評判、圖片辨析、目錄闡釋、公式應用到今年的經典閱讀,靈活性赫然入目。而能力考查的聚焦點從設定論題到自定論題,使得試題的開放性有了巨大跨越。用王生老師的話說:“今年的考題更為‘開放’。I卷的題目要求圍繞‘制度構想與實踐’這一話題,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進行簡要論述,這是一個很寬泛的領域,不再細化和進一步明確‘論題’的具體內容。”(《歷史教學》上半月刊7期,第11頁)
從試題“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史的相關知識”的要求可知,一方面,須弄清楚材料的內涵,它包含著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主權不可轉讓,議員只能充當“辦事員”,人民主權一旦分割將成怪物。另一方面,結合世界史,就需從英法美俄等現代民主政治的史實擬定論題,并就論題簡要闡述。因此,“對于今年的考題來說,考生的自由度有了明顯的擴大和開放,為此,闡釋和論證的自由度也隨之擴大了。”(《歷史教學》上半月刊7期,第11頁)由此可知,基本史實的掌握不再是簡單的復述,史論的遷移探討將是重中之重。因為,考生不是就本題的觀點而闡發,而是依據題干提供的史論,另擬論題就世界史的史實而闡釋論證。無疑,這對于高中階段歷史教學有著極大的啟示。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