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蘭,東寧市老黑山鎮老黑山村人,是一名普通的家庭婦女。孫秀蘭的家庭同其他普通人的家庭一樣上有老下有小,但也和許多家庭不完全一樣,因為她的家庭始終充滿著歡歌笑語,她和丈夫姚廷樹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家和萬事興”的持家之道,并感染著自己的五個兒女和身邊的親朋好友。
孫秀蘭婚后生育5個孩子,1個兒子、4個女兒,她是這個幸福七口之家的維系者。在孫秀蘭心中,家里的每個成員是樹葉,而家就是根,是她們一家人永遠的歸宿。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予家人最無微不至的關懷,讓她們的家庭變得更加溫暖幸福。她是丈夫姚廷樹眼里的好妻子,是孩子心中的好母親。和丈夫結婚四十多年來,風雨相伴,相濡以沫。為了讓丈夫能夠安心工作,日里,孫秀蘭總是主動承擔大大小小的家務,盡自己年能減輕丈夫的負擔。為了同時供五個子女上學,孫秀蘭不得不在露天市場賣起了服裝。她每天都是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洗衣、做飯等一切家務料理之后,早上七點準時出門,早出晚歸,一年四季,周而復始。即使是這樣辛苦的生活,但她內心的充實帶給自己的快樂滿足感,遠遠超出了自己身體上的勞累。用孫秀蘭自己的話說,生活雖然苦了點、累了點,但是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能夠擁有一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她就倍感欣慰,無怨無悔!
孫秀蘭的孝順是遠聞名的。她是父母眼里的好女兒,公婆心中的好兒媳。和老人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第一碗飯從來都是給老人的,這條家規一直沒變過。燒菜的時候也盡量把菜燒得爛一些,讓老人嚼得動,吃得舒服。婆婆、母親都愛干凈,孫秀蘭就經常給她們洗頭、剪指甲、帶她們去洗澡。沒事時,她經常給婆婆講些村里村外的新鮮事。人老了說話都愛?嗦,全家人誰也不能在意,都要順著老人的意思。凡是老人喜歡的,盡可能順她的心。尤其在吃飯上,尊重老人的愛好,變著法兒給婆婆、母親改善伙食。凡是老人們喜歡吃的,孫秀蘭她都大兜小兜地買給她們吃。一年四季,老人們穿的、用的,孫秀蘭都會按季節配搭著給老人買新衣裳、新鞋,不讓老人受罪。用她的話說,老人年紀大了,活一天就要讓老人享受一天。老人高興,全家人就都高興。
身教勝于言傳。孫秀蘭對4個老人的愛心、耐心和孝心,她的五個兒女看在眼里,記在心頭。5個孩子都以母親、父親為榜樣,傳承著“百善孝為先”的傳統美德。從小,5個兒女就聽話、懂事,感恩并理解父母的辛苦養育,以認真學習來回報父母的付出。5個孩子不但繼承了孫秀蘭的優秀精神品質,而且人人學業有成,大女兒是公司的董事長、兒子是集團市場總監、二女兒和三女兒都是人民教師、小女兒是國家公務員。雖然兒女們的工作都很忙,但是,每當節假日,兒女們總會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父母親,即使在遠方回不來,也會常常打電話問候并提醒父母親多注意身體。看到孩子們都如此孝順和有出息,孫秀蘭和丈夫的心里總是美滋滋的。這讓他們覺得對孩子、對家庭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鄉親們非常羨慕孫秀蘭夫婦養育了5個好兒女,有時也會問起孫秀蘭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她總是謙虛地笑笑說:“其實我也沒什么訣竅,但我覺得家長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話,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好一件事,任何事情只有我們當父母的做到了,才有資格要求孩子。”孫秀蘭用最樸實的語言說出了最珍貴的道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無論多苦多累,她都不會在孩子們面前表現出來,努力做到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于吃苦、尊老愛幼,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教育并引導孩子們有良好的品德。
孫秀蘭是個熱心腸,她們家是鄉親們眼中的好家庭。有時間的時候,她會經常照顧鄰居家的孤寡老人,洗衣、送飯,陪著聊天、噓寒問暖,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在孫秀蘭眼里,這些可憐的老人們同樣是她的“父母”,需要人去照顧,在這些老人的眼里,孫秀蘭更是他們貼心稱職的“女兒”,老們感激孫秀蘭,因為她的存在,使他們的晚年生活變得不再孤單。在孫秀蘭心里,一個幸福美滿家庭,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所以在對待鄰里關系上,孫秀蘭一直向孩子們灌輸“鄰里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要看是鄰居家有了困難,只要孫秀蘭家知道,就一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幫助,盡自己所能幫助鄉親們解決問題、度過難關。“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在孫秀蘭家變得不再是一句空話,這寬容的待人之道和寶貴的精神品質在這個家庭的每一個成員身上都體現得淋漓盡致。
相識是一種緣份,能在同一屋檐下共度一生,更是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要善待家人和身邊的人。正所謂家和才能萬事興!這是孫秀蘭一家的持家感悟與秘訣所在。
她先后當選為鄉、縣、州三級人大代表;縣、州、省黨代表,多次得到省州縣鄉各級表彰,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十星級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光榮稱號;省福利基金會知名寫手童幫烈多次對她進行報道,稱她是“窮山溝里飛出的金鳳凰”。她就是貴州省甕安縣江界河鎮茶園村黨支部書記、村計生協會會長楊萍。
扎根苗寨獻身計生
1997年,楊萍在貴陽衛校畢業后,遠離生養她的魚米之鄉??銅仁市思南縣,來到200多公里之外,和志道同合的戀愛對象、自己同班同學熊文剛結了婚,夫妻兩用勤奮和踏實創業,在這個偏遠的鄉村扎下了根。
這個村距縣城50多公里,330多戶人家,1500多人,散居在七梁八溝的山窩窩里,過去這個村的姑娘小伙難以進省城讀書,把她稱為山外飛來的“金鳳凰”。她愛人的母親都懷疑“家里很窮,你能過得慣這窮生活嗎?”好奇的人問她:“你這個省城讀書的姑娘,來這窮山旮旯里,能吃得了這個苦嗎?”還有更多的聲音:一個土家族姑娘嫁給苗家小伙,“金鳳凰”遲早是要遠飛的。
楊萍來到這里,面對的是窮山惡水,滔滔的烏江水被橫穿村里的火金山欄隔向東,江與山形成幾百米的深壑,當地群眾望水興嘆,見水不得水,每遇干旱,人畜飲水困難。而且,傳統的舊生育觀裙帶婚姻和養兒防老的根深蒂固。人口激增導致村民越窮越生,越生越窮,窮山惡水給當地群眾帶來物質上的窘困。面對這樣的現實,她決定獻身計生事業,改變貧困落后,建設美好家園。
摒棄舊俗艱難起步
婚后她沒有急于懷孕生孩子,因陋就簡,在自家的木屋里建起村衛生室,村民們看小病不出村,婦女懷孕生孩子就采用新法接生。這樣一來,青年男女們常常到她家來聊天,她就借此機會宣傳親結婚將埋下苦果,講少生優生、家庭幸福的道理,一些姑表兄妹戀人聽她這么一說,都解除婚約另找對象去了,村子里的青年男女與其他民族通婚的漸漸多起來了。
1999年,楊萍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是這一年,她的孩子出生了。但她更欣喜的是群眾對她的信任,先后選舉她擔任計生專干、文書兼會計,婦代會主任,為了能有更多的精力為村民服務,夫婦倆商定放棄二孩生育,終生只生育一個孩子,率先領取了獨生子女證。
這事傳開后,冷嘲熱諷接踵而至:“少數民族本來可以普遍生育兩個孩子的嘛!何必出風頭。”更多的懷疑觀望:“一個外來土家姑娘,誰能保證她將來生與不生?”楊萍絲毫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她先是動員姑妹熊文美和外甥楊中華做了二女絕育手術,隨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地做其他對象的工作。村子里的張其剛夫婦因家庭比較貧困。生育兩個女孩后總想生育個兒娃崽長大外出打工掙錢,老來有個依靠,楊萍三次上門促膝交談,見到她家住房四壁透風,便幫助他申請得到政府危房改造資金6000元,還把原桂花坪村村委會的宅基地讓給他用于修建新房用地,夫妻倆很是感動,欣然做了絕育手術。后來通過自家的勤奮努力,很快蓋起了一棟漂亮的磚墻樓房,喬遷新居時,他對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們說:“黨的計生富民政策好啊!”
少生快富改善民生
2003年,楊萍當選村委會主任,她把國家扶貧資金和上級各部門的幫扶項目緊密地與計生相結合。幫扶計生戶發展項目,組織村民建起大大小小水窖25口,修建自來水蓄水池50多處,解決了全村人畜飲水問題,為村民建沼氣池30多口,幫6戶計生戶進行危房改造,帶領村民投工投勞修筑進村入戶公路8公里多,公路能通到家家戶戶門口。
這些年來,楊萍注重計生宣傳服務,強化利益導向,村里的獨生子女戶很快上升到18戶,二女戶上升到29戶。全村計生戶由于得到計生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多數蓋起了磚墻樓房或把自家的苗家木房打造得漂漂亮亮,苗村展現了新景象。
楊萍結合當地自然生態優勢,引導外出打工返鄉人員創業,幫多年外出打工有一技之長的獨生子女戶黃維調節生態烏雞養殖場地和申請小額貸款,共籌措資金10多萬元建起了生態蛋雞養殖基地,產品遠銷廣東、浙江、福建等地,供不應求。指導村民種植純天然無公害蓮花白500畝。同時,引進資金120萬元,建起渡江食品有限公司,年產銷150多噸。這些產業的建立發展,吸收了當地大量剩余勞動力,增加了村民的勞動收入,村民的人均純收入由15年前不足200元上升到目前的3500元,摘掉了貧困村帽子。
隨著計生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和村醫療室的健全,10多年來,這個村嬰兒死亡率為零,躲生超生的現象消失,沒有計劃外生育,優生優育的結果涌現出大學生18名,實現村無大學生零的突破。
這么多年來,熊文剛這個勤勞,憨厚的男人總是默默的站在身后支持自己的妻子,夫妻倆齊心協力,經營著小家,規劃著大家。如今,這里被列為國家級紅色旅游愛國教育基地,作為行政區劃調整后的茶園村的村支部書記,她又在勾畫新的致富藍圖,帶領村民們發展生態旅游產業。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