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高考知識網(wǎng) > 今日新聞 > 正文
柴姓,中華姓氏,部分源于炎帝的姜姓,部分出自春秋時期齊文公十八世孫高柴,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來源一為姜姓,一為蒙古族。
柴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西、河北多此姓,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萬多人,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淵源一
據(jù)《通志》載:“柴氏,姜姓。齊文公子高之后。高氏?,以王父字為氏。十世孫高柴,仲尼弟子。柴孫舉,又以王父字為柴氏。漢有棘蒲侯柴武。裔孫守禮。五代周太子無子,以守禮子榮為嗣,是為周世宗。”《姓考》載:“齊大夫高張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載:“陽郡。”焦作柴氏為明初陽郡洪洞柴家垣(莊)移民。
淵源二
源于鮮卑族和氐族、羌族等,出自東漢時期鮮卑吐谷渾部,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東漢初期的鮮卑吐谷渾部,漢史中亦稱阿柴虜、貲虜。
在東漢史籍中, “貲”原來是游移不定、 取柴(木)為寨的意思, 與“砦”通義, 特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棲息之地,因其部落“師行野次,豎散材為區(qū)落,名曰柴籬”而得其稱,在歷史地理上多指“上谷以西至燉煌間”, 即今北京延慶至甘肅敦煌之間的北方河套至隴西的廣博之地。
在東漢桓帝執(zhí)政時期(西元146~167年在位),“阿柴虜、貲虜”專指不同于東部鮮卑的西部鮮卑檀石槐所部。其時,在檀石槐領(lǐng)導的龐大鮮卑組織中,實際上不僅有吐谷渾部,還雜有大胡、丁令(高車)、西羌等諸多北方游牧民族,基本上是原來在匈奴統(tǒng)治下的鮮卑民族及其他北方民族。自北匈奴單于北遁之后,統(tǒng)稱為鮮卑。
在檀石槐逝世后,鮮卑組織迅速解體,其吐谷渾部相對獨立于其他鮮卑部落而存在了很長的歷史時期。
吐谷渾,原為人名,是遼東鮮卑族慕容氏單于涉歸之庶長子,涉歸分戶七百使別部以牧。公元四世紀初,單于涉歸死,其嫡子奕洛環(huán)(一作若洛環(huán))繼為單于,與吐谷渾不和。吐谷渾遂率所部西遷上隴,止于?罕(今甘肅 臨夏桴罕山,古稱大力加山),以此為據(jù)點,子孫相承,逐漸發(fā)展。
當時,原居于大力加山的著民為氐族、羌族部落,其中有念氏部族,按地域分布,當屬于氐族,后漢史中統(tǒng)稱其為氐羌。吐谷渾部 利用強大的軍事力量 攻打分散于大力加山地區(qū)的各個氐族、羌族部落,吞并和融合了氐、羌各部,使吐谷渾部迅速擴大,成為當?shù)貜姴浚⒔y(tǒng)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區(qū),包括該地區(qū)的羌族部族。之后,吐谷渾部仿漢制建立了準國家機構(gòu)。
在吐谷渾部一度強大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君主吐谷渾?樹洛干、吐谷渾?阿豺、吐谷渾?慕及吐谷渾?慕利延,都是念氏的兒子,他們在念氏的精心培養(yǎng)下,個個都成長豪杰。
從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七年~南朝宋 孝武帝劉駿元嘉二十九年(西元411~452年), 在王后念氏的教導下,四兄弟遵行了吐谷渾?視羆所開創(chuàng)的“舍幼立長”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推行了“兄死弟及”的王位繼承制度。在西秦、南涼、北涼、大夏國等對吐谷渾王國虎視眈眈之時,四兄弟審時度勢,發(fā)奮圖強,巧妙地斡旋于這幾個鄰國之間。對內(nèi),他們實行了輕徭薄賦的休養(yǎng)生息政策,
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并積極招集撫納周邊羌、氐、戎等少數(shù)民族和鄰國失業(yè)的老百姓。對外,在積極與鄰國結(jié)好的同時,也乘其相互爭戰(zhàn)、自顧不暇的時機,坐收漁翁之利,向四邊擴展吐谷渾的勢力。由于窮兵黷武,幾個曾在中國西北橫行一時的羌、氐部落國家很快走向了滅亡,而吐谷渾王國卻迎來了自己的強盛時期。
這一時期,吐谷渾?阿豺向南方挺進,拓土到了四川松潘(龍涸)、黑水縣蘆花鎮(zhèn)東北一帶(今甘肅康);吐谷渾?慕向東推進,將吐谷渾的東邊疆界擴展到了渭河之源、三秦之邊;吐谷渾?慕利延則向西遠征,將吐谷渾的勢力延伸到了喀喇昆侖山,并一度從新疆且末南征,征服了于闐、賓(今克什米爾地區(qū))諸國,使吐谷渾王國在當時成為西北地區(qū)舉足輕重的強國。
至南北朝時期,吐谷渾部漸有城固居,基本上改用漢語、漢字,并與北魏王朝及南朝諸國有密切交往。到了公元南朝陳,其王吐谷渾?夸呂自號可汗,建都于伏俟城(今青海湖西二十二公里處)。到隋開皇十一年(西元591年),隋文帝楊堅曾以光化公主妻其王。隋煬帝楊廣大業(yè)五年(西元609年),隋煬帝出隋軍盡取其地,設(shè)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到隋朝末年,吐谷渾部又乘中原內(nèi)亂之機復(fù)其故地。唐太宗李世民貞觀九年(西元635年),唐王朝遣大將軍李靖率大軍擊破吐谷渾部,改立吐谷渾?諾曷缽為可汗。唐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王朝以弘化公主妻吐谷渾?諾曷缽,賜改姓李,加封其為青海王。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吐蕃王朝攻破其國,吐谷渾?諾曷缽率殘部奔涼州。至唐高宗李治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吐蕃盡據(jù)吐谷渾部原屬地。唐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唐朝政府遷其部于靈州地區(qū),并專置一安樂州,以諾曷缽為刺史。而吐蕃王朝在后來占據(jù)靈州后,吐谷渾部更東遷至朔方、河東兩郡一帶。
到了唐末五代時期,在諸多地方蕃鎮(zhèn)割據(jù)勢力彼此之間的拉鋸戰(zhàn)中,吐谷渾部支離分散,部族人等散處于中原各地,相對集中于燕云地區(qū)。
到了大遼耶律?阿保機天顯十一年(公元936年),燕云地區(qū)割屬契丹部,這部分吐谷渾人便臣役于契丹,后世文化上多融合于漢族或其他民族。而留居在青海地區(qū)的吐谷渾遺民,今有學者認為即為現(xiàn)代少數(shù)民族中土族同胞的先民。
在文化上融合于漢族的原吐谷渾部族人中,有取漢史故稱為文化上漢化姓氏者,稱阿柴氏、阿貲氏,后省文簡化為單姓柴氏、貲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華北柴氏。正確讀音作zhài(ㄓㄞ?),今音讀作chái(ㄔㄞ?)亦可。
淵源三
源于蒙古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⑴.蒙古族柴爾吉惕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的開國功臣阿剌忽失所屬的吉惕忽里部,在成吉思汗大分封時,阿剌忽失管轄五個汪古千戶,柴爾吉惕氏是吉惕忽里部的一個分支,以部為姓。在明朝中葉以后,明朝賜降明有功的蒙古人柴爾吉惕氏即以原部族名稱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即改漢字姓為柴氏
⑵.蒙古族海鳩特氏,源出成吉思汗鐵木真左帳衛(wèi)隊的稱呼,蒙古語“海鳩特”的漢義即為“偏坡、旁側(cè)”,延伸義為“左側(cè)護衛(wèi)”。其在元朝末期即有改漢字姓為柴氏者。
⑶.蒙古族哈吉古特氏,原為回鶻民族,其實為西夏黨項民族的一支,后在大蒙古汗國時期歸附于成吉思汗,稱“哈吉古特”,漢字義為“遵從圣者”,后多改漢字姓為柴氏。
蒙古族柴氏正確讀音皆作chái(ㄔㄞ?)。
源流四
源于滿族,屬于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據(jù)典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賽密?氏,亦稱塞蒲里氏,源出金國時期女真白號姓氏,以姓為氏,滿語拼音為Saimire Hala,是滿族最古老姓氏之一,為滿洲巨族,人口眾多,世居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 布列亞河流域)、齊齊哈爾、長白山區(qū)和黑龍江沿岸等地,后多改漢字姓為柴氏、賽氏等。隨后達斡爾人中也出現(xiàn)柴姓。
滿族柴氏正確讀音作chái(ㄔㄞ?)。
簡介
柴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河南、山西多此姓,其人口約占全國漢族人口柴姓的百分之十三,另外,河北亦多此姓,兩省柴姓約占全國漢族柴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柴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七位的姓氏,人口較多,如今柴姓人口一百三十五萬多人,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
柴姓改姓盧
浙江磐安“九支盧”,出自宋工部尚書越國公盧琰。宋初,盧琰“挾孤、義不臣宋”而退隱靈山(今浙江省磐安縣新渥、深澤一帶),九個兒子自此繁衍,成為盧姓在浙江的始祖。 盧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陽玉川,祖上三代為唐朝宰相,父親文紀,為后唐清泰間越州刺史。到了后漢,盧琰開始進入仕途,成為郭威手下大將。后漢隱帝劉永佑繼位,荒淫無道,聽信佞言,濫殺無辜,將邊疆重將郭威家眷扣押為質(zhì),想召回郭殺之。郭威得知,十分吃驚,急忙召集眾將商議。盧琰進言:"隱帝無道,后漢氣數(shù)已終。與其回京受縛,不如率兵討伐。"于是郭威率軍回京,隱帝駕崩,郭威黃袍加身,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封盧琰為尚書,輔佐后周。 郭威死后,傳位于繼子柴榮,史稱周世宗。世宗授盧琰為檢典尚書,并封為"榮祿大夫上柱國贊治尹開國上將軍""食祿三千七百戶,賜金緋魚袋。"當時,除盧琰外,趙匡胤也是周世宗柴榮的結(jié)交,深得信任。盧、趙二人被周世宗稱為"股肱"。 顯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駕崩,太子柴宗訓即位,是為恭帝。一時間,孤兒寡母,權(quán)威難展,朝權(quán)被趙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陳橋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成為宋太祖,改顯德七年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擺駕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訓為鄭王、皇太后為周太后,柴宗訓只得身著白衣出宮。太祖入皇宮,六宮迎拜。太祖見有兩個小孩由宮人抱著,也在下跪之列。便問是何人,原來是柴榮的兩個皇子:紀王、蘄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衛(wèi)誅殺之,兩皇子被捉押出宮,一路驚恐哀號不止,宮內(nèi)上下大驚失色。此時,盧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趙匡胤進言說:"昔時堯舜授受不廢朱均,今受周禪,安得不存其后?"趙匡胤聽后,便問大臣潘美,潘美支吾著回答:"臣豈敢以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時又見盧琰臉色鐵青,圓眼相瞪,只得暫將兩位皇子追回不殺。不久,盧琰為留柴氏一脈,暗將蘄王柴誨抱回府中撫養(yǎng)。 世宗子七人:長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讓,次曰熙謹,次曰熙誨,皆不知其母為誰氏。宜哥與其二,皆為漢誅。太祖即位,詔賜皇孫名誼,贈左驍衛(wèi)大將軍;誠,左武衛(wèi)大將軍;?,左屯衛(wèi)大將軍。 顯德三年,群臣請封宗室,世宗以謂為國日淺,恩信未及于人,而須功德大成,慶流于世,而后議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諸子。又詔曰:"父子之道,圣賢不忘,再思天閼之端,愈動悲傷之抱。故皇子左驍衛(wèi)大將軍誼、左武衛(wèi)大將軍?、左屯衛(wèi)大將軍誠等,載惟往事,有足傷懷,宜增一字之封,仍贈三臺之秩。誼可贈太尉,追封越王;誠太傅,吳王;?太保,韓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復(fù)三關(guān),遇疾,還京師。六月癸未,皇子宗訓,特進左衛(wèi)上將軍,封梁王;而宗讓亦拜左驍衛(wèi)上將軍,封燕國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wèi)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lǐng)軍衛(wèi)大將軍,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 [宋]歐陽修:新五代史?周家人傳第八 此時,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計籠絡(luò)人才,特別是盧琰這位"三朝元老",便不斷對他升封、嘉獎。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盧琰:"朕惟立國以仁,維國以義,上下之間各得其分。惟爾撫軍琰,賦軍養(yǎng)民不憚,整軍衛(wèi)民而民不怨,甚得治體。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轉(zhuǎn)予于恤。今特效爾工部尚書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汝當益勵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筆稱贊盧琰:"貌端而古,學博而優(yōu)。三登虎榜,一占鰲頭。事親竭力,政治有謀。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圖其像,而贊其德。俾見者仰,高風而佳譽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為盧琰封賞敕命:"朕惟以工部尚書盧琰,寄之以重任,公盧琰發(fā)身賢科,歷任前職歷歲已久,克有勞功。書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賞',特進爾榮祿大夫便宜行事開國上將軍,封越國公。汝當益修厥德,恪守爾職,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對盧琰公官封極品,爵為國公,恩賜之隆已無可復(fù)加。
重慶上廈門海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多少分 分數(shù)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8:38遼寧上桂林醫(yī)學院多少分 分數(shù)線及排名
時間:2025-05-22 09:56:30武漢軟件工程職業(yè)學院信息安全技術(shù)應(yīng)用專業(yè)怎么樣?錄取..
時間:2025-05-22 09:53:21浙江警官職業(yè)學院司法警務(wù)專業(yè)怎么樣?錄取分數(shù)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09:51:03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無人機應(yīng)用技術(shù)專業(yè)怎么樣?錄取分..
時間:2025-05-22 09:47:02河北高考525至530分左右物理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09:4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