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家和萬事興、治國先起家”。每當談起高臺縣宣化鎮高橋村婦代會主任陳琴一家,村里人都會發自肺腑的贊揚幾句。她們家是一個三世同堂的傳統之家,夫妻和睦、敬業愛崗、女兒熱情禮貌健康上進,兒子聽話懂事品學兼優,婆婆體健和善安享晚年。成家十幾年來,她們孝敬老人、關懷兒女、熱心助人、鄰里和睦,對親人對鄉鄰的種種善舉得到了鄉親們的一致認可,在全村傳為佳話。
勤勞致富勇做“帶頭人”
陳琴與丈夫方得委于1990年結婚,剛結婚那幾年,她們家上有老下有小,家庭擔子重,靠耕種幾畝薄田遠遠無法滿足家庭日益增長的開支需要。二輪合同承包開始后,看著別人都承包土地,搞起了連片種植,陳琴夫婦心思也活絡了,“他們能行,我們為什么不行呢”,她和丈夫一合計,東拼西湊湊足了地租,承包了農場50畝耕地,加上原有的11畝,這下有60畝地了。可是,種什么能賺錢呢?兩口子又開始犯難。正巧,制種公司的職工到村上落實制種面積。夫妻倆心里粗略算了一下,制種玉米不費勞力,價格也保障,就種它了。有了目標,夫妻倆干勁更足了,鋪地膜、點籽種、打藥施肥,絲毫不馬虎。她們還積極探索種植西瓜、辣椒等經濟作物,年底都取得不錯收益。夫妻倆用勤勞的雙手推開了致富大門。作為一名村干部和一名共產黨員的陳琴清楚的認識到,我一家富裕了不算富,要帶動全村老百姓富起來才是真正的富。她帶領大伙兒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農作物,還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種植經驗毫無保留的教給大家。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種植經濟作物,增加了收入。
孝敬公婆常做“貼心人”
“百善孝為先”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種美德在她們的家中表現的更加細致入微。陳琴與丈夫結婚至今,一直和父母同住一處房,同吃一鍋飯,不管是原來父母身體健康,還是現在父母年邁多病,她從來沒有說過一個不字,沒有過一句嫌棄的話。老人有什么需要,兩口子總是盡力滿足;老人有什么病痛,她們總是第一時間帶著老人去看病、照顧吃藥。她總是和丈夫說:“爸媽是從那些苦難的歲月里走出來的人,饑荒、文化大革命,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更何況,在艱難的時候,還要拉扯你成人,真的不容易。現在日子越過越好、可他們歲數都大了,身體又不好了,我們要好好的孝順他們,讓他們感受到晚年的幸福。”這幾年,婆婆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她與丈夫都是滿臉笑容,耐心地聽婆婆講,和婆婆說話也總是輕言輕語,不高聲大調,還時不時的講個笑話,引的婆婆開心大笑。好心就有好報,她們對父母的精心照料,同時也換取了父母對兒孫的疼愛,每當農忙的時候,父母總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事,照顧好年幼的孩子,讓她們安心勞動。
積極擔當敢做“責任人”
作為一名村婦婦代會主任,26年來,陳琴憑著對婦女工作的執著精神,愛崗敬業,真誠服務,無私奉獻。高橋村外出務工人口多,夏天外出務工,冬天進城居住,婦女工作開展起來非常艱難。陳琴并沒有退縮,自任高橋村婦女主任以來,她從一個戶到一個社再到整個村不厭其煩地對全村所有的婦女、留守兒童逐人逐戶登記造冊,白天不在家,晚上再登門。現在,問起哪個婦女,哪家孩子是什么情況,陳琴都了如指掌。她不光對村上婦女兒童認真負責,而且還積極配合鎮上每項活動。記得剛開始組織的“隴原巧手”活動,愿意參加的人很少,陳琴沒有放棄,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有人不樂意來,還沖我們直撇嘴:“有空閑還想著出去賺錢呢,學這干啥,又耽誤時間,又浪費錢”。每當遇到這樣的處境,陳琴總是面帶微笑,裝作沒聽見。她一邊繼續動員大家,一邊自己主動學習編制技術,慢慢的,說風涼話的人少了,來跟著她學習的人多了。大家都興致勃勃的你做個裝飾花瓶、我做個絲帶繡抱枕、她做個珠編燈籠,閑暇之余爭吵拌嘴少了,暗暗擰著股勁比手藝的多了,到后來,村上的婦女還主動問她,“隴原巧手培訓班什么時候開始啊,跟著學些手藝,還能增加收入,真不錯”。看著姐妹們熱切的眼神,陳琴特別欣慰,能為姐妹們做些事情,她的辛苦沒有白費。正是因為她的認真踏實和無私的付出,陳琴先后被鎮上評為計生先進工作者、優秀婦代會主任。
真情實意樂做“熱心人”
陳琴一直是個熱心公益事業,敢于為群眾說話,為群眾謀利益。自2011年被選舉為縣人大代表以來,始終堅持“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信念,除了堅持人大代表信念,為民請愿外,陳琴還真心實意為民辦實事、做好事。自雙聯“人大代表在行動”工作開展以來,她作為一名縣人大代表主動聯系貧困戶兩戶。人大代表“雙聯”在行動工作開展后,她積極到兩戶聯系戶家中,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盼,以便為以后的幫扶打好基礎。了解到示范戶方三朝因為養殖時間不長,沒有經驗,只能是從書本上和其他養殖大戶的交談中獲取經驗,她多方聯系鎮畜牧技術人員,多次到村上現場講解。爭取利用1到2年時間,使他們掌握養殖技術,使方三朝能成全村的養殖能手。對予方興紅家中僅靠幾畝薄田維持生計,為了能改變這一家人的經濟面貌,陳琴多次上門宣傳國家惠農政策,講解相關致富信息,與他們共同探討發家致富的路子,還鼓勵他的妻子學習編織技術,增加收入。
團結鄰里爭做“模范人”
陳琴夫妻倆與鄰居相處十分融洽,從沒有與任何一家鄰居吵過架,待人真誠、熱情,都喜歡互相幫忙。街坊鄰居哪家有個什么事,只要用的著、能幫的上忙的她們都會伸出手來幫一把。就拿鄰居家孩子辦婚事來說吧,辦喜事都圖個喜慶熱鬧,人自然少不了,請客也是難免的,光應付這就得好幾天。陳琴夫婦只要有空就主動上門去幫忙,一幫就是三四天。拔蔥倒蒜、洗碗摘菜,做完這個做那個,像給自家辦事一樣踏實。有人說你一個鄰居過來應付一下就行了,何必要做的那么辛苦呢,那么多人做事你少做點也無所謂。可她卻說:都是鄰居住著,誰家能沒有個事,互相幫幫就都過去了。普通的人,樸實的話,可這里面包涵的意義卻令人深思。
在家里,她們是好兒子、好媳婦、好父母;在親戚中,她們是好弟弟、好弟媳;在外面,她們是好鄰居、好家庭、好村民;她們“真誠待人、尊老愛幼、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遵紀守法”,創建了和睦的家庭,做到了鄰里的融洽,更點燃了和諧的希望!陳琴夫婦以自己凡而實際的行動彰顯了中華民族的美德,也體現了現代世界的*風貌,在當地起到了很好的帶頭和表率作用,確實是一個當之無愧的文明家庭。
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麗,社會是這樣,家庭也是這樣。高臺縣黑泉鎮十壩村一社的邢玉芳、常國武家庭,她們是千千萬萬家庭中普通的一戶家庭,雖然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她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善良努力創造富裕美滿的生活,守護著自己最淡的幸福。
家庭和睦樂融融
邢玉芳與常國武于1999年組建家庭,結婚17年來夫妻倆在生活上互敬互愛,相敬如賓,孝敬老人、教育孩子,成為人人羨慕的模范夫妻。人們都說最難處的就是婆媳關系,結婚后,公公婆婆一直把兒媳當成自己的閨女看待,邢玉芳也把兩位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來孝敬,經常給她們買新衣服、陪她們聊天,講講外面發生的一些趣事。2009年公公癱瘓在床,邢玉芳兩口子毫無怨言地照顧著公公的生活起居,為了使半身癱瘓的父親能盡快恢復健康,常國武四處尋醫問藥,每天下班后為父親按摩手腳,幫助父親做運動,希望讓父親能早日好起來。看到丈夫那么累,邢玉芳疼在心里,忙完了地里的活,拖著疲憊的身子搶著為公公端飯送水,以盡兒媳的孝道。2010年公公因病去世后,邢玉芳又繼續擔負起了照顧婆婆的重任,直至12月婆婆去世。她們也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由于受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兩個女兒雖然小,但很懂事,在家中尊敬長輩,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強,都是人見人愛的好孩子,大女兒多次被評為學校“三好學生”。
勤勞致富奔小康
以前邢玉芳和丈夫常國武依靠傳統的種植小麥和玉米增加收入,投資不少而且很辛苦,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在進行農作的同時,她們一直堅持學習,尋找創業商機。2006年鄉上鼓勵發展胭脂雞養殖,夫妻倆覺得養殖業創業起點低,加上政府對規模養殖都有扶持政策,創業的成功率大大提高。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在缺少資金又沒有養殖專業技術的境況下,真正搞起養殖,其困難可想而知了。但她們以過人的勇氣,多方籌措資金,起早貪黑,苦心經營,自此開啟了她們家的養雞事業和致富夢想。創業之初由于技術不成熟,管理不到位,也虧損了不少,但她們并沒有灰心,為了解決養殖技術不成熟的問題,她們不斷研讀書籍,虛心請教別人,積極參加培訓,經過艱苦奮斗,她們的養雞規模已發展壯大,養殖年經濟收入達到了5多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致富不忘眾鄉鄰,當她們看到其他養殖戶因為養雞技術落后、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雞效益不高的現象,邢玉芳和常國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幫忙提高他們的養殖水,讓鄉親們的腰包都慢慢鼓了起來。
熱心公益促和諧
文明和諧的家庭不但要求家庭成員在家庭中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也必須做一個對社會有益,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在公益事業上,邢玉芳家庭更是不遺余力,無論是村上號召愛心捐贈還是同事鄰里有困難,她們家庭都有一份愛心表示。,鄰居的兒子常宇杰不慎燙傷,需要做多次植皮手術,十萬元的高額醫藥費對于本來就貧窮的農村家庭無疑是個天文數字。邢玉芳夫婦得知這一消息后,便走村串巷,呼吁同村農戶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孩子渡過難關,為小宇杰募捐一萬八千多元。如今小宇杰已基本恢復健康,又開始上學了,邢玉芳夫妻倆商議,每年常宇杰生日她們都會送去一份小禮物,讓宇杰在社會這個大家庭的關愛下快樂健康的成長。邢玉芳還先后榮獲“2013年高臺縣道德模范”、“黑泉鎮和諧家庭標兵戶”等榮譽稱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播種文明,收獲幸福。一個幸福、快樂、和諧的家庭需要每個家庭成員的共同努力,只要每個人都奉獻一點愛,家才會更溫暖,只要每個家庭都幸福了,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和諧。
家庭是幸福生活的港灣,是溫馨的愛巢。新壩鎮曙光村的杜發奮家庭他們用心經營愛情,共同克服生活中的坎坷,相互理解包容,杜發奮用他勤勞、善良、耐心和無微不至地關心呵護著生病的妻子,他用堅實的身體為多災多難的家庭撐起了一片溫暖的天。他的大愛和感人事跡被眾鄰里傳為佳話,并被新壩鎮黨委政府授予“最美丈夫”榮譽稱號。
妻患重病不離左右顯大愛
1987年,杜發奮與丁玉桂結為夫婦,婚后小兩口的日子過得拮據而清貧,但夫妻兩人恩愛有加,相敬如賓,相互關愛和支持,一起承擔著生活的重壓。但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1996年妻子丁玉桂患上了精神病,這個噩耗對于他們家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妻子終日郁郁寡歡以淚洗面,此刻的他心疼著妻子又擔心著家庭未來的生活,但他知道他不能倒下,因為他是這個家唯一的支柱。杜發奮帶著妻子開始了漫漫求醫路,從大醫院到小診所,從西藥到中藥乃至民間偏方,兩年多時間過去了,妻子的病情沒有絲毫轉變,反而欠下了上萬元的債務。從1996年至今,二十載寒暑交替,他對妻子和家庭的付出超越了人們的想象,
他把生活的苦澀留給自己,把歲月的重負悄然擔起。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