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國姓,中國姓氏之一。在現代是極罕見的姓氏。在宋版《百家姓》中排第354位。
部分出自姜姓,以官稱為氏。據《左傳》載,西周至春秋時期,齊國有一個公室宗族世代為輔國正卿,故以“國”為氏,此支國氏為姜太公的后代。 [1]
部分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據《元和姓纂》載,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多年,是春秋時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國氏。
國姓名人有:國懿仲、國佐、國淵、國勝、國弱。
2、詞語:國姓,指皇族的姓氏。如:秦朝嬴氏、漢朝劉氏、晉朝司馬氏、隋朝楊氏、唐朝李氏、宋朝趙氏、明朝朱氏等。
出自姬姓,以祖字為氏。《元和姓纂》記載,春秋時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子公子發,字子國。子國的兒子公孫僑字子產,在鄭國執政三十余年,是春秋著名政治家。子產的兒子以祖父的字命氏,稱為國氏。
出自姜姓,以賜姓為氏。據《廣韻》、《姓氏考略》和《姓苑》載,春秋時齊國有上卿國氏,本是齊侯公族大夫,由周天子親自任命為輔國正卿,齊國國君便賜以國姓,意為國家尊貴至上的姓氏,其后遂稱國氏。
源于??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百濟國大臣國氏家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高麗王朝歷史學者金富軾在宋紹興十五年(公元1145年)所撰著的朝鮮史籍《三國史記》中記載,西漢元帝劉?建昭二年(西元前37年),古邑婁族(原肅慎族)的一個分支扶余族 (?貊族) 酋王尉仇臺屬下的族人朱蒙,因受族人迫害,倉皇離開妻子禮氏和兒子高類利, 逃離扶余國(今吉林扶余)到達卒本扶余一帶(今遼寧渾江),后與當地桂婁部首領延陀勃之女召西奴結婚,并以桂婁部創立了高句麗國, 成為高句麗國的開國君主東明圣王。
當朱蒙在扶余國的兒子高類利后來到達高句麗國后,朱蒙大喜,立其為王儲,就是日后的琉璃王。朱蒙與召西奴所生的兩個兒子沸流和溫祚意識到將來琉璃王繼位后,他們在高句麗國將無法立足。因此兩兄弟決定離開高句麗國并與一批追隨者一起向東南遷徙。 到西漢成帝劉驁鴻嘉三年(西元前18年),朱蒙的兒子溫祚王帶領一批高句麗國人南下到漢江盆地建立起百濟國。 溫祚在慰禮城(今韓國 牙山)建城,并立國號為“十濟”。但其兄長沸流認為臨海而居更好,于是到彌鄒忽建城(今韓國仁川廣域)。由于彌鄒忽的鹽水和沼澤使大多數人難以忍受,而慰禮城的百姓卻繁榮地生活,大家都想去慰禮城,于是沸流前往慰禮城,并要弟弟溫祚將十濟國王位讓給自己。溫祚不同意,沸流便對溫祚開戰,但很快就敗給了溫祚。沸流羞愧自殺,彌鄒忽的百姓遷到慰禮城,溫祚接納了他們,并由此改國號為“百濟”,并封以八個親信氏族為世襲國姓大臣,分別為:國氏、沙氏、?氏、燕氏、解氏、真氏(貞氏)、木氏、福氏(一說苗氏)。
居于慰禮城的百濟國由于當時被馬韓部落所包圍,所以經常受到馬韓民族的侵擾。因此,百濟國不斷在漢江兩岸遷移都城,故韓國 漢城 在漢江兩岸仍然留有北漢山城及夢村土城的遺址。當時,他們稱呼今日的首爾兩岸為“河北”及“河南”。直到今日,京畿道仍然留有“河南“這個名稱。
王莽新朝始建國二年(西元10年)前后, 逐漸強大起來的百濟國并吞了馬韓。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青龍二年~西晉武帝司馬炎太康七年(西元234~286年)百濟國古爾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鞏固了國家的制度。
曹魏齊王曹芳正始十年(西元249年),百濟國向東擴展到洛東江流域與伽?相鄰,到東晉成帝司馬衍太和二年(西元367年),百濟國第一次向倭奴國派出外交使團。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二年~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寧康三年(西元346~375年)肖古王統治時期,百濟國通過與高句麗國的戰爭向北擴展了疆土,同時向南消滅了殘存的馬韓部落。肖古王時期,百濟國到達其鼎盛時期,其疆土涵括了除安北道和安南道的今西北韓地區。
在東晉太和六年(西元371年),百濟國曾于壤地區打敗了高句麗國,并殺死了高句麗國故國原太王。這個時期, 百濟國積極地吸取先進的中國文化和技術。東晉太元九年(西元384年),佛教成為百濟國的國教。與此同時,百濟國也發展成為海上強國,并與倭奴國發展了良好的關系,中國的漢字、佛教、制陶技術和其它文化在這一時期從百濟國傳入倭奴國。
南朝宋梁時期,高句麗國開始南侵。在高句麗國的軍事威脅下,百濟國開始喪失北方土地。南朝宋后廢帝劉昱元徽三年(西元475年),高句麗國攻下今首爾。在南朝宋元徽三年~南朝梁武帝蕭衍大同四年(公元475~538年),百濟國被迫遷都于熊津(今韓國忠清南道公州)。熊津位于山區,因此可以有效防衛北部來自高句麗國的襲擊。由于熊津離新羅國更些,因此高句麗國的威脅使得百濟國與新羅國建立起了軍事上的聯盟。
南朝梁大同四年(西元538年),百濟國圣王移都泗?(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并重新鞏固了王權,并從那時起改國號為南扶余。隨著佛教在百濟國的發展,百濟國文化在泗?時期得到蓬勃發展。由于北部高句麗國和東邊新羅國的威脅,百濟國圣王開始加強與中國的關系。由于新國都位于錦江沿岸,這位百濟國與中國的交流也提供了方便。南朝梁到唐朝前期,百濟國與中國的貿易和交往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唐前期,隨著新羅國的影響在朝鮮半島南部和中部的增長,百濟國開始衰落。唐高宗李治永徽六年(西元655年),因高麗國聯合百濟國、 ??國聯軍入侵新羅國,新羅國王金春秋遣使向唐高宗求救。
唐高宗派遣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出擊高句麗國;唐顯慶三年(西元658年),程名振攻克高句麗國赤烽鎮(今遼寧海城),斬首三千級;唐顯慶四年(西元659年),唐朝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華表山)大敗高句麗軍,之后在唐顯慶五年(西元660年)農歷7月,蘇定方率大軍從成山(今山東 榮城)由海路出發進軍百濟國,船帆千里,隨流東下。新羅武烈王則率軍五萬與唐軍會師,唐新聯軍隨即發動了對百濟國的攻擊,很快即包圍了泗?城,義慈王率殘部敗退至熊津城,后無力再戰,遂投降,一批百濟國貴族則紛紛逃往倭奴國。
唐王朝拆分了百濟國故地,置熊津都督府、馬韓都督府、東明都督府、金漣都督府、德安五個都督府,?將劉仁愿以兵一萬留?泗?城,蘇定方則將義慈王、太子扶余孝、王子扶余隆,以及大臣、將領九十三人、百姓一萬兩千余人等皆擄至唐朝陪都洛陽,后義慈王病死在洛陽,賜謚號為“紹”,葬于北邙山。
百濟國被滅后,百濟國的遺貴們曾試圖復辟重建百濟國。原百濟國王族家將鬼室福信擁立王子扶余豐為王,并向倭奴國求助。扶余豐攜五千軍隊從倭奴國潛回故百濟國。唐龍朔三年(西元663年),百濟倭奴聯軍與唐朝新羅聯軍在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口)一帶海面開戰,史稱“白江口之戰”。經過四次交戰,倭奴海軍慘敗。扶余豐先在岸上守衛,見倭軍失利后乘亂軍之際逃亡高句麗,駐守在白江河口上游周留城的百濟王子扶余忠、扶余勝忠等率守軍投降。百濟國徹底滅亡。
在蘇定方解押回國的義慈王等一批文臣武將,后留居中原,逐漸成為漢族,其中即有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河洛國氏。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