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論學習貫徹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指出,新形勢下,農業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于求和供給不足并存。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這為我們做好“三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順應新形勢新要求,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題,堅持問題導向,調整工作重心,從各方面謀劃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三農”發展注入新動力。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我國農業農村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當前,農產品供求格局、農業國際競爭形勢、資源生態狀況、宏觀經濟背景都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變化,機遇與挑戰并存。農產品供需結構失衡、糧食庫存高企、農產品進口沖擊較大、農民增收動力衰減、資源環境嚴重透支等問題制約了農業農村持續穩發展。這些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必須從供給側入手、在體制機制創新上發力,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農業農村發展沖關過坎、克難前行,實現發展動能轉換、動力接續,開辟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境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沒有,是檢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的重要尺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不成功,要看供給體系是否優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農民是否增收、是否得實惠。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要堅持市場導向,跟上消費需求升級的節奏,優化供給結構,不僅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還要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滿足對良好生態的綠色化需求。要堅持質量興農,加快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通過改革創新,理順政府和市場關系,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改造和提升農業傳統動能,培育和增強農業農村發展新的動力。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以往我們抓農業結構調整、抓農村工作相比,既有傳承和延續,更有創新和發展。過去主要解決農產品供給總量不足問題,現在要在促進供求總量衡的同時,注重提升質量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過去主要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上做文章,現在要在調整生產結構的同時,注重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加快農村三產融合,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過去主要是農業生產力范疇內的調整,現在要在突出發展生產力的同時,注重體制改革、機制創新,增強內生發展動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是農業農村發展思路的一個重大轉變。其本質,就是用改革來推動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會帶來陣痛,付出一些代價。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牢牢守住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這三條底線,知難而進、苦干實干,我們定能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中央一號文件指路農業供給側改革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2月5日出爐。這份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的文件圈定了今年“三農”工作的兩大主題??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去年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很多問題還沒碰到硬處,今年將繼續深化改革,重點解決如何提升農業效益和質量。”國務院參事劉志仁對記者說,加快培育新動能也將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主攻方向:農業供給質量提升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共6個部分,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其中提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年是調結構、轉方式,今年聚焦于質量提升、生產綠色安全食品。”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業發展學院副院長鄭風田對記者表示,當前,我國農產品總體供給數量過剩,但優質產品仍然短缺。今年的改革核心是把綠色生產、產品質量安全提到一定高度,這也是落實“十三五”規劃提出的綠色生產要求,具體措施包括農產品的標準化、品牌建設、規模經營、優質產業帶、結構調整等。
“綠色安全生產不同于傳統生產方式,過去是使用化肥、農藥,現在要求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污染土地治理,采取可持續的種植方式等,這些方面依然面臨較大挑戰。”鄭風田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唐仁健也提到,在結構調整中,調優產品結構,突出“優”字。消除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減少低端供給,拓展中高端供給,突出“優質專用”大宗農產品和“優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供給。文件提出要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優化農業區域布局,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
“調好生產方式,突出‘綠’字。推行綠色生產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既還歷史舊賬,也為子孫后代留生存和發展空間。”唐仁健說,文件提出推進農業清潔生產、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等。
財政整合撬動:加快培育新動能
劉志仁告訴記者,中央一號文件的另一大主題是加快培育農業農村新動能,這與去年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是相結合的。當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除了傳統產業,還要有新產業發展替代。通過加快培育新業態,來更快更好地發揮新動能,從而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周期較長,而現在新業態發展較快,將來很有可能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角。具體包括農業農村電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農業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等,這些新事物和中央提出的創業創新密切聯系在一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傳統改革的延長線,新業態和新動能是在新形勢下的嘗試,更強的新動能將加快一些地區的發展。”他說。
對新產業新業態的政策支持上,文件在用地、融資、人才、基礎設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政策安排。唐仁健說,要在財政上做好整合和撬動兩篇大文章。
他表示,整合,就是通過對存量資金進行統籌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該辦的事辦好。文件提出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
“撬動,就是把有限的財政資金作為‘藥引子’,吸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文件提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以獎代補和貼息、建立擔保機制、建立風險補償基金、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等措施。”唐仁健解釋說。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