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下面是高考知識網為大家整理的黨員干部觀看《人民的名義》觀后感,歡迎參考~
這幾天,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正在熱播,好評不斷,引發熱議。
一部電視劇再次帶動了全社會對腐敗問題的關注,也提醒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反腐敗斗爭,究竟是在較量什么?
黨的十八大以來,正風反腐始終在路上,成效顯著,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但這不意味著反腐敗可以停一停、緩一緩,須知道腐敗與反腐敗永遠處在權力天的兩端,一直進行著殘酷的較量,也只有反腐敗的力度和強度不斷加大,才會真正實現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從這個意義上說,反腐敗的成績都是暫時的,反腐敗的斗爭需要持續進行下去,這也是錘煉黨員干部隊伍、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的必然要求。
既然反腐敗斗爭是一場持久戰、拉鋸戰,那么這場必須打贏的戰役究竟在爭奪什么呢?不弄清楚這一點,就無法弄清楚反腐敗斗爭工作的重點和深遠意義。當然,圍繞著權力展開的腐敗與反腐敗的斗爭,對不同主體而言,所較量的也不盡相同。
對官員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用好權”。權力是人民賦予的,但是它往往由官員直接行使,腐敗就是濫用權力的結果。最樸素的理解,反腐敗斗爭就是讓官員們敬畏權力、善待權力、善用權力。否則,不管官大如蘇榮,為自己和家人謀利,開設“權錢交易所”;還是官小如魏鵬遠,用審批權巨額受賄,成為“小官巨貪”,無不是異化了權力、扭曲了自我。其實,電視劇中的部委處長和副市長,都是權力觀、金錢觀出現了大問題,如此,談何人生觀、價值觀,更沒有對黨和人民的初心了。
對政黨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更純潔”。一個政黨猶如一棵樹,從小樹苗到大樹干,每一次成長都伴隨著“陣痛”,需要找找蛀蟲、殺殺病菌。相反,如果任由貪腐分子吮吸“營養”,就算是長大了也免不了千瘡百孔,看似有規模、夠龐大,但終究難以“參天”。說到底,政黨特別是執政黨,尤其是帶領13億多人民追夢的執政大黨,自身不健康,如何有力量來干事創業。對執政黨來說,反腐敗就是對自身疾病的一場勇敢“反動”,是剜毒療傷,這少不了疼痛,就像我們黨在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立案審查中管干部240人,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16.2萬件,給予紀律處分119.9萬人,以來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名。數字背后是建黨、組織建黨、制度治黨緊密結合的成果,“純潔”決不是形容詞,而是反腐敗斗爭中的“動詞”,是每一名黨員都應達標的底線要求。
對人民來說,反腐敗是在較量“如何得民心”。權力離老百姓很也很遠,就像人們在關注反腐劇、討論反腐斗爭一樣。不過,官員廉不廉、政黨純不純,老百姓都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人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我們黨能夠從弱變強、從建黨到建國,成功經驗就在于“得民心”。*曾說:“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敗分子,就要得罪十三億人民。”,一語直擊反腐敗斗爭的要害:這是一場不折不扣的人心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反腐敗的實踐證明,贏得民心需要打虎拍蠅、打虎拍蠅也贏得了民心。
“腐敗最嚴重的不是貪了多少錢,而是人的墮落,是世道人心的失落。”《人民的名義》是藝術化了的現實,而我們更需要直面現實、直面問題。這也如同行進中的中國,不管速度有多快、成績有多好,都不能忘了發展是在較量著什么,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而這也恰是我們黨和國家的“人民名義”。
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
正在熱播的年度反腐大劇《人民的名義》,成了這個清明節社交媒體最熱的話題之一,并引發年輕人紛紛“追劇”。這部被業界譽為“史上尺度最大反腐劇”,無論是人物設定、背景格局還是社會深度,較以往作品都有重要突破,反面角色的人物設定更是突破以往尺度直至副國級。
其實,與現實生活中波濤洶涌的貪腐案相比,劇中的“反角”級別、官場廝殺、利益輸送等等,并不特別新鮮,似乎也很難拽得住觀眾。此劇編劇周梅森此前就曾說過,“公布出來的腐敗案件的廣度、深度遠遠超出了作家的想象,生活遠遠走到作家藝術想象的前面去了。”
既如此,《人民的名義》為何還能成功地成為話題中心并引領輿論?
這一方面與藝術產品的“公共性”有關。一部反腐劇一旦播出,評價、衡量它的尺度,就不再是單向的劇情展示、價值輸出了,而是必須要經由觀眾的互動才能完成“共謀”。劇中的情境與觀眾的體驗相遇、碰撞,會有觸動、有衍生、有想象,進而共同完成對作品的形象塑造與價值詮釋。能不能找到一個契合點,能不能讓民眾的心聲與作品產生共鳴,本來就是檢驗作品成功與否的關鍵。
以往的案情披露固然觸目驚心,但貪錢幾何、房產幾處、情婦若干,以及心路歷程等等,往往只是結果的呈現,沒有豐富的細節,缺乏過程的展現。而電視劇則不同,不只有血有肉、有內在邏輯,觀眾還可以結合自己的理解而參與其中。也因此,往往有著更大的教育、感化意義。而這,也是判決書或庭審實錄區別于藝術作品的根源所在。
另一方面,也與社會公眾對現實反腐的深刻期許有關。盡管《人民的名義》只是一部非寫實的電視劇,但因為反映的是反腐這一公眾高度關注的題材,其所承載的是人民長久以來的不、不滿,甚至還被人賦予“改變國家”的殷切期許,因此也就很容易讓人產生某種現實“代入感”。畢竟,至少十多年來,如此貼現實的反腐劇已經基本看不到了。
這也難怪,人們不只一一“還原”劇中角色,為其找“原型”,還“碎碎念”劇中臺詞,以為“尺度大”的佐證。比如,劇中貪官侯德漢被檢察官侯亮反駁:“你這種人,就是專門用來對不起人民的!”又如,劇中省委書記沙瑞金說某貪官:“科學家的名字一個都叫不出,再偏遠的女干部的乳名都知道,每天晚上都跟女干部喝酒,總要喝倒幾個。”還有,劇中省委副書記高育良說:“中國目前的政治生態,就是一把手,幾乎擁有絕對的權力。”等等。
這些臺詞,盡管均有特定的情境,但卻往往在讓觀眾會心一笑的同時,一切盡在不言中。并不是反腐劇的言論尺度大,而是貪官的行為太出格、太戲劇化了。
事實上,反腐從來都不僅僅是中紀委的事,如何擴大公眾參與監督,通過廣泛的社會監督夯實反腐基礎,收拾世道人心,形成反腐合力,改變政治生態,本來就是反腐的重要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的名義》就是這樣一部收拾人心、凝聚共識、推進改革的上乘之作。
《人民的名義》開篇的第一個大案,是由陸毅飾演的最高檢反貪局偵查處處長侯亮依法突擊搜查侯勇扮演的國家部委某司項目處處長趙德漢家。在簡陋的機關房改房的家中,一臉憨厚老實的趙德漢埋頭吃著炸醬面,他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元生活費,外出時只騎自行車。最終,在趙處長的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多元。
雖然戲只有兩集,但侯勇的演技已讓觀眾嘆服。“趙處長這個角色從最初淡定、后來暴怒再到崩潰,層次感特別強”,“尤其是在冰箱旁崩潰的那一段,眼角眉梢都是戲,絕了”,“什么叫教科書般的演技?看看侯勇就知道了!尤其那場哭戲,除了表情變化之外,還有發紅的臉龐、顫抖的嘴唇,甚至額頭上都有一層汗,建議年輕演員多多揣摩學習”。前日接受記者微信采訪時,侯勇解讀了他給角色設計的三個層次,“當他發現自己被調查的時候,第一反應肯定是掩蓋,然后隨著抽絲剝繭似的調查,這個人從拒不承認、剛開始似是而非,到面對鐵證如山時崩潰,從這些心理上的變化來展開幾個層次”。他透露,表演的時候拒絕“臉譜化”,“可能導演也是有意讓我來演這個角色,因為之前大家想象不到。”
面對陸毅的步步緊逼,侯勇不緊不慢地吃著炸醬面,侯勇透露,觀眾看到的炸醬面,在片場拍攝中吃了五、六碗:“因為有各種景、各種角度,那碗面其實是白水面,啥味道都沒有。”對于在《人民的名義》中的表演,侯勇表示:“一個演員,特別是一個職業演員,他不會去排斥正面或者反面角色。我這兩年也試圖嘗試去演一些大家意料不到的角色。當然跟這兩年很多影視劇創作低迷、類型單一、迎合觀眾、被網絡所裹挾等現象都有關系,像我們這個年齡的演員覺得沒有什么好戲可以演,這也是比較惆悵和無奈的。”
除了侯勇和陸毅的博弈外,《人民的名義》的另外一條線索中,吳剛、許亞軍、張志堅、李建義等的群戲也因火花四濺被觀眾頻頻“點贊”。在他們的演繹下,一個會議玄機重重,難怪有網友感嘆,“除了男主角,我看誰都像臥底”,“不看不知道,戲骨們聚集在一起,哪兒都是戲。那些面癱小花小生真是完全沒法比啊”,“幾位老戲骨真是沒得說!全是戲,臺詞有時候都是多余的,一個抬眼,一個挑眉全有了,可以說是談笑風生間激流暗涌,一來一往中綿里藏針,佩服”。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