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普 [宋] 北宋軍事謀略家(922~992)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幽州薊人,后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于趙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謚“忠獻”,親撰并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咸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后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一、黃袍加身的預謀者趙匡胤奪取皇位既很突……[ |
伯苓 清朝及中華民國教育家(1876~1951) 張伯苓(1876?1951)名壽春,字伯苓,以字行,天津人。北洋水師學堂畢業,任海軍士官生。親睹甲午覆師、威海易幟之辱,奮然立教育救國之志。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應嚴修之聘,教其子弟,遂與嚴修成為天津最早提倡民辦教育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又兼教鹽商王奎章家館。光緒三十年(1904年)隨嚴修赴日考察教育。歸國后合并嚴、王二館,辦起一所中學,定名“私立中學堂”,不久改名“私立敬業中學堂”,1907年校名改為“私立南開中學堂”。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伯苓代表直隸赴美參觀漁業博覽會并考察教育。宣統元年(1909年)創辦“南開新劇團”。1917年……[ |
禹鈞 [五代十國] 五代后周時期大臣、藏書家 竇禹鈞(即《三字經》里提到的竇燕山),五代后晉時期涿州范陽縣人。五代后周時期大臣、藏書家。竇禹鈞自幼喪父,由母親撫養長大,很孝順,對于母親的話,從來不敢違逆。在那個時代的人,多數在二十歲左右就結婚,所以如果到了三十歲還沒有兒子,就會感覺到“無后為大”的憂慮。可禹鈞到了三十余歲,膝下猶虛,正在愁眉不展的時候,忽然有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他已故的祖父對他說:“你前生的惡業很重,所以你今生的命運,不僅沒有兒子,并且壽命也很短促。希望你及早回心向善,努力多做救人濟世的善事,或許可以轉變業力,挽回命運。”他一覺醒來,把夢中祖父的話,一一銘記于心,從此立志諸惡莫……[ |
錕 民國十大軍閥,北洋軍閥二十四位上將,中華民國主要 曹錕字仲珊,直隸天津人,北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中華民國第五任大總統(1923年10月,通過賄選登上民國大總統寶座,人稱賄選總統)、國民革命軍一級陸軍上將(1938年6月14日被國民0軍事委員會追贈)。 曹錕幼年曾入私塾數年,16歲時推車下鄉零售布匹,因喜玩樂,終至虧累歇 曹錕業。1881年適逢袁世凱在小站招募新兵,遂應募入伍。不久即被選送天津武備學堂學習。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畢業于天津北洋武備學堂,任毅軍哨官。1894年隨毅軍赴朝鮮參加中日甲午戰爭。1895年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軍,曹錕被任為右翼步兵幫帶。1907年升任新軍第三鎮統制,使北洋勢……[ |
元甲 [清] 中國十大武術家(1868~1910) 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清末著名愛國武術家,字俊卿,漢族。霍元甲出身鏢師家庭,繼承家傳“迷蹤拳”絕技。1909年,41歲的霍元甲,由農勁蓀介紹來上海,接受由陳公哲、陳鐵生所創辦“精武體操會”中主教武術。被評為滄州十大武術名人。孫中山對霍元甲“以武保國強種”的膽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在精武會成立10周年之際,他親臨大會,題寫了“尚武精神”四個大字,以示對霍元甲的紀念。人物簡介霍元甲(1868年1月18日-1910年9月14日),字俊卿,清朝末著名愛國武術家,精武體育會創始人。祖籍河北省東光安樂屯(屬滄州地區),世居天津靜海小南河……[ |
純 北洋直系軍閥(1874~1920) 李純(1874~1920),字秀山,直隸(今河北省)著名的直系長江三督之一。天津府河東水梯子大街東興里人。1875年9月14日(清光緒元年年八月十五日)生于一個小商販家庭,祖父李明、父親李榮均以賣魚糊口,李純幼年過繼給大伯李榮慶為嗣。光緒十三年(1887年),李純隨嗣父到北塘依靠二姐夫譚清遠,開設小雜貨鋪維持生計。光緒十五年(1889年),譚清遠為生計所迫投聶士成軍先后任領官、管帶,李純即入營當差,旋任哨官。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李純經譚清遠保送入天津武備學堂第二期。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畢業,以精于德國操法而留堂任靠班(班長),并協助教練軍……[ |
兆麒 [清](1628~1708) 劉兆麒(1628-1708),字瑞圖,清寧河縣(今屬天津市寶坻區)人。1628年生人。隸漢軍鑲白旗。清世祖順治年間(1644-1661)隸禁旅,供事內廷,由秘書院編修,兩改啟心郎。歷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湖廣巡撫,擢四川總督、改浙閩總督。清圣祖康熙十二年(1673)還朝。會西南有警,進兵部尚書、直隸真定援剿總兵官。復移鎮崇明,被皇帝倚為半壁長城。后又曾任黑龍江總管。卒于1708年,時年80歲。早年仕途劉兆麒祖籍江蘇沛縣,明嘉靖間其曾祖劉信始遷居豐臺。其父劉世則生二子,長子劉兆麟中順治辛丑科武進士,終生未仕;次子即劉兆麒。劉兆麒生于明末動蕩年代,當時的明王朝內……[ |
中行 未名四老(1909~2006) 張中行,原名張璇,學名張?,河北省香河縣河北屯鄉石莊(今屬天津市武清區河北屯鎮)人,著名學者、哲學家、散文家。主要從事語文、古典文學及史的研究。曾參加編寫《漢語課本》、《古代散文選》等。合作編著有《文言文選讀》《文言讀本續編》;編著有《文言常識》、《文言津逮》、《佛教與中國文學》、《負暄瑣話》等。是二十世紀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與季羨林、金克木合稱“燕園三老”。季羨林先生稱贊他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清宣統元年(1909年)1月,生于河北省香河縣一農家.民國五年(1916年),就讀于地方大紳士石顯恒創立的小學之初級民國十年(1921年),就讀于……[ |
趕三 [清] 同光十三絕 劉趕三,清末京劇丑行演員。名保山,字韻卿,天津人。他的嗓音清亮,念白脆爽,做表傳神,同時又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能根據劇情自編唱詞唱腔,改變以往丑行重念不重唱的狀況。他不僅擅演《連升店》、《請醫》、《法門寺》、《十八扯》、《拾黃金》 等老戲,尤其對一些丑婆戲演得最拿手,如《探親家》的鄉下媽媽,演來冠絕一時。劉趕三(1817--1894),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名保山,別名遷升,字韻卿,號芝軒,寓所名寶身堂,位于宣南韓家潭。因其藝高,常被多處邀請,他同時在三個戲班趕場演出乃為常事,為此被諷為趕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劉趕三為藝名。人們常呼其為趕三兒,晚年則稱其為……[ |
邈 [三國] 三國時曹魏重臣(171~249) 徐邈(171年?249年),字景山。燕國薊(今北京市附)人。三國時曹魏重臣。最初任丞相軍謀掾、奉高縣令、尚書郎、隴西太守等職。曹丕稱帝后,任譙國相、安太守、潁川典農中郎將。每任一官,皆政績卓著,被賜爵關內侯,遷撫軍大將軍軍師。后被委以重任,出任涼州刺史,持節,領護羌校尉。在西北時興修水利、廣開水田,募貧民租之,致使倉庫盈溢。同時移風易俗,整頓吏治。對諸胡羌戎恩威并施,皆愿入貢曹魏。是以州界肅靖,西域暢通。正始元年(240年)還朝任大司農,后遷司隸校尉,使百僚敬畏。后拜光祿大夫,遷司空,固辭不受。嘉元年(249年)卒,終年七十八。謚穆侯。其人性嗜酒。……[ |
休之 [隋](509~582) 陽休之(公元509年-582年)字子烈,右北無終人。北魏前軍將軍陽固之子。陽休之,生于之魏宣武帝永二年,卒于隋文帝之開皇二年,年之七十四歲。雋爽有風概。少勤學,愛文藻。弱冠即有聲譽。仕魏,歷官中書侍郎。北齊之天統中,(公元五六七年左右)除吏之部尚書。凡所選用,才地俱允。周武帝齊,拜上開府,和州刺史。隋開皇二年罷任,終于洛陽。休之著有文集三十卷,(《北齊書本傳》)又撰幽州古今人物志三十卷,(舊唐志作十三卷。此從之新唐志)并行于世。主要經歷仕魏,累官給事黃門侍郎。入齊,累遷吏部尚書左仆射,封燕郡王。周武劉,除開府儀同,歷納言、中大夫、太子少保。大象末……[ |
子聰(1906~1964) 馬子聰,薊縣鄭溝莊人。生于1906年,卒于1964年。1937年參加革命,1940年入黨,生前曾任縣菌肥廠廠長。他1937年參加革命,戰爭年代歷任隊長、連長、營長、參謀長等職。參加過著名的冀東抗日大-。有人說他是個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一是經歷奇,出身貧苦,當過土匪,拉過桿子,后來參加了革命;二是槍法奇,能中射飛鳥,水中射游魚;三是記憶力奇,他斗大的字不認得二升,但記憶力非凡,一次,他到一個新組建的營任營長,沒過一個星期,全營集合點名,他居然從連長、排長、戰士一叫到底,連錛兒都不打;四是姻緣奇,馬子聰的老伴馬二奶奶比他小十四歲,是蒙古人,小個兒,羅圈腿,貌……[ |
叔同(1880~1942) 李叔同(1880?1942),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又名岸、廣侯,字叔同,號漱筒,別號息霜、晚晴老人等,祖籍湖,生于天津。祖父李銳始徙居天津,經營鹽業與銀錢業。父李世珍,清同治四年(1865)進士,官吏部主事。叔同早慧,七八歲學千家詩、唐詩,并石鼓文、篆書等。光緒二十四年(1898),戊戌變法失敗,叔同因受“康黨”之嫌,奉母攜眷,避禍上海。不久加入袁希濂、許幻園等創立的城南文社,所作詩文詞賦,為文社之冠;書法深得漢魏六朝之秘,篆書刻石亦佳,于上海文壇初露頭角。二十六年,與名僧黃宗仰、名畫家任伯年、書法家高邕之等組織上海書畫公會。同年,出版了收錄所藏名刻……[ |
知節 [宋](955~1019) 馬知節(955年?1019年),字子元,幽州薊人。馬全義之子,北宋名臣,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賜名知節。真宗時曾任樞密副使,官至彰德軍留后、知貝州兼部署。天禧三年(1019年),馬知節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贈侍中,謚號正惠。馬知節自幼孤苦。宋太宗時,以蔭補為供奉官,被賜名知節。十八歲時,任彭州監兵,因嚴厲監視眾兵,大家像敬畏老將那樣敬畏他。他又監潭州兵,當時何承矩為守臣,很是以文雅整飭吏治,知節仰慕,因而改變日的志向和行為開始讀書。 雍熙年間,護兵博州,契丹入侵邊境,在君子館擊敗宋朝軍隊。在此之前知節修治城池修補戰具,儲積糧草,官吏百姓以此……[ |
鞏 馮鞏,出生于1957年12月6日,原名馮明光,馮國璋曾孫,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相聲表演藝術家,師承于相聲演員馬季,現為中國廣播藝術團團長 ,北京演藝專修學院客座教授、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副*,民革中央委員、全國青聯常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民革中央常委,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中國廣播藝術團藝術總監。1994年春晚作品《點子公司》 、2003年春晚作品《馬路情歌》 、2011年春晚作品《還錢》 等16部作品均獲春晚一等獎。2月18日,馮鞏再次登上央視春晚舞臺,與高曉攀、尤憲超、張小斐……[ |
毓寶 王毓寶(1926- ),著名天津時調表演藝術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現為天津市藝術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工黨黨員,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天津市曲藝家協會理事。曾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她博采眾長,不斷從前輩藝人的演唱中汲取營養,從內容到形式創立了“天津時調”,并形成了自己質樸、爽朗、甜潤的風格。她既唱新節目,又改編傳統劇目。她經常演出的代表節目:傳統的有《放風箏》、《踢毽》、《七月七》和《拷紅》等;現代的有《翻江倒海》、《軍民魚水情》和《夢回神州》等。王毓寶的金嗓子是她的天賦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她從幼年藝時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她的父親王振清是油漆工,愛好……[ |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冠軍,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中國女排運動員 郎,1960年12月10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國籍女子排球運動員、教練員,與美國名將弗羅拉?海曼、古巴名將米雷亞?路易斯并稱為1980年代世界女排“三大主攻手”,現擔任中國女排主教練一職。 1973年進入北京工人體育館少年體校排球班練排球,1976年進入北京市業余體校,同年入選北京市排球隊;1978年入選國家集訓隊。1982年,榮膺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MVP;1984年獲全國“三八紅旗手”;1996年獲得國際排聯頒發的“世界最佳教練;2002年10月,正式入選排球名人堂,成為亞洲排球運動員中獲此殊榮的第一人;2013年4月25日郎被任命為新一屆女排國家隊……[ |
菊仙(1841~1931) 孫菊仙 (1841~1931)京劇老生,是半途轉業、三十歲以后才由“票友”下海的著名藝人。名濂,一名學年,字菊仙,號寶臣,外號孫一?,晚年用“老鄉親”為藝名;天津人。出生在天津市一位商人的家中。誕辰:1841年1月2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正月初一日。逝世:1931年7月29日,農歷辛未年六月十五日,卯時。和時期自幼悟性很強,喜好音律、戲曲和武術。1858年十七歲時考取了武秀才,當再考武舉人落榜后,憤而投軍從戎。1861年二十歲的孫菊仙投奔清軍陳國瑞的部下,參與了鎮壓太軍的戰役。1867年轉到英西林的軍隊服役。因功保至游擊,獲三品銜。作過“候補都司……[ |
士毅(1912~1947) 張士毅,原名白寶泉,字砥中。1912年出生于河北省薊縣(現屬天津市)下倉鎮西焦莊一個農民家庭。張士毅的青少年時期,學習異常勤奮刻苦,在薊縣大楊各莊城內第一縣立高小讀書時成績優秀。1931年,19歲的張士毅以全校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考入保定第二完全師范。當時的保定二師是河北省鬧-最激烈的地方,國共兩黨在校內都有組織。張士毅進校后,就成為這個學校進步活動的骨干分子之一,曾以“中華改造、端賴吾曹”為座右銘自勉,經常進行革命宣傳活動。張士毅以“赤色分子”的罪名被開除了學籍。張士毅離開保定二師后,通過“反帝同盟”組織的介紹,又進入了通州第十師范學校。這所學校也是國共兩……[ |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