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于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姓在南北朝、隋唐時期達到極盛,崔姓在宋代版《百家姓》中排第189位。在今中國姓氏中排行第54,人口較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8%。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占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歷代名人有清官崔篆、文學家崔?、書法家崔瑗、政論家崔?、詩人崔顥、崔護等。
源于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对托兆搿肪砣d:“姜姓。齊太公生丁公?,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薄缎绿茣?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嫡子季子讓國叔乙,采食于崔,遂為崔氏!薄锻ㄖ?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季子讓國叔乙,食采于崔氏,遂為崔氏!苯械膬鹤佣」?,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于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采食于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于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于叔乙。叔乙繼位后,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后來季子后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后,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后來由于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后,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并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今屬河北),二人的后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于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后,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后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么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后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源于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后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并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后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2]
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后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后,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源于其他少數民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源于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孫崔如意為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后裔明征南侯崔友,系陜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陜西咸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后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溪,是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后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為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于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后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于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另一支系子孫以?號為姓“丁”,故,齊丁公?為“崔”、“丁”兩姓先祖。
注: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后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今河北安),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并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分河南郡置為滎陽郡。西晉時期曾被設置為國,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后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于東漢!逗鬂h書?桓帝紀》載:“(和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于博陵!睎|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即今天的河北安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于安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宋人歐陽?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蔽簭透臑椴┝昕,隸屬于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后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弊蕴埔院螅┝曛Q專屬定州。
三相堂:緣于唐代崔氏“三相出諸一門”。崔鉉,字臺碩,為唐武宗、宣宗時宰相,會昌三年為中書舍人,后封魏國公。鉉之叔父崔元式亦為唐宣宗時宰相。鉉之子崔沆,字內融,乾符五年為戶部侍郎中書門下章事,唐僖宗時為宰相。三相出諸崔鉉一門,長達三十余年之久,被后人傳為佳話。崔氏后人為彰顯祖先的榮耀和對后人的啟迪,故將堂號定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邊地區倍受尊崇,廣為使用。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