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郡:周郝王四十三年(己丑,公元前272年),秦昭王滅義渠戎,置隴西、北地、上郡,涼入秦國的版圖,屬北地郡。漢武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分北地郡置安定郡(治所在高,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境),涼全境改屬安定郡;東漢并涇陽入朝那,涼屬涼州刺史部安定郡的朝那、烏氏二縣。三國時期曹魏于郡上設州,此地屬雍州安定郡,恢復了涇陽縣。西晉又廢涇陽縣,新置都盧縣,涼市境東部屬朝那縣,西部屬都盧縣。十六國南北朝是最亂的時期,涼全境先后為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夏、北魏、西魏、北周所領有,建制變化很大。前秦永興二年(戊午,公元358年)苻堅欲進攻前涼,置涼郡(初治高鎮,后治鶉陰),取定涼國之意,涼之名始見于史冊。以后,前秦苻堅曾以涼為根本,向后秦反攻:夏赫連定曾即皇帝位于涼。北周武帝建德元年(壬辰,公元572年)于西北部治涼縣,屬長城郡。是涼市建制的開始,距現在一千四百一十年。隋朝時期,隋朝開皇三年(癸卯,公元584年)廢郡置州,涼市屬原州,隋朝大業初年(公元605年)又廢州置郡,改屬涼郡。唐朝武德元年(戊寅,公元618年)復置原州,治高,唐朝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再改涼郡,旋復為原州,涼市屬原州,唐朝貞元七年(辛未,公元791年)涇原節度使劉昌筑涼城扼彈箏峽口,奠定今涼市城址,距現在一千一百九十一年,唐憲宗元和四年(己丑,公元809年)移行渭州于涼,涼市廢。廣明初復陷吐蕃,中和四年收復為渭州治。唐朝末期,李茂貞據鳳翔稱岐王,渭州屬于岐,歷后梁。后唐明宗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滅岐,渭州屬后唐。后唐清泰二年(乙未,公元935年)以原涼市的安國、耀武二鎮復置涼市,屬涇州;后晉天福五年(庚子,公元940年)改屬渭州。宋朝時期,仍為渭州治所,屬涇原路,為涇原路經略安撫使駐地,與西夏接壤,是當時的軍事重鎮;至宋大觀二年,共領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會州、德順軍、鎮戎軍、懷德軍等五州三軍,遂代涇州、原州成為這一地區的政治軍事中心。宋徽宗政和七年(丁酉,公元1117年)置涼軍,設節度使。金國開六盤道,在金國大定二十七年(丁未,公元1187年)始置涼府,轄五縣,屬鳳翔路。涼市為府治所。元朝時期仍以涼為府,轄三縣,屬鞏昌總帥府,并潘原縣入涼市,涼市仍為府治所。自此,涼市的轄境再未有大的變動。明朝時期的涼府轄三州七縣,屬陜西布政使司關內道;涼市仍為府治所。清朝初期沿明朝建制,屬陜西布政使司。清朝康熙八年(己酉,公元1669年)改屬甘肅布政使司,涼仍為府,府上設道:初為慶涇固化道,同治末改為慶涇固化鹽法兵備道,涼縣為道、府治所。民國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廢府,仍設道。民國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改慶涇固化道為隴東道,設觀察使;后改為涇原道,設道尹。民國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改設涇原區行政長,民國二十四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為甘肅省第二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涼縣為道、署駐地。民國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28日涼解放,成立了涼市人民政府。1950年庚寅由縣城內劃出城關和郊區另設涼市。1958年戊戌12月撤銷涼、華亭兩縣并入涼市。1961年辛丑11月恢復華亭縣。1964年甲辰1月撤銷涼市,恢復涼縣。2002年壬午9月,涼撤地建市。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后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于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涿州:涿州地處京畿,隸屬河北省保定市,位于首都經濟圈的緊密層,距天安門僅六十二公里,被譽為首都的“南大門”,因其獨特的區位,清朝時期乾隆皇帝曾御筆親題“日邊沖要無雙地,天下繁難第一州”。涿州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建制已有兩千三百余年。戰國時期為燕國城邑,秦朝時期置涿縣,三國時期曹魏政權設為范陽郡。元朝時期為涿州路。明、清兩朝時期先后隸屬北府、順天府。民國時期稱涿縣,始隸屬河北省。1986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建市。長期以來,涿州接受北京的輻射帶動,經濟呈現出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京郊型縣城經濟的新格局正初步形成。
吳興郡:周朝始置縣,三國時期吳國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置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取吳國興盛之意,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至江蘇省宜興一帶。東晉朝義熙初年(乙巳,公元405年)移至吳興(今浙江吳興),當時轄地在今浙江省臨安市、湖州市、余姚市、杭州市、德清縣一線西北、兼有江蘇宜興一帶縣地。隋朝仁壽二年(壬戌,公元602年)因地瀕太湖而改名湖州。唐朝時期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慶陽府:即今甘肅省慶陽市。慶陽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二十萬年前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王朝時期,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于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之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于宋徽宗的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后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于史冊,并沿用至今。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就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他與其子駐防于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也是國內革命戰爭時期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涼堂:以望立堂。
涿郡堂:以望立堂。
慶陽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吳興堂:以望立堂。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