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使命是什么?
培養自信的中國兒童
記者:13年前,您帶著建一所最好的幼兒園這一夢想而來,您心中最好的幼兒園什么樣?
胡華:我從小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生活特別有熱情。
大學畢業后,我在北京幼師當老師,當得很成功,但我自己卻覺得不滿意。一方面,我不知道學生們在幼兒園是否能夠成為一名不錯的幼兒老師,另一方面,我對看到的幼兒園都不甚滿意。主要是覺得孩子們沒有自由,老師認為孩子們的最佳狀態就是聽話,這我不能理解。
2003年我調到這里工作,當時就想,一定要建一個讓自己滿意的幼兒園。這些年我一直苦苦思索,身體上與精神上都遭遇了很大的變化,但這段變化與成長的經歷對思考如何辦好一所幼兒園非常重要。因為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園所的根基就是園長的根基。
柿子紅了,孩子們有口福了。周冉攝
現在,我心里有一個藍圖,不是說要建一個中國最好的幼兒園,我覺得這不叫目標,我追求的目標是,要讓孩子們在中國文化的滋養下變成自信的中國人。我覺得我們是有這個責任的。
怎樣構建本土化教育?
以傳統文化為線索編織課程
記者:中國文化給您的辦園帶來了哪些給養?
胡華:十多年來,我們一直在思考,中國兒童教育的出發點在哪里?兒童教育從來都和自己的文化有關,兒童學習的過程本質上也是個體文化化的過程。那么,我們文化的出發點在哪里?中國哲學一直有自己的表達方式與話語體系。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積極的知識,而在于提高精神的境界,即達到超乎現實的境界,獲得高于道德價值的價值。可見,中國文化的核心并不在于個體知識的豐富,而在于精神內核的塑造。
探索讓我們意識到,傳統文化不僅是教育的源泉,也是教育行動的指南。一個有生命力的教育實踐一定是與兒童的真實狀態和需求呼應的。教育工作者不僅需要關注生命,關注生活,更需要關注生命與生活背后的文化。于是,我們試著將思考放到了更寬廣的體系里,開始了解站在天地間的人與萬物的和諧關系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
現在,中國的學前教育似乎一直在學習西方,我們自己的東西在哪里?我想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兒童的本土化課程體系,這是一個有中國文化線索的教育。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教育隨著四季的變化而有序地展開。
在這個過程中,我完成了很多重要的思考。比如,兒童成長要完成三個聯接,第一個是和自然的聯接,第二個是和社會的聯接,第三個是和自己的聯接。兒童發展脫離不了文化,文化的線索一直交織其中,最后融為一體。兒童既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文化的創造者。
兒童是如何學習的?
從兒童而來,回到兒童內心去
記者:兒童怎樣在課程中完成這三個聯接?他們是如何學習的?
胡華:說到兒童的學習,必須先從兒童的形象談起。在我的心中,兒童是有學習能力的,也應該是具有一定“自由意志”的。自由意志意味著在和另一個人相處時,生命的能量不被控制、限制,還意味著兒童能夠選擇用他自己的方式學習和游戲。同時,幼兒園應是兒童獲得尊重的最佳場所,他們應該隨時隨地感受到流動的愛意,這份愛意可以來自自然,也可以來自環境和教師。此外,兒童在學習與生活中要能體驗到“自我實現”,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
回到課程實施上,第一個層面要解決的是教師與兒童的關系問題,教師要幫助兒童建立安全感。安全感是指在教育活動中,兒童是很松弛的,師幼是等的,兒童能用自己的去碰撞別人的。比如,中班曾開展“我家的垃圾”主題學習活動,老師先做了預設,認為香蕉皮、西瓜皮是垃圾,但孩子認為不是,說香蕉皮可以做肥料,西瓜皮可以做玩具。老師當時就覺得沒辦法繼續了,只能先停了下來,重新確定課程的思路。但這就是課程,沒有對錯,沒有二元對立。對兒童來講,垃圾在他們眼中都是有用的東西,這就是兒童了不起的地方,他們有更為寬廣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是有安全感的,他敢質疑,愿意和老師互動。兒童這樣做的時候,不僅在學習申辯式思維,也知道,成人和他們是等的。
課程的第二個層面是老師要在課程進行過程中傾聽與記錄兒童。在課程中,兒童的表達教師要完整記錄下來,之后,課程將沿著兒童思考的線索深入。很多人好奇,為什么要把孩子們學習過程中的所有表達都記錄下來?因為,這恰恰是兒童學習中最寶貴的東西,它不僅是課程的內涵,也是成人了解兒童內心世界的一把鑰匙。
課程的第三個層面是升華。課程之初,先是打開,孩子們和老師們一起討論、思辨,但課程到了最后,一定要合住,老師要做思維導圖,把認知變成孩子們的能力,將這種認知結構變成他們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元認知能力。也許一般幼兒園的課程到這兒就結束了,但我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層次,叫做“升華”。所有的課程都是有意義的,而意義的背后就是文化,我們中國人講的超道德價值其實就是升華。比如,我們學垃圾分類,最終落腳點是,你想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應該如何去做。也就是說,我們課程的所有問題都圍繞著兒童。從兒童而來,最終要回到兒童的內心里去,形成一個完整的學習環,完成三個聯接。
怎樣看待兒童的游戲?
乘物以游心
記者:我注意到,幼兒園每周五是“暢游日”,孩子們可以盡情游玩,您是怎么看待游戲的?
胡華:我們一直在探索,怎么能讓孩子們在幼兒園里玩得更開心。更開心對孩子而言就是更自由、更放松、更能遵從自己的意愿。“暢游日”就是我們探索的形式之一。這個目標的實現,看似容易,實則不易。首先,老師得給孩子們創造輕松愉悅的精神氛圍,讓孩子們敢想、敢說、敢做、敢玩;其次,幼兒園得有勇氣將那些看似更有價值的課程舍棄一部分。再其次,幼兒園還要放下那些和兒童安全相關的擔憂;最后,我們需要大塊的時間來讓孩子們游戲。
“暢游日”里,孩子們選擇的游戲主題大都和他們的生活經驗相關。他們借助各種自然材料,在大自然里自由地玩耍。對孩子們來說,玩不是為了玩,而是“乘物以游心”,這是中國古人特別推崇的一個境界。在玩的過程中,他們的心在馳騁,每一次游戲,都是一次心靈的翱翔。當老師觀察到這一動人的瞬間后,對兒童游戲的態度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
記者:這種回歸與還原兒童本真的狀態,就是您的“自然主義教育觀”的一種表現嗎?
胡華:是的。自然原本指事物本來的樣子,在傳統文化看來,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遵從事物本來的面目,才能達到“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境界。
我理解的“自然主義”教育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重視自然對兒童的積極影響,運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導兒童學習,讓幼兒園里的人、事、物都回歸到原本就有的自然的樣子。由此形成一個和諧的氣場,共同影響兒童的發展。
家園如何和諧相處?
執大象,天下往
記者:一套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實施,離不開教師和家長的認同和支持,這種合力是怎么形成的?
胡華: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在尋找個體存在的意義和生命的價值感。當老師們在工作中慢慢看到兒童的美好,看到工作的美好,看到生命的美好,這種價值感會不斷固化下來。這種體驗讓老師們不再停留在贊賞與被肯定的層面思考工作意義,他們內心開始對工作有了一種尊敬、一種責任,對工作意義與價值的追求上升到了信仰層面。而當所有人都在信仰層面工作的時候,一定有一個教育的大氣場。
中國古代家王陽明特別強調“格物致知”,他認為“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當教師以“格物致知”的心態去面對工作時,不僅專業能力得以精進,也漸漸“明心見性”,看到自己最本真、最自然的樣子。我經常用王陽明的跟老師們講,“明心見性,是要回歸本心本性”,用你的本心本性和兒童、家長的本心本性對接。
我們有位老師班上有一個先天有點智力發育遲緩的小孩,讓她很苦腦,于是她列出了孩子的十個問題,準備和孩子爸爸溝通一下。談的時候,孩子爸爸的第一句話說的是:“老師,我特別想知道,你們還能堅持多久?”這句話一下子把老高考知識動了,談到最后,這十大“罪狀”一個也沒拿出來,大家商議,要一起為孩子的改變而共同努力。這就是人性。
《道德經》里有這樣一句話,“執大象,天下往”。就是說,當你掌握了“道”的時候,就應該堅定走下去,天下的人就會漸漸歸順。當我們堅持正確的辦學理念,不媚俗、不盲從時,家長也漸漸成了我們志同道合的伙伴。
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但“道”在哪里?“道”在自然里,在生活里,根源還在人的心里。對我來說,回歸本心本性,才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本報記者紀秀君)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對比吉首大學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6:40河北高考物理246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04:32寧夏上泰山科技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2:08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