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姓,是中國舊百家姓排名第79位的大姓。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而安氏也出過兩位當時最有實權,最為神氣的節度使,那就是永興軍節度使安光鄴和成德軍節度使安重榮。他們二位,雖然都是獨當一面,大權在握的重臣,但都能行仁政,一點也不飛揚跋扈,所以能在青史留名。其中的安重榮,更曾在石敬塘答應做契丹人之子時,痛言此事乃"詘中國以尊夷狄,此萬世之恥也"而流芳百世。
成吉思汗六弟別勒古臺后裔改漢姓安。
山東日照安姓最早源于云南,有正規記載是在明洪武年間(村立碑文),長支孀居夫人攜子孫自山西遷至日照安家村(初為鄰村地主的佃戶,后子孫繁衍建安家村),所以安家村的安氏族譜是從二世開始,次支男性長者攜子孫自遷至江蘇
源流一
出自華夏族原有姓氏。秦朝時有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安丘先生。瑯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黃老哲學與方仙道文化的傳人。
源流二
西亞安息國(古帕提亞帝國,今伊朗),其王族后代皆以國名為姓氏,稱安帕提亞氏。到了漢朝時期,漢武帝劉徹派博望侯張騫出使西域抵達安息國以后,中國與安息國開始有了往來。安息國王傳位到太子安清時,他不愿當國王而向往佛學,想當僧人,于是就將王位讓給叔父,自己出家為僧。東漢桓帝劉志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清來河南洛陽宣傳佛教,隨后便定居了下來。[1]
在安清的后裔子孫、以及當時隨同太子安清一同入漢的侍從隨員們,皆以原國名的漢譯名稱為姓氏,稱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安氏正宗。有相當一部分安氏族人多尊奉安清為得姓始祖。
西亞安息國的安姓自入居中原后,安姓發展史上三大郡望:涼州、姑臧、武陵郡皆出此二地。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北方戰亂頻繁,烽煙四起,中原士族大舉南遷,安姓也不外其列。由于湖南所處地理位置屬較安定地帶,故南遷安姓,多出甘肅支脈。此期,北方安姓雖籠罩于戰火的陰影中,卻也有發展。三國曹魏有安同,遼東人,太武帝時進爵高陽公,曾以高官佐輔曹家王室,晚年又大興寺塔,其族大支多,甚為興旺。北魏時有鮮卑安遲氏改姓安,居于河南洛陽,后漸與漢族安姓融合,不分彼此。唐代以后,安姓日漸活躍,名人不斷涌現。唐代有安祿山,為居營州柳城(今遼寧朝陽縣)的雜胡人,本康姓,安姓中加入了胡人的血脈。[2]《唐書 列傳 安祿山傳》:“安祿山,營州柳城雜種胡人也,本無姓氏,名軋犖山。突厥呼斗戰為軋犖山,遂以名之。在突厥中,將軍安波至兄延偃妻其母。 開元初,與將軍安道買男俱逃出突厥中。道買次男貞節為嵐州別駕,收獲之。年十余歲,以與其兄及延偃相攜而出,感愧之,約與思順等并為兄弟,冒姓為安。及長,解六蕃語,為互市牙郎. ”后安祿山叛亂遭鎮壓,安姓分逃于各地。宋元時期,金兵入主中原和蒙古軍隊南下,致使北方再度處于混亂狀態,由此,中原人士大舉南下,安姓族人也多攜家南徙于安徽、江蘇、浙江等地。明清時期江蘇無錫、金匱多安姓。明初洪武、永樂年間,安姓作為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山東、河南、安徽、浙江等地。清代有閩、粵沿海之地安姓渡海入臺,。今日安姓尤以河北多此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另安徽、河南二省也多安姓,上述三省安姓約占全國漢族安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一。安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九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五。河南省(商丘市柘城)申橋鄉安氏如:安廟村,河南泌陽安氏比較多有安莊十個有余,比如官莊的安莊,大安莊,小安莊。羊冊的上安、下安、安吳等等。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