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姓是中華“百家姓”之一。姓氏來源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可信的說法是:溫姓的部分起源于今河南溫縣西南,形成宗族、望族的是西漢的并州祁(今山西祁縣)。 根據公安部2009年身份證數據庫的數據統計,溫姓人口數量約190萬,在中國各姓氏中排名第104位。溫姓的主要名人有溫疥、溫嶠、溫子升、溫彥博、溫庭筠、溫家寶等。
溫姓是中華姓氏中的一個著名姓氏。在宋朝《百家姓》中,排名第321位。按當今人口多少計算,現有人口190余萬,占全中國人口的0.16%,在當代姓氏統計中,排名第104位。溫氏在中華民族的起源與發展中,和其他姓氏一道,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史上,寫下了光輝燦爛的篇章。
關于溫姓之源,過去有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是“三源說”和“多源說”。“三源說”主張部分溫姓有三個源頭:一是出自己姓,為顓瑞高陽氏之裔,是昆吾氏之子立溫國后以國為氏。二是顓頊高陽氏之裔,昆吾氏之子蘇國之后,源于蘇國己姓。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春秋僖公十年,狄滅溫。溫子奔衛。溫子即蘇子,蘇氏為己姓,則溫出己姓無疑。”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西周初年蘇國的始君蘇忿生。三是認為溫氏源于姬姓,為唐叔虞之后。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載:“溫,唐叔虞之后,晉公族受封河內之溫,因以命氏。又?至食采于溫,亦號溫季。”《新唐書?宰相世襲表》沿襲此說。主張溫氏始祖為唐叔虞和?至,經考證這個是宋明后修譜時的附會。
“多源說”更為復雜,除了上述三源之外,還有劉 氏改姓溫,菲律賓國王蘇祿東次子溫哈赤改姓溫,少數民族改姓溫等等。研究中華姓氏,就要正本清源。根據這一原則,經過認真探索,華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認為(部分)溫氏出自己姓,為顓頊高陽氏后裔,始祖溫,是溫國的締造者、創始人,溫人以國為氏,始有溫姓。
《戰國瑣事》是秦比較反對的書,因為當時的皇帝秦始皇本姓嬴,在該書里面記載為黃帝的曾孫帝顓頊的后代,但溫姓出自子姓黃帝的后裔,以國名為姓。其遠祖先是黃帝,祖先是顓頊,受姓祖先為己(溫),當時嬴政身邊一個閹人姓溫,因此嬴覺得此書是一個極大的侮辱,一統之后趁焚書事件一齊將此書從歷史中抹去,當然這件事情也沒記載,不能判斷真偽.
這有兩個依據:一、歷史文獻。相傳《唐太常丞溫信碑》云:“溫,顓頊裔,為己姓。”這個太常丞溫信可能就是溫佶,大約屬于后人的誤記。《國語?鄭語》說:“己姓,昆吾、蘇、顧、溫、董”。韋昭注:“五國皆昆吾之后別封者。”這說明,溫國與昆吾、蘇、顧、董四國都是顓頊高陽氏后裔昆吾的后代,同為己姓。溫于夏代前期建國,夏代末年,商族崛起,今本《竹書紀年》載:“帝癸二十六年,商滅溫。”商族于公元前1605年,在伐夏過程中滅掉溫國。文獻記載溫國興亡史有根有據,所說溫姓源于溫國。絕非空穴來風。二、碑碣墓志等實物資料。濟源市文物局干部盧化南先生對溫佶碑和溫邈墓志的考古發現與文物價值已經作了詳盡的介紹。這對于探討溫氏之源有重大的參考價值。過去雖然大都主張溫氏為顓頊高陽氏的后裔,但具體得姓始祖不詳。如今這兩塊碑石明確無誤地記載溫國始君名,找到了溫姓始祖,解決了溫姓之源。其重要價值,不限于此,還對溫姓流變作了記載,是說著名的太原堂溫氏就是溫的后裔。《唐故太常丞贈諫議大夫溫府君(佶)神道碑》說:“溫氏裔顓頊,為己姓,其后有,佐夏滅窮,厥用祚土,子孫因居其邑頁仍其侯。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丹,規格甚高,史料價值甚高。再一個是《唐故征君左補闕溫先生(邈)墓志銘并序》云:“溫先生諱邈,字順之,本己姓,有者,佐夏滅窮,受封于溫,因以命氏。自至?,二十六代,仕周為司馬,別封于祁,始為太原人。”由此可知,溫族始于夏代前期,始祖名,因助夏滅有窮氏有功,受封于溫(今河南 溫縣),建立溫國。溫至二十六孫溫?時,別封于外地。溫佶碑說別封于郄地,溫邈墓志說別封于祁。郄與祁字形與音相,兩地相距不遠。
源于己姓,出自顓頊帝高陽氏的后裔夏朝大臣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距今已有約四千年的歷史。
源于己姓,出自商末周初大司寇蘇忿生的后裔,屬于避難改姓為氏。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至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據史籍《廣韻》、《萬姓統譜》等的記載,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誦封弟弟叔虞于唐,號唐叔虞,字子于。
源于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通志》記載,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有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在北魏 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西元495~496年)由城(今山西 大同)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入主中原后,大力強制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在其過程中,叱溫氏、溫盆氏、溫孤氏等氏族部落族人多改漢字單姓為溫氏,逐漸文化上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改姓,出自唐朝時期官吏劉升,屬于因故改姓為氏。史籍《唐書》記載,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逝世,太子李顯繼位,是為唐中宗。兩個月后,武則天廢唐中宗,改立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唐永昌元年(公元689年),由唐則天順圣皇后武?(武則天)稱制。
源于國名,出自唐朝時期康居國國王,屬于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唐書》記載,唐朝時期,西域地區有個康居國,是大月氏族人后裔所建之國,為著名的“昭武九姓”核心國。康居國,漢語諧音簡稱康國,位置在今烏茲別克斯坦 撒馬爾罕一帶。康居國設大臣三人,共掌國事。康居國曾有一度兵馬強盛,居民多是“赭羯”即戰士。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公元650~655年),唐高宗以其地設為大唐安西都護府康居都督府,授其首領弗忽曼為都督。
到了唐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武則天又封其大首領篤娑缽提為康居國國王。
唐玄宗李隆基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大食國(阿拉伯哈里發帝國阿巴斯王朝)攻破康居國,國王烏勒伽投降并與大食國締結條約,但于唐開元七年(公元719年)再次上表,請唐朝政府助其反抗大食國。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封烏勒伽之子咄曷為欽化王,后入居中國,文化上逐漸漢化,自取漢字單姓為溫氏,世代相傳至今。
源于蒙古族,文化上屬于漢化改姓為氏。蒙古族斡恩真氏,源出蒙古豁羅剌思部,亦稱火魯剌思部,即后來的郭爾羅斯部。 在蒙古部擺脫匈奴的控制之后,分為尼魯溫蒙古和迭爾列斤蒙古的時期,弘吉剌惕部人迷薛兒?玉魯生一子,漢語譯音字名叫豁羅剌思,他組織了豁羅剌思氏族,其后人以豁羅剌思為姓氏,成為弘吉剌惕部的分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史料中曾以“火魯剌思”、“郭爾羅特”等文字出現,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則以“豁羅剌思”予以表述。在成吉思汗鐵木真初興時期,豁羅剌思部曾反對過他,后來又支持和參加他統一漠北的許多戰爭。成吉思汗分封領地的時候,豁羅剌思部隨同哈布圖哈薩爾游牧于 大興安嶺西麓地區和內蒙古高原東部,其定居的一個嘎查(大村,今行政村)漢語譯音字名稱為斡恩真,遂以地名為姓氏,后有改漢字單姓為溫氏者,世代相傳。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群島)東王巴都葛.叭答剌(譯音)之子溫喀刺,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回族溫氏,源出明朝時期融于回族的蘇祿國(今菲律賓蘇祿島)的蘇祿東王巴都噶?叭哈利之子溫喀刺及后裔。明朝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蘇祿東王巴都喀?叭哈剌率領包括家人在內計三百余人的龐大使團來燕京訪問,因病逝世于今山東德州,留王妃及次子溫塔刺和三子安都魯守墓并定居中國。后因溫安兄弟倆皆信仰伊斯蘭教,風俗慣又同于回族,后來便融入了回民族當中。雍正九年(1731年),當時的蘇祿國王蘇老丹來中國訪問,途經德州時瞻拜東王墓,東王第8代孫溫宗楷、安汝奇向其提出加入中國籍的請求。蘇祿王蘇老丹到京后立即摺奏清廷,很快得到清朝的批準,并取兩位王子名字的漢語譯音字第一個字:溫、安為姓入籍中國,溫塔刺取名字的漢語譯音字首音為漢姓溫氏,安都魯取名字的漢語譯音字首音為漢姓安氏。關于該支溫氏(安氏)的來龍去脈,在溫氏十六世孫溫壽文于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編修的《溫安家乘要錄》中作了詳細記載,今天頗具研究參考價值。 另據回族歷史學者薛文波所撰《回回姓氏考》一文記載,河北保定地區安、溫兩家回族“有安溫兩家不分之說”,并”自言其先世為蒙古人,來自蒙古安塔拉之溫都魯地區,以地為氏。其先世弟兄二人,改采用漢字姓,系按兩地名之首育分安、溫二姓。”依據這段‘自言”來看,如將其“蒙古地名”中的漢語譯音字的“安塔拉”和“溫都魯”的首字一對換,這便是當時在山東德州的蘇祿東王之子“安都魯”、“溫哈刺(塔拉)”。至今,山東德州和河北保定均有“溫安(安溫)兩家不分”、“其先世兄弟二人‘采用漢姓’”之共說,顯然是同出一脈。“人名”與“地名”之別,只恐是另有原委。顯然,山東德州與河北保定的溫安(安溫)兩姓應為同祖同宗。今溫氏回族主要分布在山東和河北地區。(蘇祿國東王墓現存于山東德州)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學院多少分 分數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專業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學院司法警務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無人機應用技術專業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