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Nā)姓和那(Nuó)姓,是兩個不同的姓氏。那(Nā)姓,是滿族宗族在遼東滿族氏族中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個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節滿族姓氏納拉氏(那拉氏)。納拉氏是以其歷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納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納拉氏雖為滿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卻散居在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各地方。史料對納拉這一姓氏的記載為“雖為一姓,各自為族”。這樣,史料的記載就證實了明代納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另有那(Nuó)姓,源于春秋時期,以地名為姓。
遼東的那氏滿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譜中所載,以一世祖納齊布為祖先的納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達、烏拉兩部納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納拉氏氏族,與此部納拉氏氏族,并無血緣關系連帶。如輝發部納拉氏在遼東《納拉氏譜書》中將其姓氏的冠用業已說明。“輝發部先世,原系黑龍江東海岸窩集部尼瑪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興濟理二人,自黑龍江載木植主獲利,移遷于察魯居焉!察魯地有扈倫國納拉姓噶楊阿、圖莫圖二人素結好深厚,俱由察魯移居張地,四人聚約修睦,昂古理、興濟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拉。
從上述資料記載中,民間納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將納拉氏的宗族血緣關系闡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輝發與葉赫兩部的納拉姓氏族,與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氏族先人,不屬同宗。由史料記載中可以得知哈達、烏拉兩部的納拉氏先世,原居住地為黑龍江中下游,他們在元末明初之際進行了兩次規模較大的遷徙,于明末遷至興京地區。
明代時期的納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變化而來的。這一姓是納蘭產生的音移變化。在此之前,金、元時期女真的納蘭姓氏為納刺姓,部名為納喝。納喝部在歷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葉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納刺氏的女真姓氏漢譯過來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遼東滿族那氏的姓氏演變,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變下來,直至清代中期冠漢字姓至今。
那姓源于春秋時期,以地名為姓。春秋時,楚武王滅掉權國(今湖北沙洋縣北),改置為縣。公元前676年,權縣尹斗緡率領權人舉行暴動,被楚武王鎮壓下去。楚武王把權人遷往那處(湖北沙洋縣西南那口城,有些人后來就以地名"那"為姓,稱那(Nuó)氏。
源于地名,出自漢朝時期那縣,屬于以地名為氏。漢朝時期,西北地區有個那縣(今寧夏固原),在當地的少數民族中,有按漢俗以地名稱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大宛國,出自漢朝時期大宛國破落那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漢朝時期,西域大宛國(今亞費爾干納盆地土庫曼斯坦阿斯哈巴特城)中有破落那氏,以部落名稱為氏,亦稱婆羅那氏,是大宛國的附庸。
源于羌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東漢時期,西北、西南地區的羌族、夷族中,有一部份人漢化過程中,取諧音漢字改為單姓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ē。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慕容部,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族拓拔部中原來就有那氏,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至二十年(公元493~496)遷都洛陽入主中原之后,在進行漢化改革的過程中,漢化后依舊稱那氏,后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納賴氏,世居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rai Hala,所冠漢姓即為那氏。
⑵.蒙古族那莫氏,亦稱奈曼氏,源于遼國時期蒙古乃蠻部,以部為氏,世居敖漢(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烏魯特(今內蒙古東南部興安盟地區)。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iman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為那氏、莫氏等。
⑶.蒙古族鼐奇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中的那顏吉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ikite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為那氏。
⑷.蒙古族納雅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那雅勤部,以部為姓,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ya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中有那氏、納氏等。
⑸.蒙古族納伊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Nayi Hala。清朝中葉以后所冠漢姓為那氏、納氏、伊氏等。
除了蒙古族那莫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其他像納賴氏、鼐奇特氏、納雅氏、納伊氏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中的那姓,有三個主要的來源:
⑴.西域回回那那罕,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中期(公元1430年左右)率族人入附明朝。后徙居安徽全椒衛所,改漢名為陳景通。在其裔孫中,后有冠漢姓為那氏者,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
⑵.西域回回那罕帖木兒,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中期(公元1442年左右)入附明朝。入朝后,那罕帖木兒被授職為錦衣衛指揮同知。卒后其子倒刺火者襲職。至其孫子一輩時,有人改漢姓為那氏,有人改漢姓為郁氏,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ā。
⑶.滿族中的查喇拉氏,后改漢字單姓為那氏,清朝中期該族人中有入伊斯蘭教者,將那氏帶入回族之中。該支那氏正確讀音作Nuó。
除了回族查喇拉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以外,其他回族那那罕后裔、那罕帖木兒后裔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清朝通典?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夸爾達氏,亦稱夸爾那氏、夸哈那氏,滿語為Kuwarda Hala,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所冠漢姓為那氏、桑氏等。
⑵.滿族那勒加氏,滿語為Nalgiya Hala,滿族脫譜姓氏,亦稱那爾加拉氏,北京市滿族有此姓,世居地待考,后多冠漢姓為那氏。
⑶.滿族那木圖氏,滿語為Namutu Hala,世居諢都和色(今地待考),人口極其稀少,所冠漢姓即為那氏。
⑷.滿族納塔氏,滿語為Nata Hala,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納坦部,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那氏、白氏、納氏等。
⑸.滿族囊佳氏,滿語為Nanggiya Hala,源為海西女真的后裔,世居綽爾河流域,所冠漢姓即為那氏。
⑹.滿族訥?氏,亦稱那爾氏,滿語為Nere Hala,世居黑龍江兩岸,所冠漢姓為那氏、春氏、康氏等。
⑺.滿族烏魯哩氏,亦稱吳魯哩氏,滿語為Uluri Hala,漢義“獼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葉赫(今吉林梨樹),后多冠漢姓為那氏、石氏、趙氏、吳氏等。
⑻.滿族諾拉氏,滿語為Nora mongu,是著名的老滿洲部族,人數很少,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后多冠漢姓為那氏。
⑼.滿族納拉氏,亦稱那拉氏、納喇氏,滿語為Nara mongu,在文獻《遼東納拉氏譜書》中有記載:海西女真四部輝發部的先世,原系黑龍江東海岸窩集部尼瑪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伊克得里氏,滿語為Ikderi Hala),其始祖為昂古理、興濟理二人,自黑龍江載木植主獲利,移遷于察魯居焉!察魯地有扈倫國納拉氏噶揚阿、圖莫圖二人素結好深厚,俱由察魯移居張地,四人聚約修睦,昂古理、興濟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納拉氏。清朝中葉以后多稱那氏、納氏、康氏等。
⑽.滿族葉赫氏,滿語為Yehe Hala,漢義“盔頂”,本葉赫河之名。葉赫部的先世系蒙古土默特部,始祖興懇達爾漢,奉明成祖皇帝朱棣之命,率其部民兵等衛守開原界北圍場,后興懇達爾漢滅了扈倫納喇部,兼并其民眾那拉氏(納喇氏),遷徙至葉赫河兩岸(今吉林葉赫河),改稱為葉赫部,以部為氏,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葉赫鄉南部),因此有族人稱葉赫那拉氏(如慈禧太后即其后裔)。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那氏、葉氏、納氏等。
⑾.滿族章佳氏,亦稱張佳氏、張家氏、章家氏、齋佳氏,以地為氏,滿語為Janggiya Hala,世居章佳(今遼寧新賓章京河畔)、長白山俄穆和都魯(今吉林敦化)、費雅郎阿(今遼寧新賓)、馬爾墩(今遼寧新賓上夾馬爾敦村)、宜漢阿拉(今遼寧新賓)、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蒙古族那氏世居扎魯特(今內蒙古扎魯特旗)、歸化城(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所冠漢姓為那氏、張氏、尹氏、章氏、杭氏、車氏、英氏、寧氏、桂氏等。
除了滿族諾拉氏、葉赫氏、納拉氏、章佳氏漢化那氏讀音作Nuó以外,其他滿族夸爾達氏、那勒加氏、那木圖氏、納塔氏、囊佳氏、訥?氏、烏魯哩氏漢化那氏讀音皆作Nā。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