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氏,據《元和姓纂》和《廣韻》記載,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畢公高后裔畢萬之子追隨晉文公立國,封為魏武子,得封魏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冊封魏家為諸侯,其后人魏長卿一支受封于馮城(一說今河南省滎陽縣,一說今陜西省大荔縣)。于是其以邑為氏而改姓馮,史稱馮氏正宗。馮氏族譜并沒有統一,各地方都有各自編寫的族譜,但起源基本一致。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姬姓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后。據《元和姓纂》、《后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于馮城,其后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歸姓
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后。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后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后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新鄭滎(ying)陽
是出自新鄭滎(ying)陽的姓。春秋時期有個叫長卿的人,在馮城受封邑,就以邑為姓氏,就是現在的馮姓。
戰國時有個馮亭,做了韓國的上黨守,因為在與秦國的爭戰中戰死,他的家族就分散了,有的留在山西潞城東北,有的在河北,子孫中有許多都是將軍和宰相,至西漢文帝時、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其弟馮騫自上黨徙居京兆杜陵。此外,先秦的時候,姓馮的已有在山東居住了;三國之前,馮氏還遷到現在四川的射洪,中江,渠縣及湖北公安等地方。東晉末,馮氏又有徙居和龍者;河南的馮氏則分布在今天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方;唐朝末期黃巢起義時,中原的馮氏有一支為了避難而逃到南方,后來遷到福建寧化石壁,宋代又分出上杭,漳州,武等馮姓支脈,直到宋末元初時期,上杭的馮氏有的又向南遷到廣東的遠,潮州,揭陽,后來又遷到豐順,梅州等地方。清康熙至乾隆年間,廣東、福建馮氏有數支移居臺灣,此后,有的又遠播海外。
西漢時有大將馮奉世,東漢有潁川父城(今天的河南寶豐東)人馮衍,任征西大將軍;十六國的時候,有長樂信都人叫馮中跋,在今天的遼寧朝陽,建立地方政權,國號燕,史稱北燕;五代時,河北交河東北人馮道,在后唐,后晉時任宰相;南唐時,在今天的江蘇揚州人馮延已是當時著名的詞人;北宋有大臣馮京;元代時有散曲家馮子振;明代有散曲家馮惟敏,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清代有詩人馮班,太天國之一的馮云山,清代末期有打敗過法國入侵者的名將馮子材;現代有詞人馮煦,愛國將領馮玉祥,史學家馮承鈞,農學家,棉花專家馮澤芳,詩人,文學評論家馮雪峰,女小說家馮鏗.
馮姓在宋人編寫的《百家姓》中被列于第9位,現在是中國第27大姓。
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后;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后;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后;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后;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后;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后。
姓氏始祖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后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后,被封于畢(今陜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后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于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于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后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并。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后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于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后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后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