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龍敏,12歲。渭田中心小學六(3)學習委員,學校少先隊大隊長,學校廣播站站長,303宿舍舍長。她是一個愛學習,愛勞動,愛生活,愛科學,勇于創新,樂于助人的好少年。她始終以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激勵自己,孜孜不倦地進取,力求全面發展。多年來,各方面表現一直很優秀,特別在助人為樂方面表現得尤為突出。
董龍敏同學有一顆真誠善良的心。人們都說:金子是最純美的,但比金子更美的是人的心靈。董龍敏同學心地善良、追求純真、無私無邪。在學校,她對待同學,總愛伸出援手,真誠付出,助人為樂。
學習上,六(3)班里有一個與她鄰居的同學,學習很不認真且粗心,常常把課本忘在家里,或落在學校。她知道后總是把課本讓給同學,或是趕緊做完作業把課本借給同學使用,這種無私的精神感動了這位粗心的同學,促使他改變不認真和粗心的毛病,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班級里有幾名后進生,他們總是學習上不去,作為學習委員她總是覺得自己責任重大。于是主動請求老師讓自己用課余時間為這幾位后進生補功課。這幾名后進生在她的幫助下,成績全都趕了上來。
生活中,她一樣不忘時時刻刻助人為樂。董龍敏同學在學校是寄宿生,學校共兩百多名寄宿生,其中一二年級學生也占了不少。寄宿生同學遠離父母,遠離家鄉來學校寄宿,時不時就會碰到困難,只要他們一碰到困難,董龍敏同學就會及時出現在他們面前,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卻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低年級的同學蒸飯,取飯有困難了,董龍敏同學二話不說就幫忙蒸飯、拿飯。碰上大熱天,飯很熱,一連幫忙十幾個小同學拿好飯要來回跑幾趟,既費時又把自己熱成了一個汗人。可是董龍敏同學從不喊苦不喊累,不怕自己遲吃飯,幾年如一日,從沒間斷過幫忙同學拿飯。還有不少同學,在生活中經常會丟失了錢或學習用品、生活用品,董龍敏同學知道了,也會無私的拿出了自己的錢財物品來幫助別的同學。要是碰上有同學生病了,董龍敏同學并立馬前去噓寒問暖,為生病的同學打開水,陪他們去衛生院看病,并親自為他們倒好開水吃藥。如果生病同學請假回家了,她還會等他們回來后,主動為她們補功課。夜里,303的幾位小同學經常會哭鬧,董龍敏同學并會用好話勸慰她們,細心照顧她們。半夜陪她們上衛生間,給她們蓋被子,有時還會為她們洗衣物。董龍敏同學在宿舍里的這種樂于助人的行為,慢慢在全體寄宿生中傳開了,同學們給她取了一個好聽的外號,親切的稱贊她為“董媽媽”。
不僅是如此,“董媽媽”在無論在何時都不忘助人為樂。有一個星期天,董龍敏從家乘車來學校,在大街下車后往學校走的路上,路中間的一個錢包把她吸引住了。她撿起來一看,里面除了一些證件外,現金就有好幾百。怎么辦她左右一看,沒一個人影,她完全可以把錢包藏起來就走,或是先帶回學校上交給老師,就憑這幾百元,學校肯定是會表揚她的。可是她沒這樣做,她想,主人丟了錢包一定很著急回來找,所以她就站在原地等待失主出現。等了很久后,主人依然沒出現。她就打開錢包看看能否從里面找到主人的相關資料或聯系方式。正巧,里面有身份證,還有一張名片。身份證和名片上的姓名正好是同一個人,董龍敏同學就找到一個有公用電話的地方撥通了名片上的電話。半小時候,主人出現了,當錢包主人問她叫什么名字時,她說她叫少先隊員,這是她該做的!主人拿了一百元人民幣獎勵她,她也拒絕了,背起書包就往學校跑。主人追上來要送她回學校,她也不肯!主人無奈,只好在事后向學校反映了此事,學校幾經調查,才知道這件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的事情又是“董媽媽”所為。
如今“董媽媽”助人為樂的事跡早已傳遍整個學校。“董媽媽”也為此獲得了許多人的贊賞與諸多的殊榮。縣里的“三好學生”名單中有她,學校的優干名單也有她;學校的十佳少年中有她,學校的八德之星也有她;學校劍橋英語之星有她,縣校作、書法、繪畫、演講一等獎都有她。
“董媽媽”!你真是好樣的!愿你那顆善良的心繼續發揚助人為樂的火光,在未來的生命旅程中不斷為自己添光彩!
8歲喪父,10歲喪母,11歲失去奶奶后,家中只剩下一間土磚房,和一個年僅5歲的妹妹。之后,“11歲姐姐”何玲歷經艱辛,終于將“5歲妹妹”何容撫養成人,而她自己也考上了碩士研究生。5月18日晚,現年23歲的何玲因撫養妹妹的事跡,被評為重慶工商大學感動校園人物,上千名師生被她的事跡感動落淚。
“我11歲那年失去了所有長輩,從此天就塌下來了。”何玲說,她和妹妹出生于重慶萬州區一個偏僻的山村,11歲變成孤兒后,家中只剩下一間土磚房和幾畝薄田,沒有任何經濟積蓄。那時的她想過放棄,但看到5歲的妹妹還嗷嗷待哺,她便咬著牙,開始承擔起了獨自撫養妹妹的責任。
何玲和何容姐妹倆,從小吃得最多的是白米和咸菜。何玲回憶稱,11歲時她讀初中,每周回一次家。每次回家時,她都要細心地為妹妹安排好一周的生活,切好一周要吃的咸菜,準備好一周要吃的米,幫妹妹洗好一周要穿的衣服,然后自己再帶夠一周的米和咸菜……由于妹妹太小,經常煮不熟米飯,導致她常吃“生米”小小年紀便落下了胃病。
“奶奶留下來的糧食,我們姐妹倆吃了三年,后來我們就自己種菜、種糧食,從不舍得花錢買菜。”何玲告訴記者,她從小最怕老師要學費,每次交學費時,她只能抱著妹妹不停地哭,后來學校免去了姐妹倆的學費,鄉里每年也補助姐妹倆幾百元,這才勉強支撐她讀完了高中。
2007年,何玲考上了重慶工商大學,她靠打工錢和社會資助走進了大學校門。四年來,她將每年獲得的獎學金和勤工儉學的錢積攢下來,充當自己的生活費和供妹妹讀書。“我和妹妹長這么大,兜里從沒有零用錢,更沒有買過像樣的衣服,初中三年級之前,我兜里揣過最大面額的錢是20元。”何玲說。
2011年春天,大四的何玲順利考上碩士研究生,被大連理工大學錄取,而妹妹也成為了一名高一學生。何玲自強不息,獨自撫養妹妹長大的事跡在大學里傳開,經重慶工商大學3萬多名師生集體投票,何玲被評選為該校2011年度感動校園人物。
感動校園人物頒獎典禮當晚,妹妹何容第一次走進重慶主城,來到姐姐身邊,將閃亮的獎杯和鮮花遞到姐姐手上,姐妹倆當著上千名師生的面緊緊擁抱在一起,泣不成聲。何容說,姐姐在她心中,更像是一位“母親”。
今年秋天,何玲就要踏上去大連的火車,開始研究生學習生涯,但她告訴記者,一想到自己今后一年才能回重慶看一次妹妹,她心里便滿是割舍不下和不放心。
“我從小的最大愿望不是當老師,也不是當醫生,而是將妹妹撫養大,讓她吃飽、穿暖、不受欺負,讓她能像其他孩子一樣讀書和成長。未來的路還很長,妹妹依舊會是我生命中最不忍割舍、最令我牽掛的一部分。”何玲說。
星夜,當城里的孩子還在溫暖的被窩里時,12歲的張華英就打著長長的火把,出發去上學。從家到學校,她要走10公里的山路,高差達600多米。張華英沿途叫上和她同樣打著火把的同學們,星星點點的火把照亮了山里孩子們的求學路。
這些山區孩子打著火把上學的故事在網絡上傳開后,迅速引起各方關注,網民給張華英起了一個名字??“火把女孩”。隨著時間的推移,網民們非常關心張華英們的境況,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日前專程來到秦嶺深處,探訪張華英的家,關注這些秦巴山區孩子們的求學現狀。
【核心網事】孩子“手持火把上學”牽動網民心
日前,天涯社區一篇題為《十歲小姐妹手持火把上學,誰來關注偏遠山村的孩子?》的帖子引發網民關注。帖子用文字、圖片和視頻講述了12歲女孩張華英和同學們每天在黑夜中打著火把上學的感人故事,他們就是地處秦巴山深處陜西省紫陽縣瓦廟鄉保坪小學的孩子。
為了不遲到,居住堰塘村燈盞窩山頂上的張華英5時起床,洗漱后,吃了一碗奶奶做的豬油炒米飯,便匆匆地背上書包,舉起火把走在漆黑的山路上。一路上,她不斷與其他住在山里的同學會合,一起舉著火把同行。天微微亮時,才走了一半路程,他們踩滅火把,借著晨曦的微弱亮光繼續趕路。早上7時50分左右,張華英完成了一腳一腳丈量10公里的路程,與9名同學一道踏進保坪小學的大門。
與張華英一樣,保坪小學還有50多位同學的家離校較遠,分散居住在方圓3至10公里的大山上、山坳里,每天在上學放學路上得用3至6個小時。
黑夜中,張華英和同學們的笑臉及長長的火把感動了許多網民,也勾起不少人童年的回憶。
網民“yikalusi1105”說:“大約十年前,我上小學、初中時,大概也是這般境地,雖然沒有打著火把,但確實起得很早,因為要先吃早飯,午飯一般是不吃的。經歷過,才不會怨天尤人,懂得滿足。”網民“weilaihouyi”說:“以前我也是這樣的,這種磨難是一種財富,孩子們,你們需要努力!”
一些網民呼吁向孩子們伸出援助之手。網民“bell_chow”說,有沒有辦法可以幫到他們的?的確,有時候苦難是最好的學校,可以讓我們學會成長,但那是在不危害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下。看著他們走在那樣的山路上,心里真的很難受。與其懷抱一個不切實際的希望,還不如自己親自做點什么,至少自己也努力過,心安了一點。
【延伸閱讀】探訪“火把女孩”:夢想成為一名醫生
“中國網事”記者日夜探“火把女孩”張華英的家,親身體驗到張華英每天上學的辛苦。
山里人有個說法“看得見屋走得哭”,意思是山路看起來很,走起來卻很遠。這是山頂的一座石片房,按陜西紫陽縣瓦廟鄉保坪小學校長梁明月的話來說,張華英的家,“在月亮下面一點”。
山里一片漆黑,只有一點月光照路。徒步沿山路上行,一路上狗吠不斷,記者足足走了兩個半小時才到。回望來時穿越的鐵路橋,已成腳下蜿蜒的一條細線。
張華英的家燈光昏暗,家居簡陋,基本沒有什么像樣的電器,唯一的電視機也壞了。記者了解到,張華英是個棄兒,被好心的張振華夫婦收養,成為他們的“孫女”。由于家貧,當初收養小華英時,兒子并不贊同,老兩口堅持留下了小華英。
張振華已經68歲,奶奶64歲,他們的兒子兒媳在外地打工,留下兩個孫子由他們照看。隨著爺爺奶奶年邁,一些好心人提出收養張華英,帶她離開大山過更好的生活,但張華英并不愿意離開爺爺奶奶,只得作罷。現在爺爺奶奶最擔心的是,自己干不動活時,將來這個孩子怎么辦?
記者在她家里還看到從各地寄來的信件,大約有50封,其中還有一封來自英國。這些寄信的好心人有的為她捐款,有的給她寄來了書和衣服以及手電、毛絨玩具等物品。
張華英很喜歡上學,學習成績也不錯。她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醫生”,當年邁的爺爺奶奶有病時,可以幫他們治好。在學校里,張華英靦腆、愛笑,會不時羞澀地低下頭去。她手上還留有被火把燙傷的疤痕,“剛開始打(火把)燙的,燙了一點點,現在不會了”,在學校,她靦腆地拉下衣袖遮住傷疤來不讓人看。
現在張華英住在離學校路程不到半個小時的姑姑家,大大節省了時間,一般每個星期回來一次,但有時“想爺爺和奶奶了”,還會沿著山路回家,幫家里做些家務。
【反饋鏈接】愛心“火把”在延續
如今張華英和同學們上學已經不用打火把了,一個原因是夏天天亮得早,另一個原因是有了手電筒。春節前后,保坪小學收到愛心企業捐贈的一批可充電式手電筒,如今保坪小學6個班共182名小學生每人得到一支。
愛心像火把一樣溫暖著這些孩子。張華英笑容燦爛,“手電筒比火把好,好拿,也照得遠”,但她說,到冬天她還會選擇用火把,“因為暖和”。
愛心在延續。瓦廟鄉中心學校校長賀繁昌說,由西安一家公司和澳門紅十字會捐資150萬元為瓦廟鄉孩子們修建的兩所寄宿制校舍正籌備開工,年底有望投入使用,將解決部分路遠孩子的上學難題。
以“富硒茶”聞名的紫陽縣是國家級重點扶持的貧困縣,全縣34萬人,每年有8萬人次青壯年外出打工,家里多是留守的老人和孩子。盡管如此,“全縣幾乎沒有一個孩子輟學,老百姓自己就很重視教育。”紫陽縣教育局局長張守慶說。
據了解,紫陽縣共有122所學校和67個教學點,4萬多名學生。山有多高,人住得就有多高。由于居住慣與搬遷后的土地、生計等問題,移民搬遷進展緩慢,學生點多分散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整個秦巴山區中,像張華英這樣的孩子各市縣都有。
張守慶說,目前縣里已經決定每年投入一千萬元,用兩三年的時間解決中心校以上的寄宿制學校問題,確保孩子們上學安全。
壹個村小、麗姐助學聯盟、“愛心跋涉”義工聯盟等幾家民間愛心組織也在關心和幫助著這些貧困孩子們。愛心傳遞中,瓦廟鄉中心學校副校長鄭長友也成了一名義工,利用業余時間發放捐助,并拍照上傳,確保捐助使用透明、持久。
不少山里孩子希望知識能改變自己的命運。瓦廟鄉中心學校九年級的受助學生簡華蘭對捐助者的留言中說:新的學期又到了,我要用我的實際行動證明,我不甘困于大山之中,我要用自己的努力去實現,用自己的奮斗走出去。
記者注意到,位于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的紫陽縣,與周邊的縣一樣,為了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放棄了有可能污染漢江水質的各種工業項目,這使得縣級財政捉襟見肘,改善辦學條件的努力也因為財政困難而舉步維艱。所幸陜西已將秦巴山區移民搬遷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民生工程,將來的小華英們將不必再舉著火把上學了。
因父母殘疾,堅強的她從7歲起,就承擔起了大部分家務,成為父母的小小頂梁柱。3年多來,她說,她就是爸爸的右手、媽媽的雙眼……
小乖乖
武隆縣浩口鄉三匯村地處海拔千米的大山深處,屬高寒山區。13日,雨雪紛飛,氣溫降到攝氏零度。中午11時,三匯村三組,通往村里的山路上,10歲的陳容正撒腿往山下的家跑。這條從學校到家里的3公里陡峭小路,她已不知往返了多少遍。
“爸爸,我們放假了,這是這學期的成績單。”剛進家門,來不及歇口氣,陳容就從兜里掏出成績單,遞給父親陳少安。“啷個全是字母,到底考得怎樣?陳少安接過成績單,皺眉問道。“現在都用字母打分,A就是優秀,”陳容的話,讓陳少安臉上露出了笑容。
“容,我們不懂,你自己要好好學喲。”母親廖道碧聞聲摸索著,從里屋走出來。“曉得了。屋頭沒柴火了,我去山上撿些回來。媽,等我回來洗菜。”陳容一邊回答,一邊背起背篼向山上跑。
“小心點,莫跑這么快。”廖道碧大聲叮囑,一邊流淚道:“窮人的娃兒早當家呀。”
小大人
說起陳容,三匯村的村民們都很熟悉,用鄰居田夢梅的話說:“這娃兒命太苦,小小年紀,就要承擔一家人的家務。”
陳容就讀于石橋鄉賈角小學四年級,父親陳少安58歲,因家庭貧困,年過40歲也沒討到媳婦。1999年,經人介紹,陳少安與廖道碧相識結婚,婚后1年,生下女兒陳容。陳容母親廖道碧今年31歲,小時因病雙目失明。
因妻子是盲人,陳少安承擔了家里大部分活路,每天去石場打工掙錢,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2008年初,陳容被老師喊出教室:“你爸爸出事了。”隨后,陳容看見父親渾身是血,被推進手術室,媽媽在后面撕心裂肺地哭喊著。原來,陳少安右手不慎被絞進機器,經搶救,撿回一條命,右手卻從此殘疾。
從此,7歲的陳容承擔起了大部分家務:割豬草、砍柴、種地、做早飯,瘦小的她,成了父親的右手和母親的雙眼。
小幫手
“從7歲開始,砍柴、割豬草、喂雞等,基本都是她在做。除了上學和做作業,她回家后,基本上都在干活,從沒像其他娃兒那樣耍過,真是苦了她了。”陳少安嘆氣說,農忙時節,見他一只手種地不方便,陳容就下地幫他種。“個頭還沒有鋤頭高,看著讓人心里不是滋味。”陳容每天放學回家,第一件事就是上山砍柴,幾年來,背篼背爛了3個。
“現在,娃兒就像是我的右手,沒有她的幫助和支持,這個家,也許就維持不下去了。”陳少安說,女兒太懂事,所有家務都做得非常熟練。“都說窮人的娃兒早當家,但娃兒還太小,很多時候,真難為她了。”陳少安說,陳容臉上的傷痕,是兩年前砍柴時,不慎摔傷留下的:“作為父親,我感覺自己對不起她。”說著,陳少安哽咽了。
小天使
“我眼睛看不見,在家里走動問題不大,做飯炒菜能對付,但有時需要女兒幫忙切菜生火,遞柴米油鹽。”廖道碧說:“吃飯時,女兒給我夾菜,出門時,她在我在前面領路,一步也不離開。晚上看電視,她在旁邊給我介紹……她就像我的眼睛。”
廖道碧說,陳容每天放學回家干完活,天色已暗,只好點著蠟燭做作業。條件雖艱苦,但女兒的成績卻很優異。“別人的娃兒一天有兩元零用錢,陳容5毛錢也舍不得花,存起來買學習用具。”廖道碧說,上個月,縣領導來慰問,送給每個娃兒一雙保暖鞋、一雙手套和一件防寒服。陳容舍不得穿,現在還放在柜子里。
“我就是爸爸的右手,媽媽的眼睛,有我在,他們會感覺到光明,我會一直給爸爸媽媽當右手和眼睛,因為我是他們的女兒。”10歲陳容的一番話,讓在場所有人唏噓不已。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