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傳承有利于文化傳統的賡續。弘揚教育傳統,必須要有堅定的價值觀和價值選擇力。
期,《中國教育報》發表“向教育傳統致敬”系列評論,與讀者“一起回望歷史,放眼未來”。誠如編者所言,“我國教育的優良傳統夯實了中國優秀文化的基礎,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認同、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社會快速發展的當下,教育傳統不能被忽視更不能輕易舍棄,相反要做好守護與傳承。”該系列評論涉及尊師重教、師者傳道、學為人師、師生關系、知行合一等優良教育傳統的繼承問題,讓我們再一次感悟到教育傳統博大精深、不可磨滅的光輝和勃發的生命力。
顯然,中華民族優良教育傳統遠不止這些內容。一組系列評論無法也不必包羅萬象,其主要意圖無非是重新喚起人們對教育傳統的文化自信。在復興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在當前教育言必蘇格拉底、柏拉圖、夸美紐斯、杜威、蘇霍姆林斯基以及慕課、翻轉課堂等舶來品的情況下,向中華民族優良教育傳統致敬尤為必要。不可漠視腳下的大地,更不能數典忘祖,弘揚優良教育傳統需要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來自哪里?這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和全球意義。
孔子是我們教師公認的“祖師爺”,被稱為至圣先師。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不僅是儒家的原典,也是我國最早的教育學著作。其對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內容、教學方法、為師之道等方面均有表述。孔子大量的教育名言廣為傳播,至今為一般民眾耳熟能詳。譬如“有教無類”“誨人不倦”“溫故知新”“因材施教”等等。經過現代教育學、心理學的闡發,儒家教育的內核與當代教育的核心理念重合度很高。甚至可以說,在教育和教學的核心元素上,今人其實是無“新”可創的,更多的只是在信息化時代進行工具化解讀。“創新”往往是
表象的,并沒有也不會改變學習和教育教學的根本規律。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基本都是以儒家為主體。儒家教育的基本哲學起點是天人合一。譬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概括闡述了天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教育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宋代的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把“天人合一”的提到了最高的理想境界。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我們從中不難看出其與今天教育的源流關系。當然,對于傳統文化從來都需要批判地繼承。“天人合一”的對解決人我關系具有積極意義,但沒有把自然作為獨立對象來進行認識和探討,這就使得中國古代自然科學沒能得到獨立的研究和發展。
在家庭教育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教育傳統中關于“家教”的給今人很多啟發。中國有優良的家教傳統和豐富的家教經驗,如主張“教兒嬰孩”“養正于蒙”。《周易》有“蒙以養正,圣功也”的記載,成為后世重家教的指南。至于有關家教的言論和書信,更是汗牛充棟,不可勝數。
耐人尋味的是,在一向被認為科學教育比較貧乏的中國古代,胎教很早就受到了重視。寫成專著者有之,散見于有關文獻的更多。如《大戴禮記?保傅》《新書?胎教》《列女傳?母儀》《論衡?命義》《千金要方?養胎論》等。《大戴禮記?保傅》一章中指出:“古之胎教,王后腹之七月,而就宴室”,對孕婦的言行也做出了一系列的規定,并要求將胎教之道“書之玉版,藏之金匱,置之宗廟,以為后世戒”。足見對胎教之重視。再者,孔子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荀子說:“學無止境”,這不正是今之終身教育嗎?
一切文化都是教育之源。文化傳承離不開教育,文化就是直接或間接的教育。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教育傳承有利于文化傳統的賡續。弘揚教育傳統,必須要有堅定的價值觀和價值選擇力。如果本就是民族虛無主義,對傳統文化采取全盤否定的態度,何談繼承?故我們要自信一點,再自信一點。
天津商業大學寶德學院對比吉首大學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6:40河北高考物理246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04:32寧夏上泰山科技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10:02:08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