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1年11月23日,牛小勇讀大學一年級時就在太原市中心血站獻了血小板,并填寫了《志愿捐獻者同意書》,隨即采集了10毫升血樣便加入了中華骨髓庫。4月25日,正在學校積極備考國家司法考試的牛小勇同學接到了山西省省紅十字協會工作人員的電話,告知牛小勇同學與一名在上海某醫院治療的兩歲白血病患兒初次配型成功,希望他能夠捐獻造血干細胞,挽救患者生命。牛小勇同學欣然表示同意,取得與山西省紅十字協會的溝通后,決定在考試結束后,立即進行捐獻。
8月22日,在經過高分辨配型吻合后開始體檢,體檢報告顯示身體健康,符合造血干細胞捐獻條件。9月26日一大早,也就是剛剛參加完國家司法考試的第二天,便早早地來到了山醫大二院采集室,進行連續4天肌注動員劑的準備工作。直到9月30日中午12:30分,采集捐獻造血干細胞圓滿結束。
“牛小勇同學想等女兒長大懂事后告訴她,她今天的生命是遠方的無名的無私的您給的,是您的大愛救了她,讓她獲得了第二次生命……”這是來自患兒及其全家的感謝信中的內容。造血干細胞在9月30日運抵上海并移植到患兒體內。
除此之外,牛小勇同學在大學剛入學期間就參加各種社會實踐和學校學生會的活動:利用假期勤工儉學,做過促銷、洗車、律師助理;學院的活動中,參加了多項學生比賽,在辯論賽、歌舞青春大賽都分別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大二期間成立了勤工助學協會,擔任會長,幫助學生介紹工作,組織學生勤工儉學,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也幫助了好多學弟學妹在人生道路上豐富了見識,大展才華。當然,學業也是至關重要的,在讀研期間,生活節奏依然緊張,由于求學態度的認真,課上課下的表現都獲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好評,學習成績甚為可觀。并且,在課余之閑幫助老師整理辦公室,做力所能及之事。
“一墻之隔”的“一家人”
7月的上海熱浪滾滾,記者在長興坊一棟居民樓的底樓見到了剛為邱家母女買菜歸來的張玉生。他一進屋,躺在床上的邱家小妹就哭著問他:“‘舅舅’我的腿不會站不起來了吧,我不能殘廢啊,人家都說長得好看的小姑娘,殘廢了就可惜了。”張玉生忙哄著她說:“沒事的,明天帶你去看醫生,看好就好了。”
陪同前往的居委干部小甘告訴記者,邱家小妹因小時候受到驚嚇而致精神重殘,病情時好時壞,日里都是靠張玉生這么哄著。自從她哥哥邱光生因突發腦溢血去世后,這一哄已經哄了廿多年……
兒時玩伴離世他接棒照顧母女
1986年的秋天,隨著上海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原先隸屬打浦橋斜徐路斜三居委會的老街坊們,大都在同一時期,被拆遷安置到康健街道長興坊小區散住。邱家住79號,張家則住在68號。不僅相隔不遠,遇到節假日,兩人還時常在一起喝酒聊天。
可是靜的日子沒過上幾年,1992年夏秋季節的一天,邱光生突然昏迷不醒,醫院診斷為腦溢血,經搶救無效離開了人世。
當時,熟知情況的街坊都說,這真是屋漏又逢連天雨啊。因為在這之前,小邱的爸爸“老廣東”也已經因病去世。所以邱光生走后,家里只剩下一個退休在家體弱無助的媽媽,和那個患有精神疾病的小妹。要說經濟狀況,邱家這個拆遷過來的窮家庭,住的竟還是未經裝修的毛坯房。
“我跟小邱從小一起長大,在棚戶區的時候就穿著開襠褲在一起玩,在我兒子小的時候他還幫忙照顧過。”從未想到兒時的玩伴竟然年紀輕輕就因病辭世,面對這個要錢沒錢、要人沒人的困難家庭,心地善良的張玉生實在看不下去。于是,他隔三岔五地上門,不時地伸出手幫一把。隨著時間的慢慢流逝,張玉生伸手相助的內容越來越寬泛,以至于他慢慢成為了支撐這個困難家庭的重要“靠山”。
假“舅舅”真感情長年累月送溫暖
邱家小妹邱玉琳,與張玉生年齡也只相差11歲,應該叫張玉生為“哥哥”,但是她卻口口聲聲地喊他“舅舅”。其實這倒是一個精神不健全的病人,通過日常生活的耳聞目睹,對自己所尊敬的人發自內心的一個恰當稱呼。
在邱玉琳的印象中,自己時生活上吃吃喝喝的要求,都是由“舅舅”解決的;碰到就診、取藥等難以搞定的困難,也大多找“舅舅”來擺。正因為“舅舅”的權威不可動搖,所以邱玉琳發病時,任何人的話都可以不聽,而“舅舅”的話卻是必須聽的。
一次,小妹發病沖出家門要找媽媽,鄰居們沒拉住,趕緊打電話給張玉生。張玉生正在外面吃飯,接到電話就放下碗筷打車往回趕,在小區門口的車站攔住了小妹。見到“舅舅”,小妹立刻安靜下來,張玉生說:“媽媽在家里,你回去找去。”小妹聽了,乖乖地往家走。
再說張玉生對待小邱的老母親孫銀妹,那更勝過親兒子。去年下半年,區里適老改造項目落實下來。要說也是個大好事,孫銀妹卻犯了愁??施工一周的日子怎么過啊?張玉生看破老人的心事,胸脯直拍說包在自己身上。他與居委會安排的小區其他志愿者一道,不僅順利解決了母女倆“吃飯難”的問題,還幫忙收拾屋子,自己掏腰包添置毛巾架、防滑墊等小物件,讓孫銀妹感動不已。
隨著年歲的增加,孫銀妹生病的時候越來越多。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張玉生卻以行動證明了自己的孝心。不管是請醫生登門,看病配藥,還是陪同她去醫院門診、打吊針,忙前忙后,他都絕無怨言。今年2月23日,孫銀妹因心衰住進市八院,直到3月16日病情穩定后才出院。整個住院期間,全是張玉生一手照應。以至孫銀妹同病室的病友們異口同聲,都夸這個“兒子”好孝順。后來聽說張玉生和孫銀妹只是鄰里關系,一個個都搖頭表示這“絕不可能”。
面對命運不公他盡最大的努力
邱家沒有空調,沒有冰箱,在紅色高溫警報頻發的夏季,母女倆僅靠一臺電扇度夏。年已八旬的孫銀妹,她一方面為自己每月只有三千多元的養老金犯愁,一方面又懷有另外的心思。多年來她持家過日子,在生活方面是省之又省。張玉生說:“你根本想不到,她們前幾年電費都只有幾塊錢,老太既舍不得用電,也舍不得用水,還舍不得用氣。”
張玉生明白孫銀妹想省下家里的每一分錢,實現自己離世后,女兒能夠在自己家里生活,直至終老的愿望。日里,雖說“包攬”了邱家的日常起居,但張玉生從不沾手邱家的錢財。每個月,孫銀妹會交給張玉生700元錢,而這就是邱家一個月的飯錢。張玉生精打細算,不僅要滿足母女倆的營養需要,又要照顧到老人家的飲食偏好,時不時地還自掏腰包給邱小妹開點“小灶”。
除此之外,邱家的大事小事,張玉生都會幫孫銀妹籌劃、打點。日里買米買油等重活,都是由張玉生拿著“解困卡”一趟趟跑糧油商店拎到家。
邱家小妹5年前患上乳腺癌,被切除了一側乳房,期癌癥又有轉移的跡象。每天,張玉生至少要到邱家兩次,而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復發帶來的疼痛會引發小妹的精神疾病。“剛開始純粹是道義上的感情投入,時間久了就發展為生活中的一種慣性,再后來就自然而然地上升為親情”。張玉生口中的“三部曲”讓現在的兩家,雖不是骨肉至親,卻享有“一家人”的情感待遇。張家人自家有事盡量不煩張玉生,反而把邱家的事當成自家的事讓張玉生去認真打點。時無論邱家需要做什么,哪怕有時發生沖突,即便暫且丟下自家的事,也要張玉生去幫邱家一把。身為共產黨員的妻子孔秀珍,以及長期一起生活的兒子、兒媳,他們數年來從無怨言的鼎力支持,讓張玉生幫邱家做事時腰桿筆直,滿心寬慰。
自己身體不好仍會抗下一輩子的責任
他是柴米油鹽一把抓、事事親勞的“保姆”,也是給予心靈上關懷與依靠的“舅舅”,但他真正的身份僅僅是“鄰居”。從一個生龍活虎的中年人跨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張玉生二十多年如一日照顧鄰居母子,用行動詮釋了一個普通人的價值選擇。
5年前的一天,張玉生當眾昏倒,被鄰居送到醫院檢查,原來他是患上了較為嚴重的冠心病,不得已在體內安裝了支架。可他放心不下邱家母女,出院沒多久,就又開始每天上門探望,忙前忙后。問他母女倆這樣一直需要有人照顧,他自己身體不好怎么辦,張玉生說:“只要身體允許,我會照顧她倆一輩子。”
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些人的奉獻會讓你毫不猶豫地給出“偉大”的評價,他們不圖名不圖利,把助人為樂的意義升格為內心的踏實與安定,把點滴小事做成眾口傳唱的愛之贊歌。如果社會上能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伸出善意的援手,既能讓年過花甲的好人張玉生“減負”,亦能讓孫銀妹這樣的特困家庭感受到和諧社會的更多陽光。如果能有這樣的結局,一定會讓所有知道這個故事的人從心底里感到特別的溫暖。
人物簡介:管學剛,男,1977年10月出生,農工黨員,現為農工黨連云港市醫衛支部主任、連云港光明眼科醫院院長。
事跡概述:2012年,連云港光明眼科醫院成立,四年間,管學剛帶領全院的“光明義工”,為社會捐助醫療物資達1420萬元,院義診車輛行駛10萬多公里,免費健康查體5.6萬人次;還到76所學校、幼兒園查體3.77萬人次,發放愛眼、護眼資料45萬份,患者送來錦旗100多面。身為一名眼科醫生,他努力鉆研,醫術高超,幫助無數病人重獲光明,提起他的名字,大家有口皆碑。
管學剛,一位血氣方剛的山東漢子,他從沂水蒙山走來。這里,曾孕育了“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以其典型人物紅嫂聞名于世。
2012年鮮花盛開的時節,連云港光明眼科醫院宣告成立。院長管學剛滿懷著革命老區的情愫,不僅把爺爺、父親致力的眼科醫技推向新的層面,為數萬民眾除眼疾送光明,而且把照耀齊魯的紅嫂大愛播撒于港城。
剛建院不久,市委就發出新一輪扶貧開發的號召,管學剛帶著他的團隊,主動融入解困攻堅大格局。在市慈善總會組織的東海“血透中心”項目推進會上,管學剛出手捐贈150萬元醫療設備,代表所有捐贈者講話。
從此,一發不可收。管學剛在港城慈善公益的捐贈薄上,寫下了一串串數字:
2013年5月18日,海州區市民廣場舉行第23個助殘日的大型活動。作為協辦方代表的管學剛致辭,向患有白內障的殘疾人捐贈價值80萬元的醫療物資。
同年12月18日,市慈善總會與市委駐東海縣幫扶工作隊聯手,開展“慈善扶貧項目推進現場會”。光明醫院捐贈10.46萬元手術及醫療物資,用于牛山鎮中小學師生眼健康普查和治療,還向青年教學能手捐贈3個價值16800元的飛秒激光視手術,向留守兒童捐贈10副價值380元的視眼鏡。
5月31日,市慈善總會發起的“助學圓夢”暨“一對一”捐助,在石梁河鎮小學啟動。管學剛向東海縣貧困村小學捐助21.6萬醫療物資,主要用于教學能手、貧困學生飛秒激光手術和眼疾治療。同時向海州區白內障貧困患者捐助30萬醫療物資。
11月9日,江蘇第五個‘慈善周’活動在市蒼梧綠園拉開帷幕。管學剛再次伸出援手,通過市慈善總會向困難家庭白內障患者捐助100例內障手術,向市蒼梧小學困難家庭視學生捐贈眼鏡100副,捐贈手術及物資價值46萬元。
灑向人間都是愛。4年來,他累計捐助醫療物資1420萬元,免費健康查體5.6萬人次,到76所學校、幼兒園,查體3.77萬人次,發放愛眼、護眼資料45萬份。
“光明義工”致力慈善播撒愛心
管學剛掛帥的“光明義工”組織,更是十分活躍。兩臺義診車常年奔波在城鄉,每到一地,隊員們就搭帳篷、擺桌子,安裝儀器設備,為每一位前來的群眾,提供健康查體服務和開展愛眼護眼宣傳。“光明”帳篷,也經常亮相于全市大型公益活動。
光明義工們忘不了,11月下午,蒼梧綠園,市慈善總會、民政局、衛計委的主要領導來到帳篷前,熱情鼓勵正在忙碌的管學剛等醫護人員。當天因前來義診的人多,醫護人員直到天上了黑影,看完最后一個病人才走。
2月27日,義工們來到新浦汽車總站,為春運中的雷鋒車手和乘客義診;3月上旬,來到萬家樂公寓、救助站寄養點看望老人和盲流人員;3月12日,去社會福利院看望孩子們;3月27日,義工們又陪著30多位殘疾智障的孩子們乘坐大客車,觀賞市區建設新貌、景點,看了動物園,還邀請他們作客醫院,欣賞文藝演出。
熱心院長關注民生解民之憂
管學剛不僅以自身的業務專長致力慈善,還常常把自己對民生的一些感悟付諸行動,做一些力所能及且對社會有益的事情。
2013年一個冬夜,他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位年過六旬的環衛工人坐在馬路牙石上啃煎餅。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他發起了為環衛工建“愛心暖房”的倡議,號召沿街店鋪門面房,為環衛工提供落腳休息之地。在媒體的支持下,他的建議得到了300多家單位響應。他率先行動起來,在醫院辟出地方讓環衛工人休息,還向其他休息點贈送茶具等物品。省、市媒體關注這一善舉,南通、揚州及周邊地區相關部門得知后,紛紛前來取經,這一做法在全省推開。
由市城投集團全面鋪開的港城自行車站點,推廣了低碳環保健康的出行方式,受到了市民的廣泛歡迎。但人們忘不了,管學剛也是這項服務的倡導者之一。他的著眼點是解決公交車乘客最后一公里的難題,買了30多輛車,放在新浦公園、120急救中心等處,讓乘客免費騎行。后來,擴大借用范圍,不僅僅限于乘客。
管學剛是一位眼科醫生,他愛說的話是:“生活中不是缺少美,是缺少發現。同樣的道理,生活中也常會遇到些問題,我們看到了,只要力所能及,我們也可以伸伸援助之手”。管學剛這樣說了,他也這樣去做。
他應邀到新浦公園看櫻花,卻打起了路旁一塊空地的主意。隔了一天,一個建報廊的方案擺到了公園管理者的面前。在公園的支持下,他投資的“光明讀報長廊”建起來了。里面擺放著省、市黨報和其他報刊,4年來,來這里的閱讀者不計其數。
很多好事,媒體做了報道。有很多好事,管學剛保持低調,不讓外人知道,悄悄地做。有個三年級的小學生,父母分居,他跟著生活的母親又出車禍去世,上學、生活遇到困難。家里人封門堵路,大鬧相關單位一個多月。管學剛聞訊,化名請派出所轉交6000元,最終化解了矛盾糾紛,也解決了孩子讀書難題。
2005年4月,被授予第五屆莒南縣十大杰出青年;,被授予連云港市“最美十大慈善人物”,江蘇省第二屆“百佳孝星”,農工黨連云港市委先進個人;,先后榮獲連云港市“十大杰出青年”、連云港市“醫德之星”稱號。
這,就是管學剛,把慈善作為畢生的追求,將大愛灑向人間。他像一盞燈,照耀他人,也亮了自身。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