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姓, 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行第228位,在2007年和2010年中國姓氏排行第144位,人口較少,約占中國漢族人口的0.08%。谷姓在中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約占中國漢族谷姓人口的66%。
1、出自嬴姓,與趙、秦同一個源流。他們都是黃 帝的后裔,傳至舜的時候,被賜姓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來成為秦國和谷國(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時谷國的后代開始以谷為氏。谷國后被楚國吞滅,其王族后裔子孫及國民中多以國名為姓氏者,稱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來。據《鼠璞》所載,古代有?姓,唐叔虞后代,后去掉邑旁改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稱,出自古代農耕氏族部落,屬于以農作物名稱為氏。
古代有一些部落,農業相對比較發達,他們以能種出優質的谷子為驕傲,古代將谷子稱為粱,所以善于種植“粱”的氏族首領就用“谷”命氏,其后裔子孫遂稱谷氏, 后省文簡化為單字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4、以封地為姓,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尾孫被封于夾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國為姓,稱為谷氏。
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來: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的時候,代北復姓有谷會氏,為鮮卑族,進入中原后改為單姓谷;出自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鮮卑拓拔部,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代北鮮卑拓拔部中有吐谷渾氏、谷渾氏。 在北魏 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文化上漢化改革政策,吐谷渾氏、谷渾氏部落中人改為漢字單姓谷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② 據《唐書》所載,唐代有“九經書庫”之稱的谷那律,復姓谷那,本來是東夷人,后來他的后代都改姓單姓谷。谷那律,?~650年待考,魏州昌樂人(今河南濮陽南樂),在唐朝貞觀中期升遷為國子博士,博通群籍,宰相褚遂良稱其為“九經書庫”。后來的“盛世鴻儒”孔穎達在奉詔撰寫《尚書正義》之時,谷那律也是參與者之一,官至諫議大夫兼弘文館學士。在谷那律的后裔子孫以及族人當中,多省文簡改復姓谷那氏為單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③ 今彝、漢族、土家、滿、蒙古、回、錫伯、朝鮮等民族均有此姓。 [1] 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谷氏,世代相傳至今。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出自古代谷梁城,居住地先民以地名為氏。古代有個古博陵郡(今河北安、安國等縣),在郡中有個谷梁城(今河北 安),居住在那里的人遂以地名命姓,稱谷梁氏。在古代,“谷”是“谷”的繁體字,同音通用,故又稱谷梁氏。
春秋時期以后,谷梁氏逐漸省文簡化演變成單姓谷氏、梁氏,世代相傳至今。
谷梁氏的代表人物為谷梁赤,戰國時期魯國人,為孔子七十二賢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書《谷梁春秋》,今稱《春秋谷梁傳》,簡稱《谷梁傳》,是一部對《春秋》的注解。傳說,孔子的弟子子夏將對《春秋》的解釋口頭傳給谷梁赤,谷梁赤將其記錄下來,編纂成書,即《谷梁春秋》。
史學界一般認為,《春秋谷梁傳》最初只有口說流傳,至西漢時期才最終成書。
春秋谷梁傳》為今文經學派代表著作,起述于魯隱公姬息姑元年(公元前722年),終記于魯哀公姬將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其文筆體裁與《春秋公羊傳》相,皆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今史學界大多認為,其持論比《春秋公羊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的重要史料。
7:出自蒙古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沈谷氏,亦稱徹穆袞氏、沈佳氏、申佳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山只昆部族,以姓為氏。
金國被蒙古、南宋聯手攻滅后,山只昆部族被裹掠歸入蒙古,世居喀喇沁(今內蒙古赤峰喀喇沁旗)。
在明、清之際后金政權建立之時,蒙古族山只昆部即歸附佟?努爾哈赤,改稱沈谷氏,滿語拼音為Cemgun Hala,其后即已冠漢姓為谷氏、沈氏、申氏、穆氏等。
8、出自滿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喀爾庫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夾谷氏部族,滿語拼音為Karku Hala,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所改漢字姓多為谷氏。
9、出自鄂溫克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鄂溫克族吳扎氏,以地為姓,世居吳扎拉(今黑龍江左岸俄羅斯烏扎拉山下)。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拼音為Uja Hala、或Wuza Hala,漢義“谷物”。
鄂溫克族、滿族吳扎氏,在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字姓為谷氏、吳氏等。
谷姓發祥于今陜甘一帶,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時間內基本繁衍于關中之地。秦統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漢,漢建都長安(今陜西省西安),為當時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陜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學、謀生等原因進入該地者甚多。兩漢之際,谷姓還播遷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連位于長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帶,也從漢末開始,有了谷姓人家。
西漢時,谷吉、谷永父子為長安人,谷春為馮翊(今陜西省大荔一帶)人, 王莽時期 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長安人谷恭,光武帝時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人谷崇,漢靈帝時,湖南耒陽出過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晉南北朝時期,谷姓播遷之地主要以北方為主,尤其在今河北懷來一帶,由于比鄰山區,戰火難至,當地谷姓發展興旺,后逐漸昌盛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遷。此際見諸史冊之谷姓名人有三國吳人、都亭侯谷利,東晉名士、湖南桂陽人谷儉,北魏昌黎(治今遼寧省義縣)人谷潁、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渾家族,其子谷闡、孫谷洪、曾孫谷楷俱顯貴于北魏,為后世所敬仰。 唐太宗時,東夷族人谷那律改為單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樂,孫谷倚相,曾孫谷崇義,玄孫谷從政俱為名宦,由于此支新鮮血液的注入,極大地壯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鄰河北、山東之故,逐漸播遷于上述諸省。宋靖康之恥后,谷姓南遷者漸多。宋末時,由于蒙古鐵騎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難之故,在南方諸省逐漸散居開來。明初,山西谷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于陜西、甘肅、河北、河南、山東等地。明中葉以后,江蘇谷姓繁衍得較為興盛,名家甚多。 清康乾年間及以后的一段時間里,冀、魯、豫之地的谷姓伴隨闖關東的風潮入遷東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江蘇、河北、山東、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約占全國漢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地域 | 字輩 |
---|---|
江蘇連云港贛榆 | 恒德元圣禮佃加道言祥 |
山東德州夏津 | 延引九族德常新 |
山東濟南長清 | 云元慶開立道傳繼勝昌 |
山東濟南陰 | 同世繼志緒統開國成家 |
山東濟南濟陽 | 乾慶春成家多后 |
山東菏澤 | 常守傳家訓年來占吉祥 |
山東萊蕪 | 傳家有道體國可式慶通光華敦厚肇立中正賢明辰舜謙祥 |
湖南衡南、重慶 | 先澤肇長安云依(義)耀楚南 |
湖南宜章、廣東韶關 | 國紅禧永陟長 |
四川大竹、江油、犍為 | 沾永大必克仲文章顯世上宏開景泰運芳翠綠林中 |
四川瀘州 | 庭萬春崇時承世宗三汝明現云光天中山元和進梁美思文德正年田九安 |
江蘇宿遷 | 玉鳳永祥(有廷)紹(榮)士(續)一萬 |
江蘇鹽城 | 路德加先遠修文達大中 |
河北寧河、黑龍江哈爾濱 | 學紹世守孝友瑞方鐘賢貴寶永壽榮光 |
河北豐潤 | 裕允廠清通崇九承元懋一時昌學源連顯紹世守孝友端芳鐘賢貴寶永壽榮光 |
遼寧遼陽 | 萬田恩榮久文明福祿昌首本成俊業百世慶嘉常 |
遼寧鞍山 | 景大永國養有志明宗尚時宜正茂安萬會英世長 |
安徽蕪湖 | 正大光明盛世開兆必生齊賢 |
北京 | 連永記峰守啟發新文化 |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