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寶楨 [清](1820~1886) 丁寶楨(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遠(今織金縣)人。道光二十五年遷往遠州進修,咸豐三年(1853年),33歲的他考中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編修。丁寶楨是洋務運動重要成員,官至四川總督,曾誅殺驕縱不法的大太監安德海。去世后贈太子太保,謚文誠,并在山東、四川、貴州建祠祭祀。丁寶楨,晚清名臣,(1820年?1886年)字稚璜,貴州遠(今織金縣)牛場鎮人。淮軍名將,曾任江海關監督、山東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丁寶楨是晚清洋務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在臺灣推動了電報、煤礦等民用企業開發。1886年死于四川總督任上,葬于濟南。他為官……[ |
維城 [清](1683~?) 曹維城(1683~?),字價人,貴州貴陽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進士第一人。?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帝策試天下中式武舉于太和殿前,駕御瀛臺紫光閣,閱試中式武舉騎射技勇,后回到乾清宮,讀卷官等以殿試武舉諸卷呈覽,康熙帝親定名次。傳諭曰:“武進士中,優者頗多。”康熙帝親御金殿賜武舉曹維城等102人武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維城獲取武狀元后,授頭等侍衛,正三品官銜。?據記載,曹維城,出身貴族世家,累官為云南副將、廣西援剿左協副將。他的兒子曹石也是武進士,選為侍衛,也累官副將。他們父子二人雖然是武備-,卻都能吟詠作詩。曹維城曾與當時的著名文人朱文、……[ |
世杰 [清] 黔中三奇男(1716~1794) 李世杰(1716??1794),字漢三,號云巖。生于貴州黔西縣隱者壩(今城關鎮黎明村)。李世杰自幼聰穎好學,喜歡騎馬射箭,廣交朋友,為人豪俠仗義,愛打抱不。由于其個性放蕩不羈,對四書五經沒興趣,以至多次鄉試都名落孫山。二十多歲時,他作詩諷刺州官而惹禍上身,為了避禍,父親李植為他捐了一個小官,讓他到江蘇富安做事,由于他辦事認真,于乾隆九年(1744年)升任江蘇常熟黃浦泗巡檢。他果斷又能見機行事,辦了幾樁要案后,深受長官賞識,兩年后就升任為江蘇金匱縣主簿。江蘇巡撫莊有恭,兩江總督尹繼善都是知人善任思賢若渴的好官,李世杰在任巡檢、主簿期間辦事干練,勇敢機智的……[ |
以炯 [清] 趙以炯,又字鶴林,貴陽花溪青巖人。清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人,十二年(1886年)成進士,參加廷試(殿試)獲第一甲第一名,成為貴州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天下的第一人。十四年(1888年)充四川鄉試副考官。十七年(1891年)年任廣西提督學政。二十一年(1895年)充會試同考官。二十六年(1900年)丁母憂回籍,主講貴陽學古書院。服闋入京,旋歸青巖講學。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病卒,葬青巖弓腰寨附山上。家庭趙以炯之父趙國澍與其母陳氏(趙三太)共生育六個兒女,四男二女,分別取名以蘭、以煥、以炯、以?、以炳、以冷。因咸豐三年(1853年)土匪起趙國澍乃…………[ |
恩銘 中共一大代表(1901~1931) 鄧恩銘(1901.1.5~1931.4.5)原名鄧恩明,字仲堯,化名黃伯云、丁友民、佑民、又銘、堯欽、建勛等。貴州荔波人。水族。出生于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幼年靠親友資助求學。1917年秋,-離家到山東濟南投奔過繼給黃家的二叔黃澤沛(曾在益都、淄川、沂水等地當縣官),繼續上學。1918年考入山東省立第一中學讀書。1919年“五四”運動中,他與王盡美組織學生-,反對-條約,積極參加宣傳、演講、-、-活動,成為學生界有影響的人物之一。1920年11月21日,同王盡美等組織進步團體“勵新學會”,被選為學會的領導成員。學會出版了以介紹新文化、新為宗旨的《勵新》半……[ |
士俊 [清] 清朝名臣(1683~1750) 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貴州越(今福泉)牛場渚滸人。字灼三,號犀川,出身書香門第、官宦世家。“10歲即能詩善文,19歲入越府學,廣交良友,不恥下問。見事不,據理爭辯。”康熙四十五年(1706)冬,王士俊鄉試不成,時年23歲,便往河南豐潤縣探望做官的父親,一面幫父親做一些文書事項,一面也研朝廷律令、熟識政務吏治。后返鄉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考中舉人,六十年(1721)赴京會試,中進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院任檢討。雍正皇帝即位,號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進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幾條意見,被接納后于雍正元年(1723)選送河……[ |
玉書 [清] 傅氏三儒(1746~1812) 傅玉書(1746~1812),字素余,號竹莊,清朝貴州甕安草塘下司人。貴州著名詩人。生于學者之家,祖父傅如勵,曾師從明朝監軍御史錢邦芑。傅玉書的父親傅龍光,系乾隆中期秀才,生喜愛程朱理學,一生著有學術著作數種。由于家風熏陶,傅玉書走上了鉆研學問的道路。 傅玉書繼承了祖父與父親的氣質和天分,從小聰明過人,6歲開始吟詩作對。陽春三月,他隨父親傅龍光以及私塾先生在其家門前的小河橋上游玩,塾師以“河邊漁翁停停釣”為上聯考之,傅玉書以“橋頭學子抱抱袍”為下聯相對。塾師對傅玉書小小年紀就有這種文學功底很驚訝,認為他將來一定有出息。 傅玉書為清乾隆三十年……[ |
士英 [明] 明朝兵部尚書(1591~1646) 馬士英(約1591~1646),字瑤草(一說字沖然),貴州貴陽人,明末大臣,官至內閣首輔,相傳本姓李,過繼馬氏,祖籍廣西梧州(一說江蘇儀征)。明萬歷己未(1619年)成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后歷官嚴州、河南、大同知府、廬鳳總督等職。甲申變后,馬士英與兵部尚書史可法、戶部尚書高弘圖等擁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政權。因“擁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為南明弘光王朝首輔,人稱“馬閣老”。后國事不濟,在抵抗清軍侵略中壯烈殉國。有清一代,其為人頗遭指責,時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錄》對其持-允。有《永城紀略》(含《永牘》……[ |
同?(1868~1925) 夏同?(1874-1925),字用卿(用清),又字季,號獅山山人。貴州省麻江縣人。中國代法政的開拓者、教育家、書法家和社會活動家。夏同?一生經歷豐富,他是貴州歷史上僅有的兩名文狀元之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狀元身份出國留學的留學生;編著出版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代行政法學書籍 ??《行政法》;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法政學堂之一??廣東官立法政學堂(今中山大學前身)并出任監督(校長);當選為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議員并被推選為憲法 起草委員會六理事之一,參與起草《天壇憲法草案》;發起成立獨立黨派組織??超然議員社;出任江西省第一任實業廳長并獲得總統授予的二等大綬嘉……[ |
鋒剛 李鋒剛(1916~1950) (1916?1950)一李峰剛同志,原是人民解放軍二野四兵團十五軍四十三師黨委委員,一二九團政治委員,1950年12月奉命率部由昭通進駐威寧,1951年春,配合兄弟部隊進行“威北、威南戰斗”,戰事告捷,將回昭通之前,不幸于4月29日在縣城崇實中學(現威寧民族中學)團部駐地被敵人暗殺,終年35歲。李峰剛同志,1916年出生于陜西省浦城縣東陳莊堯堡村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家庭。1925年開始在家鄉讀私塾,1931年在考入陜西省立第三中學后,就積極參加了我黨領導下的抗日救亡-。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勝利進入陜北。紅軍長征的壯舉,喚醒了無數熱血青年參加革命,為中華……[ |
明基 王明基(原名王明、字丕承)是滇東北方言苗族(舊稱大花苗),貴州省威寧縣原八區新華鄉(今黑土河鄉)愛華村人。其父王道元是滇黔川邊苗族基督教會創始人之一。愛華山,原名“海垮山”(又稱“海角山”)。“愛華山”是王明基先生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他愛國之情取的名字。得漢名一八九八年,王明基出生在一個貧困農民家庭,祖輩佃種威寧縣八大土目之一的牛棚子家土地。王明基先生從小跟隨父母過著貧苦的生活。王明基先生此前無漢名,一九○五年正月十六日,英籍傳教士柏格理從昭通來到王明基家,給他取名“王明”,當時王明基才七歲。此次柏格理專程來到他家,目的是要邀約王明基先生的父親王道元一道……[ |
伯群 李鴻祥(1885~1944) 王伯群(1885?1944),貴州興義人,中國同盟會先驅、中國代民主革命先驅、政治家和教育家。 1906年,在興義筆山書院(今興義民族師范學院)畢業后,留學日本,先后在宏文學院政治經濟科、中央大學、中央研究院深造,適逢孫中山在日本倡導革命,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年,參與護國運動,任廣州軍政府交通部長等職,1920年,跟隨孫中山回廣東恢復軍政府,在廣州任大-參議兼軍政府交通部長。1924年,王伯群在上海創辦大夏大學(今華東師范大學) ,1927?1933年,任國民政府委員、交通部長,1927年,任南京國民政府政治會議委員、交通部長、交通大學(今上海交……[ |
念龍(1910~2000) 韓念龍(1910?2000),原名蔡仁元。杰出的外交家、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原常務副部長。貴州仁懷中樞街道辦事處人,1927年在遵義三中讀書期間,深受校長黃齊生的影響,立志追求民主革命真理,報效祖國。1929年畢業后,因不滿貴州軍閥周西成不準黔籍學生外出求學的高壓政策,懷揣200塊大洋,曉行夜宿走路到重慶,然后坐船到南京,再坐火車去上海,進入了廣西名流馬君武在上海創辦的中國公學,主攻美國經濟。這與他后來的外交生涯奠定了基礎。該校當時名師如林,王造時、周谷城、羅隆基,以及客座教授胡適都授過他們的課。1931年“1?28”淞滬戰役,日軍炸毀中國公……[ |
顯潛(1865~1938) 劉顯潛(1865-1938)貴州興義人,陸軍中將,貴州游擊軍總司令。劉顯潛歷任黔西觀察使、貴西道尹、貴州巡按使、護國軍援川總司令、滇黔邊防督辦、貴州軍事會辦。身授要職的劉顯潛,率部經數月時間,大刀闊斧興吏治,雷厲風行剿匪患,其轄區地域糾紛和民族糾紛大為減少,廣受稱贊。北洋政府以其治理地方政績突出,特授“上大夫”號,獎授四等文虎勛章。護法戰爭后,貴州軍隊有貴州陸軍、貴州游擊軍兩大序列。劉顯潛任全省游擊軍總司令,轄第一、二、三路游擊軍,及游擊大隊、鹽務巡防隊。劉顯潛與地方吏治1913年1月,北洋政府頒布《劃一現行各省地方行政官廳組織令》,規定一省地方行政組織……[ |
若飛 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1896~1946) 王若飛(1896年10月??1946年4月08日)是我黨早期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他說:“為了保存一個人的生命,而背叛了千萬人的解放事業,遭到千萬人的唾棄,那活著還有意思?”1896年10月11日生于貴州省安順縣城北街。早年隨舅父黃齊生參加過辛亥革命和討袁運動。1917年冬,王若飛考取官費留日生,后入東京明治大學讀書。為抗議日本軍國主義政府侵略中國的強盜行徑,他憤而歸國。1919年10月,王若飛赴法國勤工儉學。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努力學習,他成為一名自覺的共產主義戰士。留法期間,王若飛積極參加了勤工儉學學生所開展的各種斗爭。在斗爭中,他與趙世炎、周恩來等共……[ |
騰蛟 [明](1592~1649) 何騰蛟(1592-1649) 明總督。明貴州黎衛人。字云從。萬歷二十年(1592)生。天啟元年(1621)舉于鄉。歷知南陽、大興,擢鞏昌兵備副使。以善撫兵將,為洪承疇所推薦。崇禎十六年,何騰蛟拜右僉都御史、巡撫湖廣。翌年,福王立,加兵部右侍郎、武英殿大學士。旋總督湖廣、四川、云南、貴州、廣西軍務。明年四月,左良玉舉兵反,騰蛟不從,被挾持以去,后投水得脫,從寧州轉瀏陽,抵長沙。騰蛟召堵胤錫、傅上瑞、章曠等,痛哭盟誓,調副將黃朝宜、張光壁、劉承胤等集兵長沙。清順治二年(1645)五月,清軍下南京,唐王立于福州。時李自成部將劉體仁、郝搖旗等,議欲歸附騰蛟,率……[ |
囊仙 [清] 清南籠布依族起義女領袖(1777~1797) 王囊仙(1777?1797),原名王阿從,生于南籠府(今貴州省興義市安龍縣)城南鄉洞灑寨,其時擅用草藥治病,懂得用布依族宗教為老百進行姓消災祈福活動,又生得貌美不凡,深受布依百姓尊重,布依人稱為“囊仙(布依文Naangzsianl)”,意即“仙姑”。清朝統治者在貴州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后,加劇了階級剝削和民族壓迫;清代官吏、地主、0者紛紛進入布依族居住地區,與當地農村中的土目、亭目、把事勾結起來共同剝削、壓迫農民,霸占了大量土地的土司,不僅強迫農民種靠“印田”,而且時要強迫農民為其服各種勞役,以供其婚喪、宴客、住、行及一切吃喝玩樂使用。封建地主、官吏……[ |
鐵(1898~1982) 陳鐵,陸軍中將。貴州遵義人。黃埔軍校第1期畢業。參加了北伐戰爭。新中國成立后,歷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等。1982年病逝。陳鐵,名永貞,字志堅,1899年出生在貴州,1923年輾轉去到廣東,次年考進第一期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學習,后成為貴州有名的抗日將領。在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擬就陳鐵早年追求進步和抗戰中英勇表現作些介紹。入黃埔學理論當革命軍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孫中山在廣州創辦了中國第一所軍事政治學校,即黃埔軍校。1924年5月,陳鐵考進這所軍校。一進學校,印入他的眼簾的是“升官發財的請往他去,貪生怕死的勿入斯門”,“擁護本黨……[ |
家騮 抗日戰爭犧牲高級將領(1905~1939) 楊家騮(1905―1939),字季良。貴州荔波人。早年投入民主革命戰爭,考入黃埔軍校學習。曾任國民黨陸軍第九師排長、連長、少校團附及軍政治部特務團少校營長。1936年任陸軍第60師308旅360團中校團附。1937年8月,奉命率部參加淞滬會戰,立有戰功。淞滬會戰后,率部轉移到溧陽張渚鎮開展游擊活動。后被日軍圍于金雞嶺,即率部與日軍激戰7晝夜,殺出重圍。1939年2月,日軍主力第四師團沿瑞(昌)武(昌)公路南下,向重鎮南昌推進。楊家騮奉令率部阻擊日軍。楊家騮身先士卒,與敵血戰,反復沖殺十四次,斃敵數百人,還生擒日軍四人,俘獲機槍十八挺,步槍百余枝。在激戰中……[ |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