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活下去??閱《活著》有感,為自己及部分好友所作「寒種」
不算上我對某些段落的反復誦觀和摩玩、對某些字句的檢索和復核,以及對整個情節的數次過目,受時間局限,我這本書目前只讀過四遍。在這四遍與這本書的邂逅中,我自認為已經得到了一些不成熟的結論,謹以此留給自己以后的九成光陰以及那些我試圖忘記卻仍惦念不止的朋友們。
今年暑假的書單口味十分濃重,有經典名著,有名人的回憶錄,有的講述詩與遠方,有的自帶花的芳香;但注意到我曾在死亡的懸崖邊掙扎徘徊過一個學期,顯然,我會對一本題為《活著》的書感興趣。畢竟,我為了找尋活著的意義,煎熬了太久。
與這本書的第一次邂逅,我看著那位老人一生的苦難,以及他身邊一個個永遠離開他的人們,心中是無比沉重??那種沉重太熟悉了,僅僅是程度的加深。從這次邂逅我得出了第一個結論:那些年紀輕輕就放棄生命的人,為他們的幼稚付出了代價。
與本書的第二次邂逅,我笑了,笑得很開心。并不是因為我精神出了問題,而是我發現自己經歷了第一次的沉重后,整本書大部分內容都不值得被稱作苦難了。例如我才開始第二次邂逅時,剛剛看完一個老人孤苦伶仃卻過得十分逍遙,便看見一個青年背著兩擔銅線就哭哭啼啼的樣子,便覺得十分可笑了。但同時我有了新的困惑:為什么主人公只有隨著身邊的人離去才漸漸有了能夠放下生死的灑脫?又或許,那根本不是一種灑脫?而活著,又究竟是為了什么?
我去翻閱了書后附上的社會各界的評論摘要,一無所獲,并且我發現這些評論的思維方式與我的思維傾向早已分道揚鑣。于是我又去查看了作者余華寫下的中文版自序,看到了一句話: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余華,1993)
那么,活著又怎么定義?活著代表了什么?余華的闡述對我而言十分抽象。我明白,這本書又在召喚我了。
第三次的邂逅回歸了第一次的沉重,但那是常人難以體會的一種沉重。主人公經歷的一切似乎是苦難的東西,讓他無法走出這個看著身邊人一個個死去的死循環??最后剩下他一個,也只剩下他一個。看著他在局中對局勢一無所知,只能在時間的波濤中顛簸的樣子,卻是十分沉重的。活著成了他唯一的資本,也只因為他活著,他活著才有了意義。但那“活著之外的事物”又是什么?并且我看到,他似乎是因為見過太多的死亡才將身邊的人離他而去這件事看得越來越正常,才有了我前面所謂的“灑脫”,這不是灑脫,是對死亡的麻痹啊!
如果灑脫是對某種事情以為常的表現,那么當發現世界上一切皆套路,是否此生價值已盡?顯然故事不應該在此結束,一定是我走入了某個誤區。
帶著這個疑問,我開始了第四次邂逅。我又笑了,因為我終于發現自己對整個題目還沒有充分理解。“活著”是一種狀態,借指的是一段經歷,而活著的行為正是為了創造這經歷而做。我記得自己看過的許多文章都聲稱要注重過程而非結果,于是我將其理解為享受這段經歷,畢竟,每個人活著的經歷都是獨特的,且都是值得被享受的。也許,這便是這本書能夠告訴我的一些道理。
但故事還沒有就此結束。我有了兩個新的疑問:
第一,灑脫究竟是什么?我認為蘇軾是可以被認為是灑脫的,但為什么他被貶后就能如此灑脫,而古今多少人死到臨頭還沒有體驗過灑脫的感受?灑脫代表著一種放棄嗎?還是代表著一種新的價值觀與處事的方式?
第二,我剛剛才發現余華的“麥田新版自序”中有這樣一段話:
“……如果從旁觀者的角度,福貴的一生除了苦難還是苦難,其他什么都沒有;可是當福貴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來講述自己的一生時,他苦難的經歷里立刻充滿了幸福和快樂,他相信……”(余華,2007)
這一切又是緣起何處?也許我需要第五次邂逅,第六次邂逅……但我希望自己能夠先暫時記錄下自己不成熟的供以后檢驗,也希望能夠盡快幫助到我的那些永遠在我的記憶中的朋友們。
文末,我認為自己有必要強調:要享受“活著”的經歷,并且為了活著而活著,首先需要有一種對活著的堅定不移的信念;而這種信念,我將其概括為“活下去”。生活中總有不如意,但再大的壓力,都無法改變一個人活下去的信念;如果一個人因為壓力不再想活下去了,那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把活下去作為一種信念。
2
福貴悄聲對“我”說:“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幾個名字去騙它,它聽到還有別的牛也在耕田,就不會不高興,耕田也就起勁啦。”
看第一遍時,我笑這位老人的想法,笑它的可笑,同時也感嘆于他對待那只與他如此相似的牛的感情;待第二遍從頭讀來,才發現其中的感嘆:原來這人生之地,福貴的一家人中,也就只有他在耕了。
曾經輸光了家產的浪子,經過歲月的打磨,慢慢地定格成了那個牽著牛慢慢耕田的身影,然后倚在樹下,給“我”講他一生的故事。
福貴的一生充滿了困苦,從旁人的角度來看甚至可以說是全是困苦,可是我卻能從他第一人稱的敘述中讀出快樂,在他和妻子相處時,在他被紅軍救下時,他的語言之間的快樂和慶幸是顯而易見的。他對生活,或者說是活著的快樂,與困苦同時存在著,看似矛盾,似乎又是密不可分的。他年輕時耗光了家產,父母接連去世,又經歷了喪子之痛,女兒難產而亡,妻子病逝,女婿和外孫都離他而去,仿佛是命運的捉弄。就如俄狄浦斯無論如何小心,終逃不出弒父娶母的命運一樣。在命運面前,人是渺小的人。而福貴,連“扼住命運的喉嚨”的能力也沒有,像任何一個普通人,過著困苦而渺小的生活。
或許,正是因為渺小,所以顯得真實,正是因為渺小到了塵埃里,所以我們能夠在他的身上,瞥到那個注定爭不過命運的自己。福貴與我們的命運,注定是相似的,可是福貴又是與我們不同的人。他的故事,那么的引人入勝,讓我看到了書的最后,才突然想起:啊,原來是一位老人,在講述他一生的故事。
突然覺得,一個人的故事,就這么被講完了,也不知是這個故事長得像一生,還是人生短得像故事?福貴的故事,讓我不禁去想,如果一生就這樣望到了頭,如果人注定爭不過命運,那么活著,到底有什么意義?
這個問題太多太多的人想過,也有太多太多的人,得不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于是他們便放任自己的頹態,一生在虛無中度過。可是福貴離開的背影,他的歌聲,已然告訴了我們答案:活著的意義,就是它本身啊。福貴的一生,渺小而有意義,是因為他努力活著。而福貴的妻子的一生,是有意義的,因為她曾經活著呀。
讀完了這本書,再去翻了翻序言,或許便能明白“《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的命運之間的友情”的含義了。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他們活著的時候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生活,孤獨悲苦,可他老時,對待生活卻樂觀而從容。余華帶給我們的,是那個時代千萬勞苦大眾的縮影,他告訴我們的,是一個人最樸實的精神??在悲苦命運之下依然努力活著的堅韌與尊嚴。
作文題目:《活著》讀后感
作者:九(6)杜俞嫻
擴展閱讀:
《活著》是作家余華的代表作之一,講訴了在大時代背景下,隨著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等社會變革,徐福貴的人生和家庭不斷經受著苦難,到了最后所有親人都先后離他而去,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活著》展現了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過程,掀起一波又一波無邊無際的苦難波浪,表現了一種面對死亡過程的可能的態度。活著本身很艱難,延續生命就得艱難的活著,正因為異常艱難,活著才具有深刻的含義。沒有比活著更美好的事,也沒有比活著更艱難的事。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