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宋代陳澎年所著的《廣韻》記載:鞠姓“出自東萊”。東萊在唐代以前為東萊國或東萊郡,漢高帝置郡,置所在掖或黃(今山東萊州和龍口),管理范圍相當于今天山東半島的東北部地區!稄V韻》源自《切韻》,其全稱叫《增廣切韻》,《切韻》是隋代劉臻所著,可見東萊郡應是東漢末年至隋代以前這一時期鞠姓的郡望。實際上早在東晉十六國前期就已經有鞠姓在東萊郡居住繁衍和任職的記錄。
據《資治通鑒》記載,在公元四世紀有鞠羨、鞠彭、鞠殷祖孫三代都作過東萊太守的記錄。在同一時期、同一地點、由嫡傳的祖孫三代先后就任相同的職務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種巧合,然而,這卻是真實的歷史。
時間又過一百多年到了南北朝的魏宋對峙時期,有東萊郡黃縣籍人,官居給事中的鞠璋、時任東萊太守東武侯的鞠延增和官居魏郡太守中堅將軍的鞠彥云祖孫三代在東萊居住任職的記錄。宋明帝劉?泰始三年(公元467年),青州刺使沈文秀拒命謀反,大將軍劉懷珍奉命征討。當連破數城攻擊到東萊郡時,沈文秀的下屬時任東萊太守的鞠延增劫留高麗使者并率眾數百人據守城池迫使進攻受阻,最后劉懷珍在與其他部隊的合擊之下逼降鞠延增使之歸順。清朝道光年間,在位于黃縣南十里戰家夼北半里大道東,墓崩露出刻有“黃縣都鄉石羊里鞠彥云墓志”的一方墓志銘才使得鞠氏祖孫三代的這段歷史重見天日。
志文寫道:“維大魏本州秀才,奉朝請,輔國府長史,鎮南府記室,給事中,上書郎中,奉車都尉領郎中,魏郡太守,寧遠將軍,統軍本州司馬,中堅將軍鞠彥云,以正光四年正月十六日亡。祖璋,給事中;祖母,昌黎韓。父延增,東萊太守,東武侯;母,濟南解。妻,武威賈。中堅英才金聲,含德玉潤,妙識朗于齠年,貞芳茂于弱冠。德貫顏、閔,文通游、夏。拂纓朝伍則冬夏威恩,背?邦符則齊魯易化。而至德消弘,非得其門,焉盡其美,略題?好,豈寫真明者哉。維大魏正光四年歲次癸卯十一月二日”。
從這方墓志銘可以看出,鞠延增乃墓主鞠彥云之父。志文盛贊鞠彥云自幼英武奇異,見識超人,青年時代就以德才兼優、能文善武而聞名鄉里。形容他的德行象玉石般的濕潤,象孔子的弟子顏回和閔損一樣受人喜愛;形容他的才氣象金子發出的聲音一樣到處被人傳誦,他的文韜武略能同孔子的弟子子游和子夏相媲美。他在朝中任職時勤政廉潔,好比冬天的太陽一樣受人歡迎;他在地方作官時關心黎民疾苦,深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志文雖然充滿了贊頌溢美之詞,但也反映出他確實是一位德才兼備、很有作為的封建名宦。從志文透露的親緣關系中也可以看出鞠彥云家族在當時優越的社會地位,武威是三國時期曹魏的重要謀臣賈詡的故鄉,賈詡的祖上便是西漢文帝時期的賈誼;昌黎則是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的祖居地,韓愈常常自稱韓昌黎。武威賈和昌黎韓都是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名門望族,這種聯姻關系無不反映出鞠氏祖孫在當時那個門閥盛行時代的尊貴身份。
鞠彥云墓志在道光年間崩露被發現后,由縣人麻東海拓印志文又將志石送回墓中。到同治十年縣士趙瀛海訪知墓在戰文科地中,于是組織梁士鴻等六人花制錢六千文購地一丈三尺五寸發掘并為之修墓,當時的黃縣縣令尹繼美也立碑并提文為“元魏鞠公彥云之墓”來紀念他,并且把戰家夼改名為“黃縣石羊鄉”。那么戰家夼到底是不是1500多年以前北魏的“黃縣都鄉石羊里”呢?在元代牢峰羽士的《靈源觀記》則有這樣一段文字記載說,“……夫靈源觀者,在邑西南十五里鞠家莊……”。就是說,元代在黃縣西南曾經建有兩座道觀,一個是延真宮俗稱上觀,另一個是靈源觀俗稱下觀,靈源觀正好建在元代以前尚存在的老黃縣西南十五里的鞠家莊內。這段文字透露出一條信息,就是元代以前在下觀的位置上曾經有個鞠家莊,鞠姓的一枝曾在這一帶生活居住。鞠彥云墓的發現地戰家夼村的位置在鞠家莊的東偏北五里,而戰家夼在宋元時期尚未立村,它的立村時間應該在明朝中期,或在磨山遲家建村之后。所以,元代靈源觀的遺址下觀的位置才是1500多年以前的東萊郡黃縣都鄉石羊里。這里也正是鞠彥云家族在北魏時期的祖居地和故鄉。而戰家夼的位置只是鞠彥云家族的祖塋地。盡管如此,鞠氏后人仍然要感激那位曾經在鞠氏墓被發掘后能夠及時組織修繕立碑,而且把戰家夼改名為黃縣石羊鄉的清朝同治黃縣縣令尹繼美,正是他的義舉成就了鞠氏子孫的尋根夢想。
公元一九五六年一月二十一日,當時的黃縣諸由公社冶基大隊村民在掘墳磚作井時掘出墓碑一甬,銘頭書為“大宋故廣文助教西郡鞠公墓并序”,F將碑記原文附錄如下:
原夫。五運辟氤氳之氣。三才分造化之基。物象著焉。人倫備矣。天覆地載。日月照臨。夫人之處事也。有賢有愚。有貴賤。有榮辱。有盛衰。乃英杰也。用之則強國利民。舍之則隱鱗戢翼。生則繼宮裳於明代。歿則刊貞珉於幽泉。以千載彌光。義隆自遠。素風道業。作范后昆。公諱儼字敬威。受國子廣文助教。其先帝嚳之后也。祖不仕。公實天產英奇。人尊秀異。曉步山之青白。旌安世之存亡。覆子興孫。根深固蒂。慶志后嗣。茂祉前蹤。乾?三年二月十八日傾逝。夫人吳氏。與助教同邑人也。柔順利貞。正家之道。清泰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先助教而終。后娶王氏。于乾德四年六月內傾喪。夫人吳氏生二男四女。長子前隨州軍事判官。朝議郎。試大理司直兼殿中侍御史。明德。神童穎晤。上第孝廉。初任萊州萊陽縣主薄。首棲仇覽之鸞。未展士元之驥。天雄軍節度使。南陽中令杜公。章奏請充節度推官。上允於是賓禮穆。幕府得人中令涉他事。降授衍州判事。及代變時遷。訟新革故。復除登州右席。我郡御推。榮歸父母之鄉。遠據名桑之地。采晃動芙蓉之帚。輝華來綺繡之筵。國經途長。行高明遠。荊山瑞氣。蓬島仙才。次授團練推官。道合?符。鑒之銅墨。次授隨州軍事判官,奉身以退。不事王侯。鳩杖怡神。漁鄉得趣。理事柏殿。官緒歷之。獨步擅名。文詞備矣。當府內外章奏文字并是員外之作也。染疾樂天知命。不妄求醫。壽期七十有四。太興國八年正月二十三日告終。夫人同縣。故瑯琊上左長史之女。婺女純精。絳河孕秀?藘嚴下。如賓敬夫。女史之書。不可倫也。雍熙二年九月二十三日壽終。夫人生四男二女。長子傳范曾修科業。下視明儕。豈期促壽於天也。早辭世。子曰熙甫。三傳二舉。次男朝散郎。守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江陰軍事借緋。傳式傳科登第。初任榮州威遠縣尉。比之南昌炳煥。北部毅嚴。次任穎州司理威寨軍節度使。鉅鹿曹太傳舉奏當授光祿丞。夾轉洪休昭彰九寺。蒞臨輦運。提點舟舡。尋遷密閣上寮。又典烏程景務。萊夷重德。膠左推賢。圣上拔擢智能。慎選良吏。就除江陰知軍事。次男傳譯不書。子曰鐵牛。見修學。次男傳則御前三傳擢第。初任處州白龍縣主簿兼令尉事。縉云杞梓。麗水環琪。度地居民。移風易俗。見任單州團練推官。禪轉隼旅。熊軾苛政。露晃褰幃。花幕轅門。瑞蓮賓介。助教二孫。萬里前程。扉測之來也。員外長女適學究馬晉卿。早已逝矣。次女適學究淳于慶。助教次男充殿前丞旨銀青光祿大夫。撿拔太子賓客兼武騎尉。明遂。因攝蓬萊縣主簿。準敕取赴闕引見。圣上任之。無不干了。陜郊奉命。?土告終。雍熙四年九月二十八日傾逝。夫人萊州掖縣故樂安先輩之女也。孝道成家。令淑善也。豈謂珠沈逝水。玉碎流年。雍熙三年七月七日終矣。夫人生三男七女。長子傳慶。舉調麟經。名恩豹變。將及事。不幸早亡。次男傳世。修之禮。季男傳籍應三傳二舉。七女并從人。助教四女。長女適故介休令王。次女適故萊陽主簿王。次女適校書徐。次女適故渤海主簿子。皆令望士風。鄉里推之。不可得而論矣。是則軍郎孝道彌堅。舉事至切。威儀必修。蕆事寧虧。合?大塋。兼離淺土。以端拱元年歲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宋太宗,公元九百八十八年)葬于本邑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也。?以侄。知軍固請。辭讓尤難。是漸鳳藻。池珠必漏。爵官鵬翥。志文?略;瀾潯2晦裼共。乃為銘曰。(轉抄者未錄錄)。男見任朝散郎右贊善大夫江陰知軍事借緋傳式男見任單州團練推官承奉郎試秘書省扶書郎傳則。
墓碑發掘后即被當時黃縣博物館取走,在取走之前,由當事人鞠樹瀚先生匆匆抄錄,有很多地方的文字并未嚴格校對,而此墓志碑至今下落不明。這甬墓志記載了墓主鞠儼本人及其子孫五代的世系生,記錄有簡有繁,鐫刻字數之多信息量之大實為罕見。從纂文可以看出,墓志是由鞠儼的孫子見任大宋朝散郎右贊善大夫知江陰軍事借緋鞠傳式,見任單州團練推官丞奉郎試秘書省扶書郎鞠傳則于宋太宗端拱元年(公元988年)歲次戊子十月申寅朔二十日癸酉為其祖父和父親修墓時所立,葬地隸屬宋代歷史名稱“登州黃縣和孝鄉扈順里西野基村”。此次修墓立碑之時鞠傳式、鞠傳則正當任上,可謂官運亨通,錦衣還鄉施此大儀想必隆重至極。當時距乃祖去世已三十九年,距其父壽終也已是六年之后。
碑文記載,墓主鞠儼字敬威,生年不詳,據推斷當在唐代晚期的公元885年前后,卒于五代后漢乾?三年(公元950年),生前的最高職務是國子監廣文館助教。五代因襲唐制,當時的國子監是專門招收七品以上官員子弟為學生的國家級學堂,廣文館則是“掌領國子學生業進士者”,也就是“進士”的培訓基地,廣文館設助教二人為正八品學官。鞠儼生活的年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大動蕩時期,戰亂頻繁,政權更迭不斷。經分析推測,鞠儼任助教時當在公元936~947年的后晉天福至開運這一時期,當時后晉國子監設在京都開封。因為大宋太祖趙匡胤建國于公元960年,此時距鞠儼去逝已經10年,因此墓志銘頭的“大宋”稱謂并不準確,但是這兩位相當于今天市級領導干部的文武大員怎么可能會把這樣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搞錯呢,也可能是按照當時慣把五代十國這一歷史時期與宋朝劃為同一時代的結果。
經勘閱,我們發現一個重要線索,墓志銘頭在“鞠公”前面篆有“西郡”字樣,這說明西郡是墓主鞠儼的郡望,也就是說鞠儼的祖上來自東漢時期開始設置,位置在今西寧附的西北重鎮西郡,這個西郡正是前文“鞠譚改麴,避難湟中,因居西”的所在地。據此分析這枝鞠姓應是鞠譚改麴的后代。鞠譚的后人改麴避居西后,經過時間的推移和政權更迭,一些族人必然有向東發展和恢復本姓的愿望,因此可以推斷,西晉末期居住東萊的鞠羨祖孫就是這種“復姓”遷徙的早期代表。而前文刊出的鞠彥云墓志中鞠彥云的岳父家族為“武威賈”,歷史上武威隸屬西郡且與西城毗鄰,而東萊與武威則遠隔千山萬水,這種跨越千山萬水的姻緣是否也從某個側面說明了東萊鞠氏與西麴氏(鞠氏)在當時往來頻繁,聯系密切,息息相通的事實!由此可以確定東萊鞠氏是距今1700多年以前的魏晉時期從西麴氏分衍出來的恢復鞠姓的重要一枝。
同樣是在五代十國和北宋這一時期,又有高密籍的鞠氏四代為官的記錄。據《二十五史 宋史 列傳一百九十九》記載:“鞠常,字可久,密州高密人。祖真,黃縣令。父慶孫,申州團練判官,有詩名。常少好學,善屬文。漢乾佑二年擢進士第,裁二十一,釋褐秘書省校書郎。周廣順中,宰相范質奏充集賢校理,出為鄆州觀察支使,歷永興軍節度掌書記、伊陽令。顯德四年,詣闕進策,召試,復授猗氏令,遷蔡州防御判官,復宰介休、魏縣。開寶中,趙普為相,擢為著作佐郎。時任此官,惟常與楊徽之、李若拙、趙鄰幾四人,皆有名于時。常應舉時,著《四時成歲賦》萬余言,又為《春蘭賦》,頗存興托。后為清河令,七年,卒,年四十七。子仲謀,字有開,雍熙中進士,有材干,歷御史、東京留守推官、陜西轉運,至兵部員外郎,仲謀集其父所為文成二十卷。弟愉,周廣順中進士,與常齊名”。
據記載,高密鞠氏是西漢尚書令鞠譚的后裔(高密新聞網《鞠常》),早在唐代鞠氏就居住在今山東高密一帶,世為東萊之著姓。鞠常是五代晚期密州高密東鄉陶哥莊(今姚格莊)人,祖父叫鞠真,曾經做過黃縣縣令。父親叫鞠慶孫曾經做過申州團練判官,是當時有名的詩人。史籍記載鞠常年少好學,能寫得一手好文章,鞠常于南漢乾佑二年(公元949年)二十一歲的時候考中進士,被譽為“明經神童”“探花少年”,先后做過秘書省校書郎、鄆州觀察支使、永興軍節度掌書記、蔡州防御判官、著作佐郎,并先后任伊陽、猗氏、介休、魏縣、清河縣令,最后病逝于清河縣令任上,死的時候才47歲,由此推測鞠常的生卒年大約應在公元928~974年。鞠常生前著有《四時成歲賦》和《春蘭賦》等著作流傳于世。鞠常有兩個兒子,長子鞠仲謀字有開,是宋太宗雍熙(公元985年)年的進士,有才干,歷任連江令、東京留守推官、陜西轉運史,兵部員外郎、侍御史。他在任連江縣期間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主持修建的連江水利工程為抵御洪水緩解旱情發揮了重要作用,至今受到當地人民的贊譽。
據《文登縣志稿》記載,“鞠氏自汝南遷居登萊,安塋于黃縣野極(今冶基)……”。民國版的《黃縣志》上說,“……冶基鞠氏聚族成村,知在唐以前矣”。這段文字表述了鞠氏從汝南郡遷居東萊后,便在黃縣野基(今冶基)立村,黃縣野基被當成鞠氏祖居地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以前。筆者判斷,上述記載并不準確。鞠儼墓碑明確記載祖上來自西,而《冶基宗譜》也明確記載冶基鞠氏傳承于北魏中堅將軍鞠彥云,由此推測:現在已經消失了的元代以前在黃縣南山靈源觀(俗稱下觀)的位置上的鞠家莊,也就是北魏時期的黃縣都鄉石羊里,這里才是鞠氏在北魏以前這一時期的祖居地,冶基鞠姓正是在這里分衍出來的又一枝鞠姓的定居地,她在五代時期的代表人物是國子監廣文館助教鞠儼。而與鞠儼生活在同一時期,其祖籍在萊州府高密濰水江北高陽城下的鞠真、鞠仲謀家族與鞠儼家族是不同分支和堂號的同一鞠姓家族,她們的共同祖就是生活在公元四世紀中葉的東萊太守鞠殷。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