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流八
源于官位,出自先秦時期官吏水工,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水工,原是先秦時期負責治水之工程技術官員的官稱,到漢朝時期因襲之,并更加明確了責權范圍,就如同今日的水利部部長。例如秦昭襄王贏稷執政時期(公元前306~前252年),著名的蜀郡太守李冰,就兼任秦國的水工之職,他所設計和督造的都江堰,使巴蜀之地成為“天府”,歷經兩千二百六十余年,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在水工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工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工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九
源于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水衡都尉,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水衡都尉,是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漢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設置的官位,專職負責掌管“上林苑”,即龐大廣闊的皇家園林。在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中記載:“古山林之官為衡,掌管池苑,稱水衡。”水衡都尉兼有西周時期水虞、林衡、川衡三官之職,下屬官員甚多,還負責掌管皇室的園圃、器物、鑄錢、船只、馬匹、倉庫、稅務等諸多事務,權利頗大。王莽篡漢時期,曾改水衡都尉為“予虞”,到了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以勤治國,廢黜了水衡都尉之職,不過,在秋季狩獵之時臨時設置水衡都尉,過后即削裁。水衡都尉下屬官吏中有一種十分有趣的官位叫水衡丞,專職負責掌管水?磨麥,即以水力建造的磨坊將麥子、玉米磨成面粉,以供皇家尚食。
在水衡都尉、水衡丞、水衡大夫、水衡史、水衡中士、水衡胥等的后裔子孫中,多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衡氏,后有省文簡化為單姓水氏、衡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
源于官位,出自晉朝時期官吏水部郎,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水部郎,是三國后期開始出現的官稱,為魏晉時期的官吏。在曹魏政權中,中央政權的尚書十五曹中即設有水部曹,負責掌管航運、水利,其最高行政長官即稱“水部郎”。該官職一直沿用至隋朝初期,在隋文帝改革官制,設置了公工部之后,水部曹的職能轉屬于工部,此官稱被廢止。
在水部郎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水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流十一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貞部落(蒙郭勒津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蒙古族烏蘇寶立高氏,漢義“水泉”,源出古老的蒙古貞部落,是北方蒙古族中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群體。
該氏族部落在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十年(后金大汗愛新覺羅?皇太極天聰九年,公元1637年)脫離腐朽的明王朝,轉而歸附后金政權,遷駐扎守于今遼寧省的阜新地區,隸屬于土默特左翼旗,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水氏。
源流十二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時期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水氏,源出元朝政府設置的“回族水軍萬戶府”,祖先原為西域撒爾塔人,屬于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主要聚居于河南省的南陽地區。“撒爾塔”,是梵文Sart的音譯,而梵文Sart是從古突厥語中直接引用的,意思是指流動的商人。
“撒爾塔”最早出現在公元十五世紀作家阿里?希爾?納瓦伊(公元1441~1501年)的著作中。古代突厥族人最初使用“撒爾塔”來形容定居的農民和波斯商人,這在著名的俄羅斯東方學家威廉?巴托爾德巴托爾德(William.Barto1d,公元1869~1930年)所著的《中亞簡史》中有記載。撒爾塔人是由突厥化的中亞土著粟特族人、古花剌來子模族人和其它土著居民,以及波斯族人、阿拉伯族人為主形成的。他們操突厥語,信奉伊斯蘭教,經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人種上屬高加索族人種和蒙古族人種的混合體,定居在中亞地區,基本上突厥化,居住在綠洲的突厥族人就被稱為“撒爾塔”,最后幾乎中亞至西亞定居的人也被稱為“撒爾塔”,例如花剌子模在當時就被稱為“撒爾塔兀勒”。在宋、元時期,“撒爾塔”是指完全阿拉伯化或波斯化的突厥族人,以及突厥化的塔吉克族人。在中亞地區有一不成文的說法:“誰定居,誰就是撒爾塔”。如今,撒爾塔人和維吾爾族基本上差不多。在今南陽地區的回族水氏,原籍是陜西省渭南縣良天坡,其高祖叫水好成,是時為著名的醫生,他在元朝末期行醫到南陽鎮一帶定居,其后裔子孫世代在斯地生息繁衍,是非常有名望的中醫世家,后來又有一支分遷到臥龍地區和今南陽市區。抗日戰爭時期的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秋,南陽回族抗日救國協會正式成立,由當地有名望的水子立(公元1885~1970年)出任會長。是年冬,在水子立的領導下,石橋地區組建了“石橋回教戰地服務隊”,當時擁有隊員六十余人,槍五十支,中共黨員沈榮田(公元1911~1945年)等都先后到石橋對隊員們進行過軍事訓練。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農歷1月8日下午,日寇兩個聯隊大約六千余人由博望坡西渡白河進攻南陽石橋鎮,石橋“回教戰地服務隊”在水子立的指揮下,配合國軍阻擊了日寇,戰斗中隊員胡振德、丁玉如等壯烈犧牲。1月9日,日寇又向鎮進軍,水子立指揮隊伍在鎮的杏花山下伏擊了日寇,一舉擊斃日寇一百五十余人,還獲得了許多戰利品。當時的國軍抗日名將孫連仲上將曾授予他們“共赴國難,為國爭光”的錦旗。
源流十三
源于滿族,出自元、明時期女真諸部,屬于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⑴.滿族哈爾吉氏,滿語為Hargi Hala,漢義“水流湍急之地”,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后多冠漢姓為水氏、吉氏。
⑵.滿族烏蘇氏,亦稱吳蘇哈里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溫古孫部(吾古孫部、烏孫部),以部為氏,滿語為Usun Hala,漢義“水”,世居烏蘇(今吉林伊通)、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自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長白山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水氏、烏氏、吳氏、蘇氏、關氏、穆氏、戴氏、柏氏、武氏、常氏等。
⑶.滿族錫墨埒氏,亦稱席穆理氏、徐穆爾氏,源出金國女真斜卯部,滿語為Simolie Hala,世居琿春(今吉林琿春)、庫爾喀(今黑龍江黑河江北俄羅斯境內)、三姓(今黑龍江依蘭),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徐氏。但其氏族早在金國時期就出了一位著名的韓國公斜卯?阿里,任金國唯一的水師大將軍,在宋、金的系列戰爭中,他于南宋高宗趙構建炎二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天會六年,公元1128年)率部擊敗南宋海州兵八萬人,逼使海州投降,之后竟然難以置信地“以馬背之兵”擊潰了南宋水師萬余戰船于梁山泊。在斜卯?阿里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非常榮耀的官職稱謂“水師老將”為姓氏者,稱水氏,世代相傳至今。
始祖
共工氏。古代神話中人物,自稱水德,相傳為水姓之祖。古代水官亦稱共工。據《索引》(源流三),其子孫后代有的簡改為水姓,稱為水氏。故水氏后人尊共工氏為水姓的得姓始祖。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