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教育部認真學關于扶貧開發的重要戰略,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規政策舉措,精準聚焦貧困地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啟動實施教育扶貧全覆蓋行動,先后組織實施了20項教育惠民政策措施,實現了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普及、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學生資助體系、教師隊伍建設、民族教育發展、職業教育提升等領域的教育扶貧全方位覆蓋,為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地區同步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第一項政策是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從2011年以來,已經連續實施兩期,中央財政已投入700多億元,支持貧困地區學前教育發展。截至底,中西部地區幼兒園數量比2009年增長77%,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四倍;中西部地區在園幼兒數量比2009年增長65%,是東部地區增速的兩倍。貧困地區適齡幼兒接受學前教育權利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第二項政策是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巨k學條件。2013年開始實施,力爭用5年時間使貧困地區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基本達標。截至目前,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640億元,帶動地方財政投入800多億元,惠及3000多萬農村貧困學生。
第三項政策是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營養改善計劃。自2011年,國家按照每生每天3元(11月提高到4元)標準為片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截至6月,中央和地方已累計安排資金1443億元,全國超過1/3的縣實施了營養改善計劃,惠及3210萬農村學生。監測表明,貧困地區6-15歲男、女生各年齡段均身高、體重、均成績都有不同程度提高。
第四項政策是學前教育資助政策。從2011年起,地方政府對普惠性幼兒園在園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予以資助,中央財政予以獎補。,各級政府資助幼兒382萬人,資助資金51億元。
第五項政策是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免學雜費、免教科書費、寄宿生生活補助)。城鄉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生已免除學雜費。對義務教育階段所有農村學生和城市低保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農村學生免費配發漢語字典。對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發放生活補助,中西部地區補助標準為小學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
第六項政策是普通高中學生資助政策。從2010年起國家實施普通高中國家助學金政策,用于資助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均資助標準為每生每年2000元,資助面約為20%,495萬學生享受資助。
第七項政策是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補助生活費政策。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按照每生每年2000元的標準對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并給予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生每年2000元的國家助學金資助。這一政策已對連片特困地區農村學生實現了100%全覆蓋。
第八項政策是高等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目前,高等教育階段已經建立起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師范生免費教育、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等多種方式并舉的資助體系。
第九項政策是西藏15年免費教育和新疆南疆四地州14年免費教育。西藏實現了15年免費教育,“三包”政策(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覆蓋了從學前至高中階段所有農牧民子女和城鎮困難家庭子女,年受益學生達52.5萬人,資助金額達15億元。新疆南疆四地州實現了14年免費教育,覆蓋了學前兩年教育、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年受益人數190萬人,資助金額超過50億元。
第十項政策是教育援藏、援疆政策。教育部召開了四次全國教育援藏工作會議,組織17個省市實施了教育援藏項目148個,投入資金5.95億元,用于學;A設施建設、教師交流培訓、貧困生資助等。教育援疆工作以雙語教育和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到19個援疆省市實施教育項目386項,投入資金85億元,培訓各級各類教師14萬人次,派出支教教師3000余人。
第十一項政策是新疆與內地省市中小學“千校手拉手”活動。在新疆和援疆省市各民族學生中廣泛開展“心連心手拉手”活動,新疆1584所中小學校與援疆省市中小學建立了“手拉手”關系,結對學生146.8萬人;疆內1200余所學校之間也建立了“手拉手”關系。
第十二項政策是四川藏區“9+3”免費教育計劃。從2009年,四川組織藏區初中畢業生和未升學的高中畢業生到內地優質中職學校免費接受3年中等職業教育,每年1萬人左右,每生每年7000多元。已惠及藏區學生5萬人,其中87%以上來自農牧民家庭,學生初次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
第十三項政策是內地民族班政策。內地西藏班已辦班30年,累計招收初中生4.64萬人、高中生3.45萬人、中職生0.84萬人,為西藏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級各類人才。內地新疆班已辦班15年,累計招生高中生7.1萬人、中職生1.02萬人,為新疆培養輸送高校畢業生1.3萬人。
第十四項政策是少數民族預科班和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少數民族預科班自1980年舉辦,到,累計培養少數民族學生40萬余人,被譽為“造就少數民族專門人才的金色橋梁”。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2006年實施,截至,累計為培養高層次骨干人才2.7萬人,緩解了西部民族地區人才嚴重匱乏的狀況。
第十五項政策是職業教育團隊式對口支援。2012年,東部地區10個職業教育集團與滇西10市州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對口幫扶滇西職業學校發展,并協助對口合作市州制訂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打造高端技術技能人才隊伍等。,建立17個東中部職教集團與西藏和四省藏區17個地州的職業教育對口幫扶機制。
第十六項政策是面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自2012年起,在普通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本科一批為主的招生計劃,面向貧困地區實行定向招生。到,招生規模從1萬名擴大到5萬名,實施區域從680個連片特困縣擴大至包括國貧縣在內的832個貧困縣,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學校和中央部屬高校。專項計劃共錄取學生18.3萬人,貧困地區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兩年連續增長10%以上。
第十七項政策是對新疆、西藏高校開展團隊式對口支援。2010年教育部正式啟動了高校團隊式對口支援工作,共成立了42所高校參加的6支對口支援團隊,支援新疆大學、石河子大學、塔里木大學、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和西藏藏醫學院。
第十八項政策是直屬高校定點扶貧。由44所科研實力最強、以理工科院校為主的直屬高校承擔44個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的定點扶貧任務,統一納入新十年定點扶貧工作體系中。經過3年的努力,探索出教育扶貧、人才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等高校精準扶貧模式。據不完全統計,各校已累計投入資金和物資折合5.3億余元。
第十九項政策是《國家貧困地區兒童發展規劃(2014?2020年)》。這個規劃是在*的親自關懷下,9個部門共同編制的。《規劃》將680個連片特困縣從出生開始到義務教育階段結束的農村兒童作為實施范圍,重點圍繞健康、教育兩個核心領域,加快實現從家庭到學校、從政府到社會對兒童關愛的全覆蓋,確保貧困地區的孩子生得好、長得好、學得好,編就一張保障貧困地區兒童成長的安全網。
第二十項政策是《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這是一項惠及廣大鄉村教師、億萬鄉村孩子的民心工程,通過拓展鄉村教師補充渠道、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等關鍵舉措,造就一支素質優良、甘于奉獻、扎根鄉村的教師隊伍,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有質量的教育,幫助鄉村孩子學習成才,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
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上海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9:52泰山科技學院對比西安理工大學高科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16:28江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在云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13:20遼寧特殊教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江西工商職業技術學..
時間:2025-05-22 09:1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