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
1.在人類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的因素是(A)
A.生產方式B.地理條件C.社會意識D.人口因素
2.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最突出表現是它(C)
A.同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同步性B.具有歷史的繼承性
C.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反作用D.同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不衡性
3.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A)
A.生產資料所有制B.產品的分配和交換
C.在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D.管理者和生產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句話揭示了(D)
A.生產工具是衡量生產力水的重要尺度
B.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C.社會形態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順序性
D.物質生產的發展藉要建立相應的生產關系
5.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黨制定的一系列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迅猛發展,這說明(C)
A.經濟基礎發展的道路是由上層建筑決定的
B.上層建筑的發展決定經濟基礎的發展方向
C.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積極的能動作用
D.*社會的發展不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律的制約
6.一定社會形態的經濟基礎是(D)
A.生產力
B.該社會的各種生產關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與一定生產力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7.上層建筑是指(D)
A.社會的經濟制度
B.科學技術
C.社會生產關系
D.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及相應的制度和設施
8.社會形態是(B)
A.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
B.同生產力發展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統一
D.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統一
9.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B)
A.生產方式內部的矛盾規律
B、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規律
C.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矛盾規律
D.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矛盾規律
10.階級斗爭對階級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突出表現在(C)
A.生產力的發展B.生產關系的變革
C.社會形態的更替D.科技的進步
11.社會革命根源于(D)
A.人口太多B.少數英雄人物組織暴動
C.先進和革命理論的傳播D.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
12.*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C)
A.改變*制度B.完善*制度
C.解放和發展生產力D.實現社會公
13.“蒸汽、電力和自動紡織機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這一論斷的含義是(D)
A.科技革命是對統治階級的極大威脅
B.科技革命對變革社會制度具有直接的決定作用
C.濫用科技革命的成果會對人類造成“危險”
D.科技革命導致社會政治革命
14.人民群眾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這是(C)
A.唯心主義的觀點B.折中主義的觀點
C.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D.歷史循環論的觀點
15.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鑰匙是(C)
A.階級斗爭史B.發展史
C.勞動發展史D.文化發展史
16.階級實質上是一個(B)
A.范疇B.經濟范疇C.政治范疇D.文化范疇
17.英雄史觀(本身就是錯誤的觀點)的理論出發點是主張(C)
A.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B.人的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作用
C.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D.社會運動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眾(B)
A.占人口大多數B.是社會生產力的體現者
C.具有先進D.掌握歷史發展規律
19.制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性條件是(A)
A.經濟條件B.法律制度C.傳統觀念D.文化水
20.歷史上杰出人物的產生(C)
A.純粹偶然的B.純粹必然的
C.偶然與必然的統一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21.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是(B)
A.古為今用方針B.歷史分析方法
C.徹底批判的革命精神D.全盤否定的分析方法
22.歷史發展是“合力”作用的結果,這就是說(C)
A.歷史發展無規律可循B.歷史發展是無法認識的
C.歷史發展的因素是復雜的D.社會中的每個人不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23.人類全部社會關系中最基礎的關系是(A)
A.生產關系B.血緣關系C.政治關系D.關系
24.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是可以(C)
A.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B.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C.制約和影響社會發展D.決定國家的貧富強弱
25.地理環境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主要通過(D)
A.對人的心理素質的影響才能實現
B.對人的生理結構的影響才能實現
C.對民族氣質的影響才能實現
D.對生產過程的影響才能實現
26.勞動過程是勞動一般性質和勞動的社會形式的統一。勞動的一般性質是指(C)
A.個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
B.勞動者相互之間的信息交流過程
C.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D.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過程
27.聯結人與自然的中介是(B)
A.地理環境B.生產勞動C.社會關系D.社會意識
28.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包括(D)
A.勞動者和勞動工具兩個方面B.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兩個方面
C.生產關系和生產資料兩個方面D.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
29.人類區別于動物的根本標志是(A)
A.制造使用工具(勞動)B.具有宗教信仰
C.具有語言文字D.具有意識
30.社會各種矛盾中最基本的是(A)
A.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B.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關系
C.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D.階級與階級之間的關系
二、多項選擇題
1.社會存在包括(ABC)
A.社會生活的各種物質條件B.社會生活的物質生產活動
C.經濟關系D.全部社會關系
E.社會生活的精神生產活動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表現為(ABCD)
A.它的發展變化與社會存在的發展變化不完全同步
B.它與社會經濟水之間發展上的不衡性
C.它的發展往往具有歷史繼承性
D.各種社會意識形式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E社會意識可以脫離社會存在而發展
3.18世紀,經濟上落后的國家法國在哲學上和政治領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過了當時經濟上先進的英國,這表明(CD)
A.社會意識的發展不依賴社會經濟
B.社會意識并不決定社會存在
C.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D.社會意識的發展和經濟的發展并不是完全對應的
E社會意識對經濟具有反作用
4.馬克思說:“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段話說明(ABCD)
A.生產力的發展是促使社會形態更替的最終原因
B.一種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需要客觀的物質條件的成熟
C.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當它還能夠促進生產力發展時,是不會滅亡的
D.社會形態總是具體的、歷史的
E.在一定程度上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5.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這是因為(ACDE)
A.生產方式是生活資料的謀得方式
B.生產方式是全部社會關系的總和
C.生產方式決定整個社會的面貌
D.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E.生產方式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6.人口因素不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這是因為(ABCE)
A.人口因素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性質
B.人口生產受生產力發展水的制約
C.人口生產不能決定社會制度的更替
D.人口生產不能加速或延緩社會的發展
E.人口生產的社會形式受生產方式制約
7.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能動作用在于(AB)
A.它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
B.它要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和發展
C,它要排除自己經濟基礎的對立物
D.它決定自己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
E.它決定自己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水
8.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形態理論指出(AB)
A.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
B.社會形態是有機的統一整體
C.社會形態是永恒的不變的
D.社會形態是超社會的、超歷史的
E.社會形態是由偶然因素所決定的
9.馬克思對階級斗爭學說的新貢獻是(CD)
A.發現階級和階級斗爭的存在
B.指出階級斗爭的長期性
C.論證了階級的存在與生產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
D.說明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
E.指出階級斗爭只有暴力革命一種形式
10.“時勢造英雄”和“英雄造時勢”(ACD)
A.是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
B.這兩種觀點是互相補充的
C.前者是歷史唯物主義,后者是歷史唯心主義
D.前者是科學歷史觀,后者是唯心史觀
E.前者是唯心史觀,后者是唯物史觀
三、簡答題
1、為什么說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發展史的“鑰匙”?
勞動在人類社會的產生和形成中起了決定作用。勞動是人類的第一個歷史活動。
2、如何理解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
上層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積極的、進步的,也可能是消極的、衰退的,當它為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就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進步力量,反之,就會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消極力量。
3、為什么說生產力可以跨越發展?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條件下,在改革和開放的條件下,通過利用生產力的已有成果,從而打破生產力的單線發展,實現跨越。
4、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5、人口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6、簡述當代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1)空氣污染嚴重;(2)世界性水源危機;(3)森林慘遭毀滅;(4)物種不斷減少;(5)臭氧層變薄;等等。環境問題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必須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全面認識、正確對待、認真解決當代面臨的環境問題。
7、經濟基礎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嗎?為什么?
經濟基礎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經濟基礎并不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8、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嗎?為什么?
認為科學技術發展可以解決一切社會問題,這是片面夸大科學技術作用的科學技術決定論觀點。
9、有人說“一切歷史都是史”,這種觀點對嗎?為什么?
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唯物史觀認為,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歷史首先是物質資料生產發展的歷史,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歷史,在階級社會中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把一切歷史歸結為史的觀點本質上是唯心史觀。
10、唯心史觀的主要缺陷是什么?
唯心史觀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是考察了人們活動的動機,而沒有進一步考究動機背后的物質動因和經濟根源,因而從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前提出發,把社會歷史看成是精神發展史,根本否認社會歷史的客觀規律,根本否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
四、材料分析題
1.分析下列關于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作用問題的不同觀點:
[材料l]孟軻說:“民為貴,社櫻次之,君為輕。”荀子認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摘自《孟子》)材料2]梁啟超說:“大人物心理之動進稍易其軌而全部歷史可以改觀”,“舍英雄幾無歷史”。胡適說:英雄人物“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喪邦”。(摘自《飲冰室合集》)
[材料3]黑格爾認為,歷史不是個人隨意創造的,而是決定于某種“客觀精神”。偉大人物是“世界精神的代理人”,拿破侖代表了“世界精神”,他“騎著馬,馳騁全世界,主宰全世界”。世界歷史是偉大人物和王朝的歷史,“而不是一般人民的歷史”。(摘自黑格爾:《歷史哲學》)
請回答:
(1)材料1的合理和局限性。
(2)分別指出材料2和材料3的傾向。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點。答: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1)材料1具有重民、貴民的合理,包含有肯定、重視人民群眾作用的傾向。其局限性是:這些以維護和改善剝削階級的統治為目的,是站在君主和剝削階級一邊;它是就君民關系講人民群眾的作用的,十分狹隘,沒有形成完整的;而且還表現了害怕人民群眾的心理。
(2)材料2是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典型觀點,材料3是客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典型觀點。
(3)材料2和材料3的共同本質是否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作用。
2.用歷史發展規律性的原理分析下列材料:
[材料1]人們必須認識到,人類進步能夠改變的只有其速度,而不會出現任何發展順序的顛倒或躍過任何重要的階段。(摘自孔德:《實證哲學》)
[材料2]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摘自馬克思:《資本論》)
[材料3]每一種真正的歷史都是當代史。既然一件事實只有當它被人想起時才是一件歷史的事實,……問什么是歷史的事實和什么是非歷史的事實這個問題就毫無意義了。一件非歷史的事實是一件沒有被過的事實,因而是不存在的,而誰也沒有遇見過一件不存在的事實。(摘自克羅齊:《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
請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這兩段話所表明的基本傾向的不同點和共同點。
(2)材料3與材料1、材料2的主要分歧是什么?
(3)材料2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什么?
答:(1)材料l和材料2中所表現的共同傾向都認為人類歷史有其客觀的規律,這種規律是可以為人們和歷史學家認識的。人類歷史是不斷進步和前進的歷史,歷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可能的。它們的不同點在于,說前一段話的孔德是一位實證主義者,也是一位帶有嚴重的形而上學傾向的家,他看到了歷史發展有其客觀的規律,人類進步是可能的,但他把這種進步過程,把歷史發展的過程看作是嚴格按照固定的順序進行的,而看不到人作為歷史主體所應有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人們不僅可以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而且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揮能動作用,社會形態及其更替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辯證統一。
(2)材料3的基本傾向是通過否定歷史事實的客觀性而否定歷史有其客觀規律,所以歷史學作為一門科學是不可能的。在克羅齊看來,歷史都是當代人按照當代人的興趣和目的而編纂的歷史,是一種主觀的東西。這是他與前二者的主要分歧所在。
(3)在馬克思的這段著名的話中,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對于歷史發展的唯物的辯證的觀點。一方面,馬克思認為歷史的規律是客觀的,歷史發展的過程中有其固有的秩序和節奏,人們即使認識到這些規律,也不能改變它,不能逾越和取消社會發展的固有的階段。另一方面,人在歷史規律面前又不是無能為力的,他們可以縮短和減少分娩的痛苦。人們不能改變客觀規律,但可以改變規律起作用的條件,從而利用規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這表現了馬克思對于歷史規律的客觀性與人的自覺活動能動性的唯物辯證的理解。
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云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市場營銷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
時間:2025-05-22 09:41:01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