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高考知識網(wǎng) > 今日新聞 > 正文
洪姓,鼎盛于閩、粵、臺。唐朝長安人洪扈遷居福建仙游;宋朝慶歷年間又有洪忠去福建;傳至洪皓之孫遷居廣東。
洪(hóng)姓源出有:
源于軒轅氏,出自黃帝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jù)史籍《路史》中的記載,遠(yuǎn)古黃帝的帝號為“帝鴻”,其后裔中有以先祖帝號為姓氏者,稱鴻氏。
在古代,“鴻”、“洪”二字同義通假,后有假稱洪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姜姓,出自上古炎帝神農(nóng)氏之后共工,屬于以先祖官稱名字為氏。據(jù)史籍《元和姓纂》、《尚書》等的記載,共工是上古炎帝的后裔,在黃帝時期世襲為治理天下水利的官職,被人們尊為水神。史書中描述:“共工,人面,蛇身,朱發(fā)……”是把共工神化的一種美好描繪。古代共工氏部族的活動中心,在大河(黃河)中游地區(qū),以及伊水、洛河流域。據(jù)古史記載,到了顓頊帝時期,共工起兵與顓頊爭天下,后失敗。傳說共工在失敗后,一怒之下一頭撞倒了西北方支撐天地的不周山,造成了天塌地裂,引發(fā)了大洪水時代,因此被逐出中原。
共工氏為了不讓自己的后代子孫忘記自己是水神,便在自己名字“共”的旁邊加上“氵”偏旁,成“洪”字,留給后世子孫為氏,因此其后裔中有以之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洪氏族人多尊共工為洪氏的得姓始祖
源于姬姓
①出自西周時期古洪洞國之子民,屬于以國名為姓氏。西周初期,周武王姬發(fā)將兄長、周文王庶子伯僑(姬?)封于楊邑(今山西長冶、洪洞一帶),候爵,因稱楊?,史稱楊候,建有楊侯國。因楊候?qū)⒍汲墙ㄓ诤槎?今山西洪洞曲亭鎮(zhèn)范村一帶),后又稱其為洪洞國。
在楊候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國都名稱為姓氏者,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②出自春秋初期鄭國君主鄭武公次子共叔段,屬于以先祖名號為氏。共叔段,是鄭武公姬掘突的次子。其母武姜在生長子姬寤生時受到驚嚇,從此便厭惡公子寤生,而偏愛二兒子姬叔段,因此曾多次請求鄭武公立姬叔段為太子。姬叔段雖然長的英俊瀟灑,但鄭武公并未同意改立太子。到了周王姬宜臼二十七年(鄭武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44年),鄭武公逝世,姬寤生繼位,是為鄭莊公。姬叔段帶著零丁隨從逃奔于共邑小城(今河南輝縣),再也沒本錢與哥哥爭天下了。鄭莊公放過了這個反叛的弟弟,令其居于共邑,后死于斯地,史稱其為共叔段。
在共叔段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稱共氏、京氏、段氏。該支共氏后裔后來因避禍,加“氵”偏旁改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③出自春秋時期魯國大夫慶父,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慶父,本名為姬共仲,是魯莊公姬同的弟弟,他時常與王妃哀姜私通,哀姜氏齊桓公的女兒,依仗父親勢力,私下要立慶父為君。
在慶父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共仲氏,在慶父被殺之后,為避殺伐,多改“共”為“洪”稱單姓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自古代共國之子民,屬于以國名為氏。據(jù)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西周初期,姬姓族人有被封于共(今河南輝縣),為伯爵,稱共伯,建有共國。
到了春秋時期,共國被衛(wèi)國所滅。亡國之后,共國王族子孫和國民中有以國名為姓氏者,加“水“字偏旁成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官位,出自南北朝時期北齊官吏洪贊,屬于以官職稱謂為氏。洪贊,亦稱鴻贊,就是秦朝時期的典客,漢朝時期的行令,在漢武帝時期改為鴻臚寺官吏。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政權(quán),改設(shè)其為洪贊,為鴻臚寺官署吏員。鴻臚寺的最高行政長官為鴻臚寺卿,副長官為鴻臚寺少卿。洪贊專職負(fù)責(zé)掌管傳宣贊禮,到唐朝時期按通義字改稱鴻贊。后歷朝歷代鴻臚寺皆設(shè)此官,直到后來的明朝時期,改為禮部侍郎。
在洪贊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省文稱洪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改姓,屬于避諱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獻(xiàn)文帝名拓跋弘,北魏孝文帝名元宏,當(dāng)時北方的宏(弘)氏為避其字諱,多改為諧音漢字“洪”氏。據(jù)史籍《百家姓考略》記載,豫章宏氏(今江西南昌)、常州弘氏(今江蘇常州)為避唐高宗太子、唐明皇李弘(李宏)之名諱,多改為諧音字“洪”氏。
據(jù)史籍《姓源韻譜》記載,五代時期有劉弘昌、劉弘果二族,為避宋太祖趙匡胤之父宋宣祖趙弘殷的字諱,而改諧音字“洪”氏。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洪鄂羅特氏,亦稱璜郭羅特氏、黃烏羅特氏,世居克什克騰(今內(nèi)蒙古克什克騰旗)。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elo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黃氏。
⑵.蒙古族烏蘭氏,世居呼倫貝爾(今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盟)、黑龍江流域。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漢義“紅”。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紅氏。
⑶.蒙古族洪吉哩氏,亦稱洪伊哩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弘吉刺部,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囊伊烏喇之伊藍(lán)蜚兒塔哈村(今黑龍江富裕塔哈村)。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Honggiri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洪氏。
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洪氏,是元、明兩朝時期入中原的西域回回人,為隨漢俗,借用發(fā)音相的漢字漢化原名為姓氏。據(jù)文獻(xiàn)《臨清洪氏宗譜》記載,回族洪氏始祖是元朝大臣“贍思丁”,其后裔洪巴丹是回族洪氏的先祖。古西域人(今烏茲別克斯坦)賽典赤?贍思丁?烏馬兒(賽義德?舍姆斯丁?歐麥爾,Al-Sayyid Shams al-Din’Umar),在成吉思汗西征時率千騎迎降,后隨大汗西征,立有大功。隨返中原后就任元廷財政官員,后出任云南行省章政事,洪巴丹是贍思丁的后裔,曾有回族大阿訇之教職,其后代子孫以其教職的諧音漢字“洪”為漢姓,世代相傳至今。洪巴丹是贍思丁的第幾世孫,還有待進(jìn)一步詳細(xì)考證,其在山東臨清的生息繁衍之所,就稱作洪官營(現(xiàn)歸河北省臨西縣老官寨管轄)很著名。
洪巴丹的后代建有清真北寺,史稱“洪家寺”,系山東臨清回族洪氏家族捐銀所建,有記刻古碑為證。該寺已被列為全國十大清真寺之一,列第七位,規(guī)模和建筑十分壯觀。
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八旗通志》記載:
⑴.滿族宏義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霍域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yi Hala,世居洪揚(yáng)子溝(今寧夏賀蘭山汝箕溝),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鴻氏。
⑵.滿族洪鄂氏,滿語為Honge Hala,亦稱洪峨氏,以地為氏,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長白山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鄂氏、關(guān)氏。
⑶.滿族洪袞氏,亦稱洪果氏,源出唐朝時期古沙陀突厥汪古部,在金國時期稱女真黃幗部,以部為姓,滿語為Honggon Hala,漢義“槐”,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等地,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洪氏、淮氏。
⑷.滿族洪佳氏,滿語為Ho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民族,后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長白山區(qū),后多冠漢姓為洪氏、宏氏、關(guān)氏。
⑸.滿族洪羅氏,亦稱洪駱氏、候勒氏、霍羅氏、洪克羅氏,滿語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何氏、石氏。
⑹.滿族洪達(dá)哩氏,滿語為Hongdari Hala,世居嘉拉庫(今遼寧新賓伊勒登河西岸,一稱在遼寧撫順東南部),所冠漢姓待考。
⑺.滿族洪鄂春氏,亦稱洪厄春氏、洪鄂綽氏,滿語為Hongecun Hala,世居伊漢阿拉屯(阿勒巴金,今俄羅斯西伯利亞尼布楚)、雅蘭(今俄羅斯雅蘭河流域)、綏分(今中俄交界綏分河上游地區(qū))、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多冠漢姓為洪氏、關(guān)氏。
⑻.滿族洪果奇氏,滿語為Honggoci Hala,世居長白山區(qū),所冠漢姓待考。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多少分 分?jǐn)?shù)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yī)學(xué)院多少分 分?jǐn)?shù)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xué)院信息安全技術(shù)應(yīng)用專業(yè)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yè)學(xué)院司法警務(wù)專業(yè)怎么樣?錄取分?jǐn)?shù)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xué)院無人機(jī)應(yīng)用技術(shù)專業(yè)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xué)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