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姓,是中國姓氏,常姓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約占常姓總人口的32.1%,山東、山西、安徽、陜西、遼寧五省集中了常姓總人口的33.4%。
常姓主要源于姬姓,相傳黃帝有臣:常先、常儀 ,但常姓在夏商時代的活動沒有任何資料。周武王姬發封其弟姬封于康,周成王時轉封于衛,衛康叔支庶食采于常,子孫以邑名為氏。春秋吳王封支庶于常,子孫以邑名為氏[3-4]。楚大夫恒思公后有恒氏、常氏,為避北宋真宗名諱,改恒姓為常姓。
常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七位,屬于大姓系列,人口約二百九十五萬三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18%左右。
山東、江蘇為早期常姓發源地,此種發源格局,使得常姓很早就散居于大江南北,據載,戰國時代,北方河南、河北南部地區以及南方吳、楚等國,均有常姓。西漢有太原(今屬山西省)人常惠,曾隨蘇武出使匈奴,被拘十余年后返漢,官至右將軍,封長羅侯,其后又有數人封侯,太原常姓由此顯赫。與此同時,常姓在起源地山東亦形成一大望族,遂有原郡望。漢末三國之際,“蜀之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常氏多顯者。”時有名人常播、常騫等。魏晉南北朝時期,河南、甘肅常姓繁衍茂盛,遂成望族。曹魏時,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常林,封高陽鄉侯,官拜光祿大夫,其后人多入朝為官,家族榮耀顯貴,在河內形成望族。常林四世孫常珍,攜家眷徙涼州(今屬甘肅省),后人亦多官宦,遂形成常姓的武威郡望。隋唐時期,常姓名人多出京城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和陜西新豐(今臨潼東北)兩地。新豐常姓職仕朝廷者多人,甚為顯赫。時有新豐人常袞徙居閩(今福建省)地,后人遂在閩、粵一帶繁衍,故閩、粵常姓多以新豐為宗,以常袞為開基祖。宋代因避真宗名諱,恒姓被迫改為常姓,這為常姓家族注入一股新泉。此期常姓遷徙足跡自江蘇、浙江、江西、湖北等地往福建、廣東一帶,后入云南、貴州等地。明代有山西常姓被迫遷周邊省份之人煙稀疏之地。清代常姓有入臺,定居新加坡等地者。
常姓以河南、山西、黑龍江、吉林、河北等省居多,上述五省常姓約占全國漢族常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常姓發源于今山東西部,最初,常姓是以此地為主要的繁衍中心的。戰國末年,常姓主支便繁衍于今河南、河北南部等地,并已散居于大江南北。漢初有一支常姓遷入山西,形成以太原郡為中心的一大望族。同時,山東西部常姓起源地也形成了一大望族。漢末至三國時,常姓有一支遷入四川。魏晉南北朝時,有常姓遷入甘肅。隋唐時,新豐(今陜西臨潼)人常袞遷居福建。宋代,常姓已多分布于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并有常姓遷居福建、廣東,最后到達云南、貴州等地。至明清,常姓已廣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清代以后,又有部分滿族人融入常姓。從歷代繁衍遷徙情況看,常姓在北方的山西、山東、河南、陜西、河北、甘肅分布最廣,江蘇、四川、浙江,遼寧(大連)次之。
山東梁山常姓字輩:孟冠明培振家生
山東臨淄常姓字輩:“衍緒兆承祖方訓書傳家”。
山東棗莊常氏字輩:“安大體尚正福星照天宏廣宗克開有起居首先登明茂慶德賢繼后振發成”。
山東泰安常氏字輩:“秀乃恒西佩”。
山東濱州常氏字輩:“自修旺海常仁克德慶恭嶺守”。
山東蒼山常氏字輩:“文友良敬升元學永士德安邦忠厚傳家勝遠智寶全金建國榮光愛山富茂延年”。
山東東營常氏字輩:“思(來)立芳(敘)曰西田”。
山東泗水常氏字輩:“守在慶振廣衍(業)曉(志)”。
山東冠縣常氏字輩:“孟安延萬保玉志”。
山東臨沂常氏字輩:“貫守興俊秀”。
山東新泰常氏字輩:“乃恒希培炳”。
山東陰常氏字輩:“孟春吉來玉正本慶元志”。
山東乳山常氏字輩:“永德乃大建”。
江蘇連云港常氏字輩:“玉冬繼果安邦富”。
江蘇漣水常氏字輩:“開金立萬學”。
江蘇興化、大豐、無錫常氏字輩:“德山寶(保)桂春”。
江蘇南通常氏字輩:“玉延海廣”。
江蘇常氏一支字輩:“元光在尚兆”。
湖南長沙常家沖常氏字輩、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廷慶顯孝友承光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湖南長沙繆家?常氏字輩:“鈞淑行師彥洪守希有允山式重大汝夢原惟通?尹世文仲仁德仕開朝尊道立家振業修本建傳宏敦培錫厚先聲克紹正學景崇”。
湖南衡陽常氏字輩:“國泰啟家運,傳緒宏業新。”
湖南汨羅常氏字輩:“英華應運新”。
湖北監利常氏字輩:“德后超修倫紀啟軸”。
湖北荊門常氏字輩:“紀士克昌永成”。
湖北谷城常氏字輩:“宏意邦修基,宗發恒守以忠正。。。”。
河南鄭州常氏字輩:“(原定)尚思九三懷 國嘉夢中清 繼光傳世守 好學攀天成 大化崇鴻建明廷慶治(新續)椿元景瑞兆 振安榮福慷 棟濱延楨惠 文博靖新棠”。
河南修武常氏字輩:“鳴士樹文隆廣”。
河南商丘常氏字輩:“子貫福明文”。
河南永城常氏輩份:“萬化德興智勇等”。
河南開封常氏字輩:“如同照煥”。
安徽壽縣常氏字輩:“芳勛(志)傳永遠,宗(忠)支益盛昌; 修齊本誠正,多慶欲家祥”。
安徽鳳臺常氏字輩:“大明金希開國”。
河北秦皇島常氏字輩:“兆繼開玉佩吉可星”。
常氏一支字輩:“宏開世序廣衍先傳希光令德思繼后賢忠美玉秀善積慶延敬修庭獻孝友由全”。
山東煙臺牟常氏一支字輩:“文運建基,永傳宗德,貽謀克修,慶篤上國”。
四川南部常氏字輩:“永有萬國文明大邦,吉祥千秋賢旅思章”
四川閬中天宮院常氏字輩:'云萬國玉天廷,安治大興永學'
山東滕州常氏一支字輩:家 玉 景 永 文 開 顯 耀
山西:常氏宗譜一百五十卷、太谷常氏家乘不分卷、夏縣常氏五房譜不分卷
江蘇:豐縣常氏家譜六卷
江西:萬載大北門常氏族譜(卷數不清)
山東:泰安常氏族譜十一篇
湖南:長沙歐塘常氏六修家譜首一卷(卷數不清)
甘肅:明學德生國志山
常惠,西漢太原人,武帝時隨蘇武出使匈奴,昭帝拜為光祿大夫,封長羅侯,官至右將軍。
常璩,蜀郡江原人,東晉時史學家,曾在成漢任散騎常待等職,入晉后居建康,著《華陽國志》。
常播,江原(今四川省崇慶縣東)人,漢末三國時名士,以孝著稱。
常林,三國時魏國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官至大司農,封高陽鄉侯,其后累世官宦。
常善,北周高陽(今屬河北省)人,累有戰功,封永陽郡公,歷任刺史,政績卓然。
常景,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封濮陽縣子,官終儀同三司。
常爽,北魏河內溫(今河南省溫縣)人,不受禮命,后為宣威將軍,徙避涼州。
常何,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代貞觀時任中郎將,曾將賢臣馬周推薦于太宗。
常建,長安(今陜西省西安)人,唐代詩人,開元中進士第。
常粲,唐代畫家。與常重胤父子二人均為長安人,道釋人物為二人擅長所在,善為上古衣冠。
常倫(1492-1525),其先曲沃人,后徙居山西省沁水,明代散曲家。官至大理寺評事。
常得志,京兆(今陜西省西安)人。博學善屬文,官至秦王記室。
常重胤,唐僖宗朝為翰林供奉。其父常粲,善畫人物、故實畫。
常遇春,安徽懷遠人,明代名將。臂長善射,勇力絕人。
常大淳,湖南衡陽人,清代道光進士。
常志美,清代山東伊斯蘭教學者。其教義發展為中國伊斯蘭教寺院經堂教育中的山東學派。
常連安,原名常安(1899-1966),北京人,滿族。相聲演員。長子常寶?、次子常寶霖、三子常寶霆、四子常寶華、五子常寶慶、六子常寶豐及其孫常貴田(常寶?之子)等都說相聲,人稱“常氏相聲世家”。
常香玉,豫劇女演員,工青衣、花旦。原名張妙玲,河南省鞏縣人。中國戲劇家協會原副*。
常蔭槐(1876-1929)祖籍山東壽光,生于吉林梨樹。
常楓,臺灣資深演員。
常昊,中國圍棋高手。
常隆慶,地質學家。
常振明,中信泰富*兼董事總經理。
常永祥,中國舉重運動員。
常乾坤(1904-1973),山西省垣曲縣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常勇(1915-??)山東省榮成市人。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常玉清(1905-1991)河南省商城縣人。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常仲連(1914-?2010)河南省孟縣人。1936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70年任沈陽軍區空軍副司令員。
常樹人(1915-1984),山東省泰安市人。1962年任海軍后勤部副部長。
常裕(1928-??),江蘇省靖江市人。1988年9月被授予空軍中將軍銜。
常萬全(1949.01?)河南南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
常春恒(?一1928)老生演員。河北寶坻人。與周信芳、劉筱衡、李桂春并稱為“海上劇壇四大金剛”。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