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石家莊中考歷史試卷答案解析及word文字版下載(難度系數點評)中考怎么考?
(一)從三年河北省中考歷史試題看命題趨勢一、總體情況1、試題結構:
總體框架:相對穩定,略有調整。
試題類型:依據《中考說明》題型示例,繼承中創新。
2、考點分布:
(1)突出對主干知識的考查。
強調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重要歷史現象的解讀、理解和把握。
如2012年試卷所涉及的考點:《馬關條約》內容、洋務運動軍事工業的創辦、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辟、全民族抗戰、《申報》、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三角貿易、新經濟政策、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馬歇爾計劃、新中國外交、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華盛頓和馬克思貢獻等考點,無一例外都是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要求掌握的主干知識。
(2)考點均衡分布,兼顧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非選擇題4個題目分別在中國現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四個學習板塊。
2012年歷史試題在僅有的16個題目中,涉及到中國、世界現代史4個板塊的19個學習主題,76個考點。覆蓋面廣,考點密集,考查各板塊的重點知識較為均衡。
2、命題趨勢
中考試題以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為命題依據,不偏向、不依賴某一版本的教材。
試題緊緊圍繞課標要求的知識進行考查,選用《課程標準》中的內容,但命題“不拘泥于教材”、“選取原始史料”、“創設新情景”。
如2012年歷史試卷共12個選擇題、4個非選擇題,都選取教材之外的史料,創設全新的問題情境。
采用歷史研究的新理念,新成果,并注重社會文明史、發展史的考查。
12.下列史實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是A.李鴻章創辦江南制造總局B.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C.張謇興辦大生紗廠D.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
現代化史觀
“現代化史觀”就是運用“現代化”的觀點來看待中外歷史。強調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化,是歷史的縱向發展。
文明史觀:從文明演進角度理解闡釋歷史,分析文明的演進與交融。
物質文明
34(1)材料一反映了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2分)這次科技革命中,我國有些成果走在了世界前列,請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具體史實加以說明。(4分)
“全球史觀”就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
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1853年,美國強行打開日本的大門后,西方列強紛紛侵入日本。日本經濟遭到摧殘,國家主權不斷喪失,社會更加動蕩不安。
材料二:1931年,日本的工業總產值比1929年下降了1/3,進出口貿易額下降約50%,失業者多達300萬,在業工人工資降低了1/3以上。1/3的農民失去土地,許多地方發生饑荒,農民要求減租的斗爭達3400多起。
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使日本300萬人喪生,所有大城市都因空襲而遭到嚴重破壞,全國1/4的財富被毀,生產水只相當于戰前的1/3,經濟陷于崩潰。
(l)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發展史上的三次危機。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次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6分)
(2)為擺脫這三次危機,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這些措施實施的結果,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分別是什么?(3分)
“全球史觀”
二、命題趨勢
考查課標規定的主題。
13.康有為稱贊嚴復是“精通西學第一人”。主要是因為嚴復A.最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B.宣傳進化論,主張維新變法C.宣傳“民主”“科學”D.領導五四運動
同類歸納,提煉主題。
15、前世界銀行駐華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曾講到,“如果說此前中國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應該說人們終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這一認識得出的主要依據是中國A.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B.建立了經濟特區C.進行了國有企業改革D.提出了建立*試題通過情景材料,讓學生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進而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答案。
21.陜西農民侯永祿在日記中寫道:7月9日,路一大隊第五生產隊在我家門口的樹底下召開社員會,討論本隊實行哪一種生產責任制。經過表決,全隊到會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壽媽和我說是“應該包產到戶”……該日記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B.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開展C.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發動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通過一個農民日記的真實鏡頭,感受黨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順應民心之舉。這些情景材料讓面的歷史變得立體鮮活,讓干枯的歷史變得有血有肉,讓遙遠的歷史變得觸手可及。
圖一毛澤東會見尼克松圖二毛澤東會見田中角榮
(1)圖一、圖二反映的史實是毛澤東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哪一領域做出的不懈努力?(2分)
(2)該領域在當時取得的重大成就對中國、世界各有何重大影響?(4分)
選用了兩幅歷史老照片,主要考查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深入挖掘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民主一直是人類為之奮斗的崇高理想。為實現民主政治,17~19世紀,英、美、法等國資產階級掀起了反對專制集權的斗爭。經過反復、曲折的較量,西方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得以確立。17~19世紀,推動英、美、法等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確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6分)
時間主要內容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竭盡表示將“盡掃帝制之流毒,確定共和,普利民生,以達革命之宗旨”。
1月15日孫中山致電南方議和代表伍廷芳,宣告如清帝退位、袁世凱宣布共和,則正式辭臨時大總統職,將政權讓于袁世凱。
2月12日清宣統帝溥儀下詔退位。帝制終結。
2月13日袁世凱致電南京臨時政府,宣言贊成共和。
3月3日中華同盟會本部在南京召開會員大會,制定新綱領,宣布以“鞏固中華民國,實行民生主義”為宗旨,推舉孫中山為總理。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
3月11日孫中山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其中第一、二、四條規定:“中華民國由中華人民組織之”、“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中華民國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
4月1日孫中山正式宣告辭去臨時大總統職。
(2)以上大事記可見,南京臨時政府時期,中國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為實現這一主義進行了艱苦斗爭。其斗爭形式有哪些?(4分)
考查重視運用邏輯方法對歷史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判斷并得出結論的能力2012年31題(2)“當今德國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
首先要求學生從所提供的材料中搜集有效信息,基于第一問的分析與解答,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當今德國在歐洲再次索取領導地位的一幕能否重演”進行分析、歸納,并作出自己的推理判斷。然后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論證。
重點考查運用邏輯方法對歷史史實進行分析、歸納、判斷和推理能力,從整理資料、運用資料、構建論據并得出結論的能力。
二、命題趨勢
年來材料題考查的力度越來越大。2012年中考歷史試題更是“無題不材料,無材料不命題”.試題所取的材料極為豐富和新穎,材料的來源多樣、形式多樣。有文件文告、研究著述、表格數據、報刊雜志、人民日報社論、農民日記、漫畫圖片、大事記等
問題設置材料化、情境化,問題基于情景材料,問題來源于情景材料,進一步加大了情景材料在解答問題中的作用。
(5)強化對過程與方法的考查通過豐富多樣的史料呈現,通過新穎的情境設置,考查歷史學習方法,考查史料研讀、有效信息提取、思維加工、形成個性化認識的過程。
如:18.“它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材料主要論述了新經濟政策()
A.實施的背景B.實施的內容C.實施的過程D.實施的結果題干提供了新經濟政策實施后出現的結果。讓學生判斷這段材料論述的內容。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應弄清歷史事件的背景、內容、過程、結果、影響等.
2010年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9分)
材料一以俄共為主的左翼政治派別仍然把列寧視為自己的領袖和精神象征。他們認為,列寧領導建立的*使勞動人民當家作了主人,是列寧把俄國從戰爭中拯救出來。列寧倡導人民政權,反對人剝削人的制度,這些對于今天和未來的俄羅斯來說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俄羅斯右翼政治派別則對列寧、布爾什維克和蘇聯*制度持極端仇視態度。
材料二俄羅斯絕大多數學者仍然認為,列寧和“十月革命”不僅改變了俄國,也改變了世界,改變了資本主義本身。人們應該以歷史的態度來對待歷史。少數右翼學者認為,蘇聯歷史中一切陰暗的東西都源于列寧,蘇聯的制度從一開始就錯了。
材料三在普通百姓心目中,列寧是窮苦人的救星,是公正的象征。在社會分配嚴重兩極分化的今天,普通百姓更加懷念*時代的福利。
(1)材料一、二、三分別是俄羅斯哪三個群體對列寧的評價?3(2)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他們作出評價的相同背景。(2)
(3)在上述背景下,我們仍然認為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道路的開拓者。請用所學的中外史實加以說明(4分)
11.清末一位小商販說:在北京東交民巷這地界,我們這些個賣瓜的、賣菜的不能隨便出入了,更不要說居住了,說什么皇上把這地界劃給了洋人。這一情景的出現是因為清政府被迫簽訂了A.《南京條約》B.《璦琿條約》
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
試題通過情景材料,反映出清政府被迫簽訂的屈辱和約對百姓生活的影響,折射出當時宏觀的歷史背景,認識到國富才能民強,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6)注重情感價值觀的考查11.臺灣人民發布廣告聲明:“”惟臺灣土地,非他人所能干預。設(日本)以干戈從事,臺民惟集萬眾御之。愿人人戰死而失臺,決不愿拱手而讓臺。“這一文告發布的歷史背景是A《南京條約》的簽訂B《璦琿條約》的簽訂C《馬關條約》的簽訂D《辛丑條約》的簽訂用激昂的文字讓我們感觸到臺灣同胞反割臺的熾熱愛國之心,即便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讀之,仍讓我們心潮澎湃。
二、命題趨勢
第一層次是中國代現代史、世界代現代史內的綜合。
13.右圖中,①所示趨勢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戰爭的勝利B.井岡山革命道路的開創C.中國人民開始局部抗戰D.中國工農紅軍聽長征
二、命題趨勢
第二層次是中外代現代史的綜合32題(3)在上述背景下,我們仍然認為列寧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道路的開拓者。請用所學的中外史實加以說明(4分)
33題(2)請結合所學的中外現代史相關知識,概述黨和政府在1979年提出對臺方針的背景。(8分)
二、命題趨勢
試題關注當今國際、國內社會熱點,將學科主干知識與當前的社會時政熱點、焦點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具有很強的時代信息和現實感,拉了歷史與學生的距離,做到了歷史和時代特征的有機結合,引領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培養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發現、認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2012中華民國成立100周年,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建交40周年。
《申報》140年歐債危機等2011巴黎公社14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十二五規劃祖國統一問題等等。
通過大視角著眼,小切口入手,熱點問題隱性考查等方式,引導關注現實熱點問題。
2010年33.學以致用,探究問題。(12分)
上海見證了代以來中國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1)1910年,一位叫陸士諤的上海青年創作了幻想小說《新中國》,虛構了100年后在上海浦東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情景。上海當時經濟和社會生活中的哪些現象有助于陸士諤的幻想?(6分)(2)如今,幻想已成現實。上海世博會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辦的世博會,這反映了當今世界發展的哪些趨勢?(4分)(3)請據當今中國、世界發展的趨勢,用一句話預測百年后中國的整體狀況。(2分)
9.主觀題答案簡潔扼要,具有學科中考答案簡潔扼要,概括性強,表達準確。
如2010年32(1)材料一、二、三分別是俄羅斯哪三個群體對列寧的評價?(3分)
(2)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他們作出評價的相同背景(1)政治派別(或政黨)、學者、普通百姓。
(2)蘇聯解體;俄羅斯現狀(或俄羅斯經濟不景氣)。
34.17~19世紀,推動英、美、法等國資本主義民主政治確立的共同因素有哪些?(6分)
(1)①資本主義的發展。②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③解放的影響。④資產階級政權的建立。⑤人民群眾的作用。⑥法律的保障。⑦資產階級政治家的作用等。
三年試題難度統計表
(1)材料一、二、三反映了日本發展史上的三次危機。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三次危機出現的直接原因。(6分)
①美國等西方列強的入侵。(美國的入侵;西方列強的入侵;答西方列強工業革命后需要原料和市場;西方列強以日本為侵略目標不得分)
②1929年開始的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危機。(大危機;1929?1933年經濟危機)
③二戰日本戰敗。(二戰日本受打擊、破壞;答二戰的影響不得分)
問題再現:
直接原因①日本閉關鎖國,幕府的腐朽統治;
②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③日本為擺脫危機走上法西斯道路掠奪別國利益
(2)為擺脫這三次危機,日本采取了不同的措施。這些措施實施的結果,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的重大影響分別是什么?(3分)
①資產階級統治擴大。(壯大了資本主義力量;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范圍內普遍確立;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②華盛頓體系逐漸瓦解,軸心國集團形成。(沖擊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軸心國集團形成)
③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多極化趨勢。(資本主義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出現;沖擊了美國的霸主地位;只答成為第二經濟大國不得分)
問題再現:
①日本明治維新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②經濟危機后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加速二戰爆發;威脅世界和帶來災難;
③二戰后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大大促進世界經濟發展。
在閱卷過程中有一半多的學生沒能找出題中的求答項是對資本主義世界的重大影響,答成了對日本或是對整個世界的影響。
例5:日本第三次危機出現的原因:
問題再現: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學生沒有審清題目的中心項是日本,就如2010年第31題問毛澤東、蔣介石共同領導了什么戰爭?學生答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是一樣的。缺乏答題技巧,正面表述原因。
基本概念不清楚
201229(1)圖一、圖二反映的史實是毛澤東為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在哪一領域做出的不懈努力?
正確答案:外交
錯誤答案:政治、經濟交流等。
(大約錯誤率為10?)
語言表述不規范、不準確
(2)該領域在當時取得的重大成就對中國、世界各有何重大影響?(4分)
中國:
正確答案:提升了中國國際地位;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贏得了有利的國際環境。(2分)
錯誤答案:①改變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或國際環境);②為中國的經濟建設贏得有利環境;③為中國改革開放贏得有利環境;
④使中國登上國際舞臺。(大約錯誤率30?40?)
多角度思考問題能力欠缺
(2)該領域在當時取得的重大成就對中國、世界各有何重大影響?(4分)
世界:
正確答案:有利于世界的和與發展;推動了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等。(2分)
錯誤答案:①使得和發展成為時代主題;
②促進了世界和穩定(或經濟繁榮)
③促進了中美建交;(大約錯誤率為20?)
對知識的理解不到位,影響后面回答。
提取信息,歸納概括能力欠缺。
正確答案:發表通電(或宣言);進行談判(和談、議和);制定綱領;立法等(每點兩分,共4分。分別打出兩個方面的任意一點且意思相即可)
31.(1)19世紀后期,德國因為經濟強大,就“理所當然”在歐洲索取領導地位。為此它組建了哪一軍事侵略集團?(2分)最終給德國造成了什么惡果?(2分)
第(1)問難度系數達到0.47.
錯誤答案:集中為法西斯集團和德國戰敗30%多的考生將材料中的時間(二戰后)與問題中的時間(19世紀后期)混淆了。一是暴露了考生審題能力的普遍不足問題二是時空概念差。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必須樹立時空觀念。
①基礎知識薄弱,主干知識掌握不夠扎實。
②審題不善思考,獲取解讀信息能力較差。
③表述能力欠佳,歸納概況能力需要加強。
④解題技巧欠缺,靈活運用能力有待提高。
這也反映出老師教學中的一些問題①日常教學用語不規范;
②時批改試卷過于寬松;沒有起到警示的效果;
③重傳授知識,不注重能力培養和歷史觀的滲透;
(三)中考歷史備考策略
一、備考依據1.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不依賴、不傾向于某一版本的教材。
以教材為依托,結合不同版本特點補充完善。不能過多的外延,深入挖掘考試說明內容標準之間的聯系。
2.認真研讀《文科綜合歷史學科說明》
一是找出增減的內容二是明確識記、理解、運用能力的不同要求,三是關注題型示例部分。
幻燈片403、研究三年中考試題
河北省三年歷史中考試卷考點分析與統計
比較中國史世界史代現代合計代現代合計20102082810213120111422361112232012191231161223
2010年中考題中國代史和世界現代史分值比重較大,2011年中國現代史比重陡然增大,世界代史分值總體穩。2012年中國代史和世界代史分值驟增。
(三)、中考歷史備考對策
1.依據《課程標準》和《中考說明》,
落實三維目標,突破重點和難點;
深入挖掘課標內涵,挖掘課標之間的聯系要注重知識傳授的過程和方法。
課標對教學的要求1.知識與能力(教什么???學生學什么?)
2.過程與方法(如何教???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過程?)
3.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學的終極目標是什么?學生得到了什么?)
第9課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課程標準1.簡述《權利法案》的基本內容2.初步了解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歷史影響建議:
1.本課在主題和世界史中的歷史地位: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是第一次在歐洲大國內取得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開辟了資本主義時代的新紀元,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2.挖掘目與目之間的關系及與課題之間的關系議會與國王的矛盾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