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來,他兢兢業業,甘于奉獻,愛崗敬業,發揮勞模示范作用,在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凡的業績。對他來說,勞動是一種快樂,也是一種慣,只有腳踏實地的干活才讓他覺得踏實,他??就是全國勞動模范周家德。
鄭偉口中所說的大哥,就是周家德,一個沒有架子,樂善好施、勤懇踏實又易人的公司負責人,他出身偏遠的農村,卻通過勞動創造財富、創造價值,造福社會、反哺家鄉。
1990年,周家德只身來到六盤水,靠著一股鉆勁和苦勁,他很快學會了電工、焊工、木工等多門手藝,開始了艱辛的打工路,隨著資金的不斷積累,他創辦了六盤水裝潢工程有限公司和貴州煜峰投資有限公司。事業漸漸走向成功的周家德,不忘父輩的教育,不忘家鄉的發展,回到家鄉帶頭修路修橋,幫扶貧困鄉親,為各項公益事業捐款超過百萬元,資助過1000多名農村貧困孩子。他的事跡被各大媒體爭相報道,但在他看來,這些僅僅是在別人需要幫助時他盡的一點微薄之力,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
周家德說,自己不是什么公司負責人,也不是什么商人,脫下西裝取下領帶,他只是一個熱愛勞動的農民工,對他而言,背磚、挖土、修路這些事情更能讓他覺得快樂。
因為愛崗如家,周家德均每天都要工作12個小時,為此,他極少考慮自己,甚至顧不上家庭,但他認為自己做的這一切,值得。
成功后的周家德不忘回饋社會,反哺家鄉,他從家鄉帶出120多名農民兄弟到城里打工創業,并出資培訓了1000余名來自貧困山區的同胞,讓他們獲得各類專業技術上崗資格證書,幫助他們就業,他籌建的公司樓宇引進了西餐、攝影、服裝、皮鞋等二十多種品牌經營,為社會提供了1000個就業崗位。
他的無私付出,換來的是社會的認可,自1998年以來,他先后獲得"第三屆六盤水市十大杰出青年"、"首屆貴州十大杰出農民工"、"貴州省勞動模范"、"第七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全國五一勞動獎章"、"首屆六盤水市道德模范"等17項殊榮;獲得全國"全國勞動模范"稱號。當別人夸贊他為大家做了表率時,他卻不以為然,他認為自己只是用心去做了自己承諾過的每一件事而已。
周家德的辦公室里擺滿了各類獎章獎狀,這是他的一筆財富,但他卻從不把這些當作炫耀的資本,而是把它們作為動力,時刻鞭策自己繼續努力。
說起董文香,在青島的公交圈里無人不知,作為青島公交集團市北巴士分公司金壇路車隊2路線電車駕駛員,93年開始進入2路車隊的她先后榮獲全國“五一巾幗標兵”、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公交系統勞動模范、山東省“富民興魯”勞動獎章、青島市勞動模范。20年如一日,她總結了一套青島巴士的“董文香式服務”,帶會了一個“姐妹班”,成為公交行業創先爭優的一面旗幟。
練就一身功服務一路通
董文香帶領班組成員利用業余時間沿2路線周邊徒步考察,往返14.2公里,詳細掌握沿途15個商場超市、7所中學和旅游區、火車站的客流信息,對車輛經過的109個路口、151條斑馬線、25個信號燈、5處坡道、9個急轉彎以及32個換乘點了如指掌,以此為依據制定了安全駕駛操作流程及乘客服務指南。同時在全線路倡導“熟練一條線,走遍每條街”,熟記應答134個主要景點路段,人人爭當“活地圖”、“問不倒”。董文香苦背青島市170條公交線路首末車時間和起、止點站名,她帶領的團隊成為名符其實的“一口清”“絕活能手”。一次運行中,一位老人為找不到交通醫院正發愁,董文香脫口而出,“在無棣路4號,從承德路下車”,對答如流,讓乘客滿意而歸。
為提高服務技巧,班組姐妹們成立了“語言藝術探討小組”,從乘客心理需求的角度開展課題研究,運用“情景對話”模擬車廂服務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文明用語的忌語。年來,董文香帶領班組成員“走出去,請進來”,在提高服務技藝上動腦筋、下功夫,主動登門到青鐵“海之情”車組取經座談。還開設啞語培訓課和“路線學英語知識角”,聘請加拿大籍外教現場講解、授課。為配合“一站式”微笑服務,她們特邀29中旅游學校專業老師現場指導車廂服務禮儀等迎賓常識,規范了行、立、坐、起等標準化動作。2008年,姐妹班選派代表兩次赴北京參加由國家交通運輸部舉辦的“全國青年文明號”技能展示會,精湛得體的展示受到與會領導的好評,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對來自青島公交的優質服務技能絕活團隊予以報道。
播下一份愛托起一片緣
早在1990年,一位腿部嚴重殘疾的乘客因進入了“姐妹班”的視線而改變了他的命運。這位乘客叫朱長柱,是青島印刷廠的退休工人,因工傷致雙腿殘疾,走路時身體傾斜幾乎達到45度,十分吃力。當得知老人獨自生活、無兒無女時,姐妹班就接納了這位特需乘客,將人性化服務從車廂延伸到了朱師付家中,洗衣做飯、清掃衛生,扶他上、下車,配備專門的軟座墊,春去秋來,班組人員更換,愛心接力不變,至今已堅持20多年。董文香說:“公交車這個流動的窗口,就是社會的縮影,我們有義務讓朱師付活得有尊嚴,讓他 站立起來行走,讓他有年有節、有兒有女”。
85歲的老人王勛是一名烈屬,常年受到姐妹班的關照,董文香自費為王大媽訂閱《老年生活報》,定期登門家訪,每年清明節,班組姐妹總會陪同老人去烈士陵園為其父掃墓,親如一家,這一愛心行動已持續了14年。王勛老人感激之余送上一面錦旗,寫道:“無私贈報數載,播撒愛心無限”。
文明一條線溫暖一座城
董文香式服務可歸納為八個一,即:一心一意為乘客著想,一言一行讓乘客滿意,一點一滴從關愛做起,一枝一葉用真情相伴。敬老、助殘、扶弱、幫困。董文香和她的姐妹班在日常服務中揣摩、整理出一套“董文香式服務”。
做為一名班長,董文香是姐妹班的領軍人物,如何當好領頭雁?董文香帶領她的姐妹班在安全服務運行指標考核中,姐妹班始終位居電車2路線前列,她們制定的《愛車例保考核細則》、《安全管理實施細則》、《LYC節能操作法》、《安全行車十不》等規章制度,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歷年來在運行服務實踐中首創的《李秋華服務工作40條》、《禮貌用語20句》以及《三樹四勤八滿意》等成為班組檔案中的精神財富。練兵比武、熱心公益,在姐妹班形成制度化、常態化、“愛心送考”、“金秋助學”、“震災募捐”、“乘客驛站”、“快樂車廂”等“紅飄帶”志愿者行動在2路線蔚然成風,已輻射到公交各條線路。2路線連續6年被評為青島市市民滿意線路,山東省文明委授予2路線“文明公交線路”稱號。“每次出車都是新的起點”。董文香始終銘記“創新服務,履行職責”的使命,緊握方向盤,以更好的服務回報乘客。
先后改進工裝夾具40多項、技術革新50多項、技術攻關10多項、取得各種專利14項……在上海市“勞模年度人物”中,出現了一位“85后”農民工發明家的身影,他就是上海神舟汽車節能環保有限公司的胡振球。
2007年,這個來自安徽宿州的小伙高中剛畢業便來滬打工。轉眼10年間,他從一個不懂技術的外來打工者,成長為技術能手、創新能手,從普通的一線裝配工成長為技改專家和車間主任,并先后被評為上海市十大工人發明家、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勞動模范。,他還被選為首批上海工匠,獲得上海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是農民工獲獎第一人。
當工人就要當個“好工人”
“由于文化水不高,更沒有技術和從業經驗,10年前來上海時可以說兩眼一抹黑,差一點就‘打道回府’。”胡振球略帶羞澀地向記者回憶當初來上海時的場景。
就在快看不到希望時,閔行區梅隴鎮的神舟汽車公司向這位淳樸的小伙子拋出了“橄欖枝”,他成為車間的一名裝配工人。面對這個來之不易的機會,胡振球暗下決心:“當工人就要當個好工人”。當時,他對于“好工人”的定義是,踏踏實實干活,不偷懶、不懈怠。
但一段時間后,胡振球發現,在這家科技型企業內不少員工都是從各大知名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博士生,常常能想出很多創新點子,來簡化工藝流程,這給他內心帶來不小的落差。“俗話說,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看著研發人員通過各種工藝革新提高效率,我便萌發了一個念頭,有朝一日也要成為這樣的研發人員,才真正配得上‘好’這個字。”胡振球說。
可是那時的他連圖紙都不會看,只好從“零基礎”開始學起。他常常在午休時間纏著有經驗的老師傅們給他講圖紙,一遍不行兩遍、三遍……直到弄懂,他這股勁也著實讓“老法師”們感動。為了能更安心地學習,他干脆搬到了職工集體宿舍,下班后就往單位職工書屋里鉆,經常看書到深夜。當時,生怕前學后忘,胡振球把書上的重點知識摘抄下來,一條、兩條、三條……慢慢積累至今,已經記了滿滿的好幾本。
世上最怕“認真”二字。只要認真,普通工人也能成為專家,成為高技能人才。短短幾個月,從鈑金工、鉗工、車工到打磨工,胡振球便掌握了車間幾乎所有工種的操作技巧。
2009年,他以農民工班組長的身份參加了上海市總工會組織的EBA(初級工商管理)培訓,系統地學習新知識、增長新本領。之后他又續讀了工商管理的大專班,現在正就讀本科。
“我跟他認識8年了,他不但有悟性,更重要的是做一件事,就必須把它做好,這是他的性格。”正在車間工作的潘邦國這樣評價胡振球。胡振球發明的“清掃車邊吸塵口自動避讓裝置”獲得第七屆國際發明展覽會的金獎,其他各項專利也陸續申請成功,胡振球成了工友們心中的“大發明家”,公司掀起了一股創新熱潮,更多的工友開始鉆研技改,廠里技術創新氛圍也越來越濃。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