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簡稱。每年3月份“兩會”先后召開全體會議一次,每5年稱為一屆,每年會議稱X屆X次會議。
從1998年九屆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開始,每年全國政協均在3月3日、全國人大均在3月5日開幕。
兩會采訪經驗總結
全國兩會是媒體每年報道中的重大事件之一,2017年全國兩會共有3100余名海內外記者報名參加,其中內地記者1700余名,境外記者1400余名。記者參與報道兩會的過程也是自身職業素養提升的過程和專業能力提高的過程,無論是多次參與兩會報道的記者,還是初出茅廬的“小白”記者,他們在采訪中都有自己的視角和思考,收獲了屬于他們的兩會故事。
“小白”記者的兩會體驗
工作兩年半,我第一次得到了參與兩會報道的機會,被分在政協組,以一名“小白”記者的身份在十余天時間內完成了兩會報道。
●拒絕全面,因為那是不現實的
距離春節還有兩個禮拜時,我得知自己要上兩會的消息。大年初六,我第一次打開了委員名單,3000多名委員,我對好多人都一無所知。我當時有一個很天真的想法,為每一個委員做“照片+基本新聞+提問設計”,但是做了不到30名委員的時候,我就崩潰了。
我意識到,準備全部委員資料既沒必要也不現實,但一定要準備重點委員的資料。否則,記者在現場完全抓瞎,即便是重要委員從身邊走過也認不出來,或是沒問題可問。
●做足功課,明確委員身份
我參會的第一天稀里糊涂,感覺沒有新聞點。往后,我去了經濟界別、工商聯界別聽會,感覺非常不一樣,不僅有非常有分量的經濟學家和企業老總(例如厲以寧、傅成玉、李彥宏等),而且討論內容非常有價值,有時候聽完會就覺得稿子已在心中。
兩會前,報社領導告訴我們,兩會新聞首先是政治新聞,是要報道代表委員們的參政議政。經過十幾天的采訪后,我才漸漸理解這句話。以姚明為例,如果記者追著他簽名或問他的下一步職業選擇就不合適,但是姚明的建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就有價值。兩會上,不管腕兒多大,委員或代表是他們的第一身份。
我在現場還聽見了記者問委員一些不符合其身份的問題,甚至是“請你隨便說說吧”。我也遇到過問不出問題或答案空泛的時候,后來發現記者應該多問一些具體的問題,這樣可以直接得到采訪對象的明確回答,避免空話套話。
●抓住并創造機會,問你想問
兩會是有議程的,例如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兩高報告等,但是,記者不能只跟著議程走,要及時和編輯溝通,做一些和報社性質相符及自己感興趣的選題。
今年兩會,央企薪酬改革是熱點,會議期間很多央企的“大佬”們都在現場,中青報一位資深的編輯建議我做此選題。在現場,我直接追問一些“大佬”他們的工資是否降了,這會不會有連帶效應影響基層員工,真有“大佬”承認自己的確降薪了。這種采訪在時根本是不可想象的,因為記者想要見到“大佬”,會有公關的層層阻攔。
除了抓住機會,記者還要善于創造機會。例如,我在聽會時發現聯想的老總楊元慶沒有帶筆記本,看上去可以和他聊一聊,于是我撕下一張紙直接寫下問題給他,結尾附上“求文字回復或是我們出去聊聊?”連筆一起放在他桌子上。很幸運,楊元慶看完紙條后就離開會場和我在門口聊了幾句,在其他追隨的記者中,他幾乎只回答了我的問題。
●兩會不是一個人的戰斗
對于記者來說,時工作大多數是個人奮戰,但是兩會上一定要打破此觀念,不然會錯失很多報道。我時的報道領域是創業,很多法律、環境問題我根本不了解,參與兩會報道前我有排斥感和恐懼感,但這都是兩會的報道內容。我曾在兩會現場給中青報經濟部主任發微信求指點不了解的經濟問題,在吃工作餐時向資深法律記者求普及和把關報道,他們的解釋給了我很大的幫助。
兩會期間,每一個記者每半天幾乎只可能在一個地方,得到的往往只是碎片化的內容。在吃飯或開會時,記者可以將自己當天的采訪素材與其他同事分享,這樣有時會湊起來同一個選題的素材,或是加深自己對選題的理解。兩會中,同行的支持也很重要。今年兩會有人建了記者群,500人的群每天熱熱鬧鬧,大家都不吝嗇自己的采訪資源,群內形成了良性循環,每個人都受益。
●告別兩會,迎來的是新起點
我的兩會經歷在一片慌亂中結束了,這是一份難得的經歷,它鍛煉了一個記者快速操作選題的能力和多角度處理選題的能力。紙媒記者的工作周期往往是一天或一周,但兩會是所有媒體的競爭,每一個記者都要按照秒拼速度,這樣的狀態要持續十幾天。除了速度,兩會還拼新聞的角度、資源的積累、行文的質量、展現的方式等。兩會給予了一個記者開眼界、拓寬報道領域的機會。記者時都在自己的領域內耕耘,兩會逼迫記者了解其他領域的問題,還會給記者更多的角度看自己領域的問題。
兩會不是十幾天的會議,更沒有記者可以速成的培訓。好的兩會報道一定不是碰運氣,它要求記者在一年內對于各領域變化的關注、甚至更長遠時間的積累。這一屆兩會結束的那一天,就是記者為下一屆兩會準備的開始。
“部長通道”:想說愛你不容易
人民大會堂北門到大會會場,約有百米,每年兩會期間的人大全體會議,國家各部委的“掌門人”幾乎都會從北門進場,因此,這條通道也被媒體人稱為“部長通道”。
這條“部長通道”是全國兩會上各家媒體的必爭之地。或是尖銳的問題、輿論的關切,或是部長們權威的回答、幽默的應對,很多都是發生在這條“部長通道”上。
作為多次參加兩會的記者,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下發生在這條神秘通道的變化和記者們的故事。
●新進步:從生拉硬拽到引導受訪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你跑我追”、“生拉硬拽”式的“追訪”,一直是部長通道上的采訪形式。記者往往是把部長“扭”或者“架”到發言席接受采訪,或是擺出必須接受采訪才能走的架勢,這樣部長才會乖乖“就范”。
有一年,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張,就是被廣州一位美女記者“強行”拖到發言席。2017年,我的同事趙倩也因一天內攔下10位部級官員,被稱為“攔部姐”。但去年開始,攔部姐“失業”了??全國人大新聞組為了維持現場秩序,拉起了秩序線,并設立了采訪臺讓部長們接受媒體集體采訪。
其實在去年,部長通道上就出現過“部長排隊等候答記者問”的情況:先是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北廳安檢處“排隊”。他的前面是國僑辦主任裘援。裘援則在等著正接受采訪的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李立國等了20多分鐘后,只能向記者們揮揮手,走進會場。
“最早的時候是和東門一樣,大家隨便來,經常出現部長退不了會場的情況。有些想采訪的又采訪不到。”全國人大新聞組工作人員介紹,早些時候現場非常亂,他們是負責保護部長,把部長護送進會場和護送出會場。2008年,提出來要設立秩序線。在2009年,就有了話筒架。2010年時,開始請記者出來邀請部長。工作人員表示,后來還是發現有問題,記者邀約部長采訪有時候會對部長生拉硬拽,不太雅觀,感覺不是很妥當,所以這兩年又開始考慮跟部委溝通,也跟領導溝通,由工作人員引導部長過來接受采訪。
今年,為了避免出現部長“扎堆”進場錯過媒體采訪機會,兩會工作組提前和部委進行了溝通,希望分批進入,以便讓媒體采訪到更多的部長。由全國人大新聞組工作人員引領部長受訪,開始成為一種新常態。
“攔部”的目的,是為了讓時難以見到的部長們接受采訪,透露更多有關國計民生的信息。如果不用記者“攔部”,也可以讓部長主動開口發言,當然是一種進步。
●說變化:幾乎每天都有部長專場新聞發布會
但這對記者來說也是一種新挑戰。
如果我們分析部長通道的位置可以看到:進入北門,過安檢,第二道門內擺著政府工作報告等材料,現場有工作人員為入場的政協委員和部長們發材料。
再往里走,一條不太寬的紅地毯從入口處一直連接到大會會場上二樓的臺階,緊挨著紅地毯的左手邊拉著媒體秩序線,在靠大廳中間位置擺著媒體采訪臺。部長和委員們可以從紅地毯上或右手邊的大片通道入場,他們集中入場時,有時候也很難發現部長們的身影。
關于北大廳媒體區的設置,全國人大新聞組的工作人員也進行了解釋:要考慮大廳空間以及進入會場的通道,門口要發文,所以媒體區不能靠著入口,容易堵。但是如此一來,要發現部長又增加了難度。
為此,今年兩會期間,很多部委都針對熱點問題召開了專場新聞發布會。從3月6日開始,幾乎每天都有部委召開專場記者會。工作人員表示,這些變化的目的只有一個:給記者采訪提供更多的方便,同時也要讓秩序不至于太亂,讓部長能夠按時開會。
雖然理論上,有工作人員指引,也有針對性的新聞發布會,但是對于成百上千的記者來說,安排好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而人人機會均等的部長通道,對于記者來說,仍然是獲得第一手資訊最具吸引力的場所。
●講技巧:占據有利地形,分貝高有優勢
3月5日上午7:30,距離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大會開幕還有一個半小時,“部長通道”旁就聚集了數百家媒體的記者,各自搶占有利位置,期待采訪到更多的部委“掌門人”。
“苗部長來了!”3月5日上午8時32分,剛剛入場的工信部部長苗圩就被認出來了,在工作人員的引領下,他欣然接受了媒體的采訪,談新能源汽車、談4G牌照。
話音剛落,記者們發現了新目標??“楊部長請留步!”交通部部長楊傳堂也接受了采訪。隨后是國臺辦主任張志軍。短短20分鐘內,針對記者“連珠炮”式的提問,工信部部長苗圩、交通部部長楊傳堂、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對10個問題作答。
雖然理論上部長們會有序地被“安排”接受采訪,但實際情況是,部長們到達部長通道的時間一般都是大會快開始的時候,時間非常有限,接受采訪的部長也比較有限。所以記者除了把握開會前的這段時間,一定要在大會即將結束時,提前回到部長通道占據有利地形,以便抓住大會結束后部長們從部長通道退場的這一段路。如果沒有占據到特別好的位置,記者就得發揮嗓門大的優勢??現場記者數百,要想讓部長聽到你想問的問題,這是唯一有效的方法。
2017年各省區市地方兩會落幕六大關鍵詞引關切
海南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昨天閉幕,至此,50天的2017年省級地方兩會正式落下帷幕。經濟新常態下,各省區市GDP增速普遍減檔,各地繼續強調要通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治霾、民生、三大國家戰略等成為各省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較為熱門的話題。此外,人事調整也較為密集,地方兩會期間,已有百余名地方領導履新。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改革引領各地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仍是今年工作重點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做好今年經濟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要求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記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看到,持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工作依舊是各地2017年的工作重點。
在“去產能”方面,各地紛紛曬出的成績單:河北、遼寧、吉林、河南、云南、陜西等省超額完成國家下達任務,山西更是全年壓減煤炭產量1.43億噸,占全國煤炭減量的40%左右。同時,各地也制定出2017年去產能的工作重點及目標。河北結合本省實際,提出堅持“去”字為先、鋼鐵為重,強化政策引導,嚴格排查核驗,決不違規新增一噸鋼鐵;廣西披露將為“僵尸企業”建立數據庫,并建立非國有“僵尸企業”處置機制;四川、云南則明確要鞏固鋼鐵去產能成果,嚴厲打擊違法生產銷售“地條鋼”。
在“去庫存”方面,多地去化成效顯著,與此同時,在公布今年去庫存計劃時,各地也紛紛表明將穩定房地產市場價格,引導房地產回歸居住功能,響應了中央“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的號召。安徽提出,要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加快三四線城市商品住房去庫存,采取有效辦法消化商業房地產庫存;河南表示,要加快構建市場配置與政府保障、自助購買與市場租賃相結合的住房體系;湖南強調,要有效去庫存,堅持分城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縣城商業地產庫存過多的問題。
關鍵詞:GDP
27省區市GDP增速跑贏全國9地未達預期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國內生產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國民經濟運行緩中趨穩、穩中向好,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
據記者統計,從31省區市GDP增速的排名來看,北京GDP增速與全國持為6.7%,山西、遼寧、黑龍江GDP增速低于全國水,西藏、重慶、貴州、天津、江西等27個省份增幅超過了全國6.7%的水。其中,西藏、重慶和貴州繼去年后仍以兩位數領跑,增速分別達到11.5%、10.7%和10.5%。
,北京、天津、吉林等22省區市完成了年初設定的經濟增速目標。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福建、湖北、湖南、廣西、陜西9省區市未完成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速目標,其中,除遼寧未公布GDP相關數據外,其余幾個省區市中與預期目標相較,差距最大的是山西省,實際增速比預期低了1.5個百分點,其余省份比預期低了0.1至0.9個百分點。
關鍵詞:治霾
多地PM2.5均濃度下降明顯“減煤”成2017年重點
年來,大氣污染防治成為地方《政府工作報告》高頻詞。今年,所有省份都在兩會上表達了治理大氣污染的堅定決心。
,通過加大力度治理大氣污染,各地空氣質量得到進一步改善。河北《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河北全省PM2.5均濃度下降9.1%,達標天數增加16天。河南提出,PM10、PM2.5濃度比上年分別下降5.2%、8.8%,扭轉了大氣質量持續惡化趨勢,優良天數196天、增加13天。特別是打響攻堅戰以來,PM10、PM2.5均濃度與上半年相比分別下降21.7%、10.4%,優良天數增加26天。甘肅14個市州PM10、PM2.5均濃度值分別同比下降4.2%、7.1%,全省均優良天氣率達到83.5%。
此外,多地還明確了今年的空氣治理目標,倒逼治理措施的切實推進。面對京津冀地區的治霾壓力,北京提出,2017年,將細顆粒物年均濃度力爭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天津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改燃關停7臺煤電機組和380座燃煤鍋爐,關停淘汰落后企業100家,PM2.5年均濃度降幅好于去年,完成國家“大氣十條”目標任務。河北將深入開展“藍天行動”,突出科學治污、精準治霾。具體目標是:PM2.5均濃度下降6%以上,全年削減煤炭消費600萬噸以上,壓減焦炭產能720萬噸,城市主城區基本淘汰35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
此外,水環境治理、土壤治理在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中也實現了全覆蓋,治霾、落實河長制、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等,成為2017年地方兩會的環保熱詞。
關鍵詞:民生
工資收入、住房保障、醫療養老……各地報告大篇幅部署民生事項
各地《政府工作報告》積極回應了群眾關切,用較大篇幅對群眾關心的工資收入、住房保障、醫療養老等問題作了務實工作安排。
在收入方面,多地提出將繼續提高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企事業單位工資。內蒙古、遼寧、上海、貴州等省份提出,今年將繼續提高基本養老金水;此外,城鄉居民的養老金待遇今年也被多地關注。河北、湖北、云南、青海、寧夏等多個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將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
在住房方面,河北、遼寧、黑龍江、江西、山東、湖北、湖南、云南、青海等多個省份提出棚戶區改造的具體目標。北京、天津、上海、新疆等地除了提出棚改計劃還曬出保障房供應目標,安徽、福建則僅提出了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具體實施目標,安徽的目標是“新增保障性安居工程33.2萬套,基本建成19.8萬套”;福建的計劃是“開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9萬套、基本建成4萬套以上”。
此外,養老和醫療改革也成為各地部署民生事項方面的重要內容,“醫養結合”“推進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改革”被普遍提及。
關鍵詞:三大國家戰略
“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被各地視為重大機遇
作為國家三大戰略之首的“一帶一路”建設成為各省區市新一年對外開放工作的重點,開展國際產能合作成為各省區市的共識。如,江蘇將全面實施國際產能合作三年行動計劃,四川將推進國際產能合作“111”工程,甘肅省《政府工作報告》更是將“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作為一個重點工作單獨列段闡述。此外,跨境電商也已成為“一帶一路”建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先鋒力量。2017年,各地均表態將積極推進跨境電商發展,如浙江、寧夏明確將打造“網上絲綢之路”;安徽將培育一批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甘肅將建設隴貨跨境電商交易臺。
第二個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要內容,三地均用大篇幅對今年的工作逐一部署。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城市副中心建設進展順利,今年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等五大重點領域的投入將會超過3400億元;看天津,積極主動推進三地交通、生態、產業等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接下來將全面提升對內對外開放和國際化水;看河北,京津冀一體化年度103項重點任務全部完成,今年將更加主動,全力唱好協同發展的“重頭戲”。
長江沿線11名成員對另外一個國家戰略??長江經濟帶抱有強烈熱情。江蘇計劃推進沿海及周邊地區一體化發展,抓好新一輪沿海發展規劃和政策落地;江西將出臺長江經濟帶產業準入負面清單,支持九江沿江產業園創建長江經濟帶重要的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湖北強調堅決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背景下,尋找新機遇、厚植新優勢、走出新路子。
關鍵詞:人事調整
1月7日至今,31省區市地方兩會密集調整省級主要領導職務,12省區市選出新一任人大常委會主任,其中9名系省委書記兼任,其余3人為李偉任北京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此前任北京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玉妹任廣東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此前擔任廣東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洛桑江村任西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此前擔任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政府*。
11省區市調整政府“一把手”,9人系代理省長(市長)轉正,另外,上海市委副書記應勇任上海市市長,西藏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拉薩市委書記齊扎拉任西藏自治區政府*。
江蘇、安徽、重慶選舉新一屆省級政協*,蔣定之任江蘇省政協*,張連珍因年齡原因不再擔任*職務,徐立全任安徽省政協*,填補了因原*王明方病逝產生的職務空缺,徐松南任重慶市政協*,徐敬業不再擔任*職務。截至發稿時,已有92名領導當選各地省級人大政協副職。
四川上山東理工大學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01:18江西高考理科533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08:57:21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對比甘肅民族師范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
時間:2025-05-22 08:53:39廣東高考455至46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8:49:52安徽上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8:46:45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在山東高考招生計劃人數和專業代碼(..
時間:2025-05-22 08:4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