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為止,全省已基本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搜集各類資源線索10萬多條,建檔2千多個。已建立國家、省、市(縣)三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其中國家級名錄項目25項,省級名錄項目72項,“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省現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名,省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79名,“黎錦技藝”傳者已從2009年的不足千人發展到1萬多人。有3名國家級傳承人榮獲“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薪傳獎”。已建成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館(陳列館、展示館)所30多處。認定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村11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基地6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17個。
1.黎族樹皮布制作技藝
樹皮布又稱納布、楮皮布、谷皮布等。據古代典籍記載,至少在3000年以前海南島便出現了樹皮布。由于種種原因,國內很多人不知道海南黎族人民這一具有世界性影響的重大發明。目前只有偏僻黎村的老人懂得樹皮布這項技藝,傳承和保護十分緊迫。
2.黎族打柴舞(竹竿舞)
打柴舞又叫竹竿舞,在曬谷場或山坡的地坪上,行擺開腿一樣粗的兩條方木作墊架,墊架上橫放若干條手腕粗的長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執一條竹竿尾端,把竹竿與墊架、竹竿與竹竿碰擊出有節奏的聲音,稱為“打柴”。黎族打柴舞,原生態的,是黎族最古老、黎族民間最具代表性、最受歡迎的舞種之一,全省只有三亞的一個村莊還保存著。
3.黎族鉆木取火
黎族的鉆木取火是古代各類人工取火術之一,具有鮮明的地域。黎族鉆木取火工具由兩部分組成,一個為鉆火板,一個為鉆竿(或弓木),二者配合才能取出火來。它記錄著曾經的生存狀態,目前全省懂此技術的不足10人。2006年,黎族鉆木取火技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
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傳統手工技藝,包括紡、染、織、繡四大工序。以前黎族姑娘13歲就開始在長輩的指導下學習紡織,精湛的紡織技術因此能夠世代傳承下來。由于社會變化和現代化的沖擊,幾十年來,掌握織、繡技藝的婦女人數急劇減少,技藝正瀕臨滅絕。
5.昌江黎族泥條盤筑法制陶技藝
海南島制陶有悠久的歷史,在黎族居聚地區的史前遺址中都發現了陶片,文獻中也不缺乏記載。目前懂此技術的不足10人。昌江黎族自治縣石碌鎮大坡地區至今保留著原始制陶??泥條盤筑法,這對研究史前制陶史有重要的作用。如今懂得這種技術的老藝人已為數不多,傳承人寥寥無幾。
6.黎族骨簪
黎族骨簪是黎族文物中的精品,被定為民族文物一級。黎族骨器雕刻精致,圖案精彩,文化內涵豐富,體現了黎族人民的智慧。是人類繼木器、石器發明之后又一重要發明,在史前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刻制一支骨簪大約需要5?12天的時間,雕刻者要具備一定的藝術造詣和雕刻技藝,同時要細心有毅力。這也是如今骨簪雕刻難以傳承的一個原因。隨著現代文化的沖擊,如今在黎族地區,骨簪已經難得一見。
7.臨高人偶戲
臨高人偶戲從民間用佛像祭祀的宗教活動演變而來,亦稱“佛子戲”。其表演特點為幕臺不設布幛,演員手擎木偶化裝登臺,人與偶在臺上共同扮演角色,以人的表演彌補木偶感情的不足。臨高人偶戲是全國惟海南獨有、世界少見的稀有劇種,是中華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瑰寶。年來,受時尚的流行歌舞沖擊和娛樂多元化的影響,人偶戲已陷入后繼乏人的瀕危困境。
8.黎族茅草屋
黎族傳統住房有船形屋和金字型屋兩種。船形屋是竹木結構建筑,外形像船篷,用竹木架構;金字形屋以樹干作支架,竹片編墻。泥墻、茅草頂房屋,這種設計能在海南濕熱的夏季保持屋內涼爽。金字形茅草屋既保留古代黎族住宅的營造技藝,又融合了漢族傳統的建筑藝術,堪稱黎族文化的活化石。
9.南洋騎樓
?隍T樓老街作為國內現今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的騎樓建筑,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活躍于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華僑將南洋的建筑風格和樣式帶到?,形成了?诖T樓老街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2009年,海口騎樓老街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
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在湖北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
時間:2025-05-22 09:37:39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在四川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9:35:14哈爾濱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對比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間:2025-05-22 09:32:23海南上長春工業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28:45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對比山東水利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
時間:2025-05-22 09:25:00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對比山西警官職業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9: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