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第一書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這也是導演陳國星和主演楊立新的成功。下面是高考知識網為大家整理的黨員干部看《第一書記》觀后感,歡迎參考~
觀看了一場十分感人的電影《第一書記》。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同志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的榜樣,沈浩的品質,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我國新一代基層黨員干部的精神風貌,揭示了一個全新的價值觀。我們黨從誕生到現在涌現出了無數英雄和模范,都刻有時代的烙印,然而從沈浩身上,我們看到的是新時期共產黨員的價值觀,也為我們年輕人開設了一堂對人生價值更為深刻的思考命題。
當片頭的音樂響起,鳳陽縣古城墻的寫意鏡頭中出現的"萬世根本"四個字格外引人注目。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故事情節緊湊、生動感人;沒有口號、沒有標語,沒有說教,人情味十足,引人深思。影片真實、客觀地記錄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6年的工作、生活經歷,故事本身并沒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節,但淡中給人一種震撼,這種震撼的感覺來自沈浩同志一言一行中透出的責任感--一個共產黨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心。
沈浩是安徽省財政廳的普通干部,2004年,他積極響應安徽省委號召,作為全省第二批選派到農村任職干部來到鳳陽縣小崗村,任小溪河鎮黨委副書記,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在小崗村一干就是6年。按照現代人的標準,他有車有房,有一個好的工作,生活安定、舒適,本可以隨波逐流,按部就班地享受他的小康生活,但沈浩同志義無返顧地選擇了小崗,這種選擇意味著壓力,承擔著責任。他把下鄉掛職鍛煉,看成是人生"干點事業"的一個機會,他把小崗村作為一個新的創業舞臺,要全力打造"小崗村這張名片",既實現自身的價值,也同時創造社會的價值。我想一個人干點事業不難,難在選擇。既然選擇了,就要把這個事業干好,這需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并付出全部的心血。這使想起了時下很多年輕人,他們吃不了苦,受不了罪,空有一身報復,卻不愿付之行動,有時他們甚至很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方向。看完電影《第一書記》后,我被沈浩的精神感動和敬佩,他在小崗村工作的點點滴滴,著重挖掘了他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重現了他感人的生活細節。沒有臉譜化的"高大全"形象,卻用最樸實但不凡的行動,釋義了什么叫人生的價值。
沈浩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共產黨員。在小崗村工作的6年里,他失去的是家庭的溫馨、對孩子學業的幫助、對老母親的盡孝,而他得到的是小崗村翻天覆地的變化和小崗人的信賴。從某種意義上,對于那些有理想有抱負,但一生卻默默奉獻在凡崗位上的人來講,沈浩是幸運的。當別人把到農村掛職鍛煉當作鍍金的跳板時,正是他勇于超越傳統價值觀,把小崗村做為自己人生的臺,用新的價值觀實現了對理想的追求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2000字3篇第一書記電影觀后感2000字3篇。可以說是沈浩改造了小崗村,也是小崗村造就了沈浩。
小崗、大包干、紅手印......歷經三十多年的傳誦和洗禮,這些符號已經成為烙刻在勤勞善良開拓的中國人心中永遠不曾離去的印記。今天,沈浩以一個優秀共產黨員無愧天地和百姓的奮斗,給我們心中不曾離去的奮斗史詩中,增添了"第一書記"崇高的形象。他傳承的是奮斗的精神。他把到小崗村工作看成是組織的信任和賜予,看成是花錢買不到的責任和榮譽。他解放,堅持原則,解決矛盾,干事創業,帶領小崗村民進行二次改革,給小崗村民帶來了盼頭。大包干精神在新時期新階段得到了傳承和發展;他演繹的是奮斗的感動。他官不大,責任卻很大,他對人民群眾有感情,撲下身子和小崗村民一道吃苦,把幾千號人的吃穿住行當作責無旁貸的責任和奮斗的動力,用一片真心換來小崗村民的一片真情;他展現的是奮斗的光輝。他上有老母,家有賢妻和摯女,常年不能和家人團聚,愛家卻不能顧家。他三年又三年,以任勞任怨、無私無畏地為百姓干好事、干實事來彌補自己對家人的心靈愧疚。
我們離不開沈書記"能夠讓人民群眾感到離不開,這是何等的境界,這是生命何等的光輝!他將有限的生命化為對人民、對事業無盡的奮斗,他為我們留下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的同時,也使他的名字在我們心中永遠不會離去,沈浩--第一書記。
沈浩對人生價值的追求,對于每一名黨員如何樹立正確的時代價值觀是值得去思考和學習的。片尾沈浩書記的女兒在演奏鋼琴前說了一段話深深感動了我,其中一句"大家在,我也在"透露出女孩堅強勇敢的性格,延續了沈浩書記的偉大精神,使我備受鼓舞。我們學習沈浩同志,就要像他一樣,不計名利,不謀私利,扎實地做好每一件事,對得起自己,對得起人民百姓,更不辜負組織的期望,尤其要在創優爭先活動中,把學習沈浩的精神,轉變成做好本職工作,以人為本,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實現自我人生價值的動力和方向。
北方最連續暴熱暴蒸,天氣預報說已經是10年之最。裹著暴熱暴蒸走電影院看《第一書記》,沈浩那件件感人小事則似給渾身大汗的我洗了一個透心涼的冷水浴,讓我徹底走出聒噪爽遍全身;也似醍醐灌頂,讓我走出一個個疑惑,明白了些許事理。
在沈浩沒去小崗任書記時,我就知道小崗村了,那是萬里副總理的試點,是一個很成功的試點。糧食問題是中國作為人口最多的國家的首要問題,如電影鏡頭中原明中都皇古城城門上朱元璋親筆題寫的那四個大字:萬世根本。有著“東方巴比倫”之稱的明中都皇古城,在公元1369年由朱元璋下令修建。朱元璋都知道糧食的重要性,更何況700年后今天的政府。也如小崗村民說吃飽肚子時那開心的笑臉。
后來聽說沈浩去了,知道他是從省一級的財政廳掛職選派到小崗村任村書記。聽到有關他的事情很多,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后來我還專門到網上查找過,當然網上的東西更虛,有說他在村里不得志、人際關系緊張、經常借酒消愁。昨天,我帶著各種想法走進電影院,從屏幕上我看到一個真實的沈浩,一個感人的沈浩,一個無愧共產黨員稱號的沈浩。
2006年底,沈浩在小崗村任職三年屆滿,小崗村民強烈要求把沈浩留下來,20多年前集體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崗村發生。村民派了10個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組織部、財政廳要求沈浩留在小崗村,再帶領他們干3年。
作為一名選派干部,他能在一個偏遠的農村一呆就是六年,而且實實在在地在那里干事創業。我深深被他執著著自己的理想、忠于組織和人民感動了,被他為了農村離家六載顧不上親人感動了,也被他把最后的時間捧給農村感動了。
當我還回味在飾沈浩媳婦的徐帆一句聽似可笑、實際寓意很深的經典臺詞“沒坑時蘿卜在,有坑時蘿卜不在了”中,沈浩回到省財政廳聯系業務,他的同事升任省財政廳副廳長,可以說在有坑時順利跳進去了。沒坑時難道他不想坑不爭坑,我以為他會的,因為他感慨“當官的不一定做事,做事的不一定當官”。這句感慨不是他無奈也不是不;不是自嘲也不是不屑。不管他出于怎樣的動機,只要他是蘿卜而不是其它什么歪的東西,就好。這位已經跳進坑里的蘿卜站在陵前神道上的32對石象生文官前,學著文官的樣子雙手交叉放在胸前,擺出一副要繼續當官的架子,讓沈浩為他留影。給人們出了一個當官好,還是當沈浩好的問題。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個回答。我湊湊熱鬧回答這個問題。有坑時就應該跳進去,否則蘿卜長不大,甚至窩囊枯死。有了坑蘿卜跳進去了、長大了成熟了能吃了,給老百姓的餐桌上加了一道菜。在雞鴨魚肉油水偏多,老百姓火氣旺盛、普遍“三高”、體重超標的今天,有一道素菜緩緩火氣、“三高”、降降體重,好事,大大的好事。更主要的是蘿卜可以通氣順氣,我衷心希望這樣的蘿卜官多些。沒坑時尋找其它出路,比如沈浩到小崗,開辟了一個新天地、有了用武之地、出了名。
當小崗村的農民們躊躇滿志的期待來年的春天時,一聲驚雷將所有村民震呆了,整個村子頓時陷入悲愴的氣氛中。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崗村動容。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支部第一書記沈浩在小崗村臨時租住的房子內去世,年僅46歲。
縱觀全劇,友情出演的名角雖不及電影《建國大業》多,但能有如此眾多的名角給一個小小的村黨支部書記捧場,可以說明沈浩的形象和他代表著的100多萬村黨支部書記的形象。
我有兩點不明白,打沈浩的人后來為什么不提了。應該加上幾筆,有個交待;一個芝麻官為什么能直接到國家鐵道部與部長對話,是因為小崗的名字嗎?
銀幕上打出演員表,放映廳里的燈漸漸亮了,有些觀眾大概公務在身,匆匆起來快步退場。我等到銀幕全白才站起來,其間我想,沈浩的事跡留在我心中有多少?另外在我腦子里還冒出兩個事。第一個事是,人到了中年以后其實就不會再事兒兮兮的,因為中年以后不會再熱淚盈眶、不會再沖動、不會再有空洞的幻想、更不會再問為什么活著這種幼稚問題。第二個事是,中國確實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因為太多的人太多的事。
最后說幾句結束語吧。我作為一名老百姓,應該在沈浩身上學些什么呢?學習他無私奉獻、任勞任怨的實干精神,學習他把群眾的事掛在心上。話大了,說點實際的,我希望這樣的官多些,希望已經當官的官們向沈浩學習,不管在什么崗位上,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我還希望有機會到鳳陽去看看,一來看看朱元璋的老家明中都皇古城;二來看看沈浩帶領小崗人建設了6年的小崗村。
電影《第一書記》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影片,這也是導演陳國星和主演楊立新的成功。因為該影片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電影以沈浩的猝然長逝開頭,以女兒的一段深情而堅強的告白結尾。某些細節的處理甚至是幽默的,引發觀者的會心一笑。寫實與寫意鏡頭的運用,音與畫的融合,眾多明星大腕的參與,給鳳陽縣的古城墻、紅色有些刺眼的紅手印、優美的鋼琴曲、遍地黃燦燦的油菜花、徐帆恰到好處的調侃和意味深長的眼神……,給人的感覺這不是一部說教型政教片,不是一部枯燥的宣傳片,而是一部藝術化了的生活和勵志電影。電影拍得很真實,很感人,笑聲中隱含著一絲辛酸,哭泣中飽含著一絲遺憾。沒有給我們樹立一個可望不可及的“高大全”形象,而是從生活細節入手,通過最凡、最普通的一件件事情,透視了沈浩的深處和真實內心,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感情豐滿、有血有肉的農村基層黨員干部形象,讓我們在一次次濕潤眼睛的同時,引發了內心的共鳴和思索。
沈浩走訪農戶了解情況,讓農民自己動手修路,主動到省財政廳等部門跑項目、爭取支持,在“大包干”的發源地搞土地流轉招商引資,為了在京滬鐵路線上架橋,找鐵道部、跑上海局、直接找部長、苦苦等待部會議的決定……影片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故事為我們展示了沈浩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調查研究能力、統籌兼顧能力、溝通協調能力、改革創新能力。但是這么有能力的人,為什么他就在安徽省財政廳工作了18年,每次年終考核都是“基本稱職”,“一直原地踏步”?而同是同學的崔凱已是正處,后來到廳級干部。這肯定不是個人能力問題,因為沈浩把自己想干的事情一件件地變成了現實,給小崗村帶來了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發展。那么不得不讓人聯想到的就是的人才培養體制、用人機制和考評制度了。突出宣傳他的能力和素質的時候,無奈之余怎不讓人感嘆“英雄無用武之地”。作為各級從事人事工作的領導是不是應該深入的思考一下這個問題呢?正如崔凱的臺詞講道:“當官的未必干事,干事的未必當官。”那我們要培養和使用的是干事的官還是不干事的官?從沈浩的個人發展當然也是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發,沈浩“離開”了財政廳,但他干得仍和自己的工作戚戚相關,他仍然是“財政人”。沒必要把自己局限于某個生活環境和工作部門,走出去,換一種思路,換一種生活,也許你將會有不一樣的舞臺和不一樣的人生。不管是哪個單位,人事工作一定要注重個“活”字,常言道“人挪活樹挪死”,沒有靈活的進出機制,死水一潭,怎么能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呢?
沈浩到任后,先是搞來了50萬為村里修了路,然后又弄來錢給每戶村民蓋了房子,接著又弄來了錢,每戶發放2萬元補助。接著就是拉項目,找投資,搞土地流轉。在橋梁成功橫跨京滬鐵路線的一瞬間,我們情不自禁地為小崗村喝彩,也為沈浩的不懈追求喝彩!但是,如果沈浩沒有財政廳的工作背景,如果他的同學崔凱不是廳領導,如果他不是安徽省委選派干部,如果沒有省市領導的支持……,沈浩能有這么多資金來做自己想做的事嗎?他的前任干部真的就是那么的無能,那么的不愿意證明個人的能力,不愿意讓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是的,當然不是的,沈浩的成功,不是一個人努力的結果。當我們塑造了一個光輝的宣傳形象的時候,試著思考一下,小崗村的發展模式有沒有典型示范效應,能否給周邊的農村地區具有帶動效應,能否讓更多的農民富裕起來?答案是基本不可能。沒有財政資金的扶持,沒有省市政策的支持,我想沈浩即使有通天的能耐,他也只能仰天長嘆,扼腕嘆息。從小崗村的發展歷程給我們的啟發就是對于新農村建設、城鄉一體化發展,如果財政資金像撒胡椒面一樣,那肯定不會有什么效果。我們要采取項目整合、資金捆綁、重點扶持,只有這樣,才可能創造小崗村的奇跡。小崗村通過土地流轉,實際就是以土地做股份入股招商引資,改變了過去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是小崗村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從單一農業向現代工業和商貿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的轉折點。這說明資金支持很重要,但政策的導向更重要。我們在工作一定要有創新精神,面對新的形勢、新的情況,不斷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在不違反憲法、國家的法律和*的基本原則、注重降低社會風險和自然風險的前提下,只要是有利于農業發展、有利于農村繁榮穩定、有利于農民增收的制度,都可以上升到政策層面進行研究,沒有什么不可以去嘗試,因為改革就是摸著石頭過河。
沈浩在小崗村的主要工作思路,一是“要想富先修路”,打通了與外界聯系的主動脈。二是重修大包干紀念館,發展紅色旅游。三是招商引資,GLG農產品深加工高科產業園是小崗村原黨委第一書記沈浩生前引進的第一個招商引資項目,GLG的進入實現了小崗品牌的商品化、資本化,為小崗村的政治品牌注入了科技含量、經濟含量。沈浩能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小崗村的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思路,這說明他就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會干事”的領導干部。
也許有人會說,小崗村就知道摁“紅手印”,其實“紅手印”代表的是民愿,民意和民情,村民們不善言辭,也不會激揚文字,但他們知道如何用最原始的方法表達自己。也許村民們第二次摁“紅手印”請求沈浩再干三年的部分原因過是為了能“挽留”住財政部門的支持,但是當沈浩因病去世,村民們第三次摁“紅手印”請求上級把他永遠留在小崗的時候,這充分反映了沈浩同志在小崗村民心中的位置,我們可以明顯感覺這種純樸的農民之情已經溢于言表,村民們深深得愛戴著懷念著這位“第一書記”。胡錦濤*在視察小崗村時熱情地鼓勵沈浩說:“群眾擁護你,這是對你最大的褒獎!”沈浩之所以成功,也在于他嚴格堅持了黨的群眾路線,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要做好新農村建設工作,就一定要做到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一定要問計于民。
沈浩是偉大的,他的偉大在于他付出的,很多事情是我們一般人做不到的,不管我們是承認或不承認。為了小崗村的發展,他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默默地承受著“不能盡孝贍養母親,不能盡職培養疼愛女兒,更無法去盡一個丈夫的責任”。巨大的繁重的工作壓力也日復一日的摧垮了沈浩的身體,可以說沈浩為了“事業”付出了生命的代價!每一個人的生命都是可貴的,有人死的重于泰山,有人死的輕于鴻毛。沈浩雖然死了,但我相信他將會永遠活在小崗村每一個人的心中。在現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道德淪喪,金錢至上的21世紀,沈浩的事跡越發顯得彌足珍貴。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