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發,男,漢族,1935年11月出生,貴州遵義播州區正仡佬族鄉團結村半坎組人,小學文化,1959年11月加入 中國共產黨,先后擔任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村長、 村支部書記等職務。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傳部向全社會公開宣傳發布“當代愚公”黃大發的先進事跡,授予黃大發“時代楷模”榮譽稱號。以下是高考知識網小編提供的時代楷模黃大發先進事跡材料,快來看看吧。
黃大發系遵義市播州區正仡佬族鄉團結村民主村民組農民。從1958年起,黃大發先后擔任草王壩大隊大隊長、支部書記、民主村支部書記等,在村干部任上45年,牢記宗旨,全心為民,克已奉公,苦干實干。為改變山村貧困面貌殫心竭力,憑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先后兩次帶領群眾在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峭壁上修鑿水渠,面對失敗不氣餒,主動需求科學方法,歷經數十年,終獲成功。艱苦卓絕引來一泓清泉,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生機勃勃的綠色天地,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發生改變,農業生產得以改良,群眾生活明顯改善。
山高石頭多,
出門就爬坡,
一年四季包沙飯,
過年才有米湯喝。
這是一首多年前,流傳于播州區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村民組的順口溜,真實反映著當地村民當時的生活狀況。
當年,村口有一口“井”,全村人畜飲水全靠它。說是“井”,其實流出來的是“望天水”。山頂的雨水滲入山體,再從山腳的石頭縫一點點滲出,匯在一尺見方的洼地。村民用石板把這金貴的水源圍砌保護起來。“接滿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個多小時,為了吃水,全村男女老少不分晝夜守在‘井’口排隊挑水。”這是草王壩村民刻骨銘心的集體記憶。
草王壩四面環山,距集鎮30多公里。由于缺水,既無法種植稻田,也不能發展畜牧養殖,村民們終年以包谷和紅苕替代主食,80%的農戶靠吃救濟糧艱難度日。不通公路,不通電,生存環境惡劣。村里的姑娘早早的外嫁他鄉,村里娶不上媳婦的單身漢越來越多。
1961年,黃大發第一次帶領村民修渠引水。然而,群眾投工2萬余人次,耗資18萬余元,修了10年的水利工程,因缺乏建材和技術,宣告失敗。
1991年,經過半年時間的勘察、測繪,重新科學規劃了水渠線路。經歷過失敗的村民,信心不足,卻誰也不相信能修通水渠。黃大發多次召開群眾會,耐心說服。他說“我黃大發這一輩子就和這高高的靈寶山卯上了,想吃上白米飯,就跟我上。”
全村300余村民響應了黃大發號召。當地政府在資金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撥付了6萬元現金外加38萬斤玉米。修渠工程于1992年底再次啟動。
不通車,水泥、石粉等建材就靠人背馬駝運上工地;沒有施工機械,就用鋼釬鐵錘一點一點鑿;為防止滲漏,就用預制板一塊塊嵌砌渠底,再抹上水泥……
憑著驚人的勇氣和毅力,黃大發帶領鄉親,硬是靠著風鉆、鋼釬、鐵錘等簡單的工具,三年的時間,硬生生在懸崖峭壁上開鑿出一條長7200米的水渠。
有了水,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進行“坡改梯”,建學校、修鄉村小路。昔日荒坡變良田。草王壩的鄉親終于吃了白米飯。
直至今日,這條水渠仍是當地生產生活的重要設施,人們牢記黃大發的偉大功績,親切的把這條水渠叫做“大發渠”。
81歲高齡的黃大發,仍然發揮著余熱。他時常行走在大發渠上巡渠、護渠。,一場大雨過后,滑坡的山體阻塞了水渠。正鄉政府撥付1萬元,請群眾參與修繕。年邁的黃大發不顧鄉親勸阻,再次出發,帶領群眾,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補。
一個當時年僅20多歲的農村大隊長,帶著數百個村民,鋼釬鑿、風鉆敲,前后歷經30余年,在峭壁懸崖間挖出一條10公里的“天渠”。
潺潺渠水,潤澤了當地1200多人,使曾經閉塞的貧困村面貌一新。
當地人管它叫“大發渠”。村民們以最樸實而又最隆重的口頭命名方式,感謝他們的帶頭人??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老支書黃大發。
“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
黔北深處,多為喀斯特地質。
黃大發居住的地方以前叫草王壩,海拔1250米,山高巖陡,雨水落地,就順著空洞和石頭縫流走,根本留不下來。
上世紀90年代以前,村里人去最的水源地挑水,必須來回走兩個小時,爭水打架的事情時有發生,連“牛腳窩水”村民都要收集起來。
村民用水,第一遍淘米洗菜,第二遍洗臉洗腳,第三遍喂豬喂牛。縣里的干部來草王壩考察,村民遞過來的水杯里,滿是渾黃。
因為缺水,當地只能種一些耐旱的苞谷。把玉米粒炒熟去皮再磨成粉,蒸熟后就成了當地人餐桌上的主食。這種“苞沙飯”難以下咽,在喉嚨上直打轉轉。
沒有水,別說發展產業,村民連溫飽問題都不能解決,一些家庭吃鹽都需要賒賬。
對于貧窮,黃大發比別人有著更深刻的體會。幾歲時,母親就去世;父親抽大煙,敗光了家中房屋和田地后撒手人寰。13歲,黃大發便成了孤兒,滾草窩,吃百家飯長大。
對于擺脫貧困,他有著比別人更強的決心。
“窮就窮在水上,一定要想法通上水,讓大家吃上米飯。”1958年當選草王壩大隊大隊長那年,黃大發下了決心。
“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草王壩村幾面大山的背后是螺絲水河。上世紀60年代開始,由當地公社牽頭,草王壩大隊、健康大隊、勝利大隊共同開建“紅旗大溝”,想引來這穩定的水源。黃大發任指揮長。
當時,修這條水渠,中間必須打通一條長116米的隧道,公社認為技術難度太大,黃大發就帶著群眾自己干。
黃大發先用農村土辦法確定水線:豎起竹竿測量,人眼兩邊“校瞄”。洞口越打越深的時候,黃大發用耳朵貼著山聽,指揮群眾往聲音一致的方向打,耳朵都磨起了老繭。最終,隧道打通了。
但是,由于缺乏資金、技術和勞動力,用黃泥巴敷成的渠壁難經風雨,水渠修修補補十幾年,沒法再用,在上世紀70年代被廢棄。
“剛修渠的時候我才幾歲,十幾年里父親經常不在家里,都和大家在工地上。修渠失敗的時候,我已經上中學了,那時候父親經常在家里發呆,我知道他很傷心。”黃大發的二兒子黃彬權說。
但是,黃大發沒有放棄。
1976年,遵義縣水電局干部黃著文來到草王壩,住在黃大發家里。“小個子、有干勁,滿手的繭握手扎著疼。”這是黃大發給黃著文的最初印象。徹夜長談中,黃大發再次表明了修渠的決心。
再次見到黃大發,是1990年臘月,那天下著大雪,已經成為遵義縣水電局副局長的黃著文晚上回家,看到了來訪的黃大發。“10多年了,但一眼還是認出了他。他穿著破解放鞋,沒有襪子,腳趾露在外,一身單衣凍得發抖。”
黃大發的挎包里,裝著一份沉甸甸的修渠申請。
“我走了兩天到縣里,就是要找你。我要修螺絲河工程,想請你幫助立項。”“我是村支書,有責任修通水渠,解決村里人畜飲水,不然貧困老是改變不了。”“我要實現通水愿望,這一次,拼了命也要干。”……
“修不通,我拿命來換”
水渠工程立項了,擺在黃大發面前的第一道難關就是湊錢。
按照當時的政策,修建這樣的工程,國家補助材料、匹配一定資金,村民要投工投勞,須自籌部分資金。算下來,全村900多人,要湊1.3萬元。
當年,村民的年人均純收入僅為80元。
黃大發召開村民大會,提出了每家每戶湊錢的要求。作為村支書,他率先拿出了100元。
修建水渠的熱情被再次點燃。當晚,有的村民就外出借錢了。第二天一大早,出村小路上滿是趕著牲口,背著雞蛋、黃豆、蜂蜜的村民,他們要到附集市賣了換錢。
村民楊春友說:“盼水盼了幾十年,有機會修水渠,家里生活再苦都要支持。”
也有村民反對。以前那條半途而廢的水渠是村民心頭的傷疤,有的村民說:“修得通,我手掌心煮飯吃。”黃大發回答:“修不通,我拿命來換。”
妻子徐開美勸他,晚幾年,等大家經濟條件好點再修。黃大發說:“修水這事等不得,再難也要上。水不通,大家經濟怎么好得了?”
第三天,1.3萬元湊齊。遵義縣水電局領導感動地說:這不是工程款,是草王壩群眾的心!
1992年正月初三,大雪天,開工了。
黃大發扛著鋼釬,帶著幾百人的隊伍往山上進發。
每20米水渠被確定為一個樁號,每個樁號按照施工難易程度確定不同數量的人工,每個家庭按照土地多少確定要投勞的人工……
“干部干,群眾看。”黃大發說。從材料運輸到實地施工,年6旬的黃大發總是沖在最前面。放炮需要的炸材,是他來回步行36公里到鄉鎮背回來的。筑渠需要的水泥,也是他親自到縣城“押運”回來的。有一次運水泥車行至半路突遇暴雨陷入泥潭,黃大發擔心水泥被偷,硬是在水泥包上睡了一夜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