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打牢精準扶貧基礎,通過建檔立卡,摸清貧困人口底數,做實做細,實現動態調整。要提高扶貧措施有效性,核心是因地制宜、因人因戶因村施策,突出產業扶貧,提高組織化程度,培育帶動貧困人口脫貧的經濟實體。下面是CN人才網小編給大家分享的精準扶貧存在的問題,快來看看吧。
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合規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可以說實施精準扶貧,是扶貧開發的重大創新。如何進一步創新機制、精準發力,成為新時期打贏扶貧攻堅戰的關鍵。寧縣在開展精準扶貧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機制、努力實踐,走出了一條精準到村和精準到戶相結合的扶貧方式。采取“一戶一法”的方式,幫助幫扶村和貧困戶協調、爭取資金,落實幫扶措施,幫助幫扶對象發展生產、提高素質,在規定時限內幫助幫扶對象穩定脫貧致富。
一、寧縣精準扶貧工作成果
寧縣積極探索“整區域開發、整區域治理”的扶貧開發新路子,變“點”式的整村推進為“片”式的整區域扶貧開發。按照地理位置相鄰、區域基礎特征相同、產業發展條件相的原則,提出了“一線兩園四區”區域發展戰略,按照區域布局、抓點帶面、抱團發展、統籌推進扶貧開發新模式,把“三山四川”涉及的貧困鄉村全部納入整區域開發范圍,堅持實行“山、水、林、田、路、宅”綜合治理,重點圍繞蘋果、草畜、瓜菜三大產業,打破“一村一品,甚至一鄉一品”的格局,圍繞區域特點,引導產業進行歸類整合,實現“一片一品”。據統計,2001年至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69元增加到5466.9元,年均增長252.3元,解決了24.6萬人的溫飽和脫貧問題。
從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破題,聚焦發力,鋪開脫貧致富道路。寧縣把貧困地區道路建設作為扶貧攻堅的首要任務來抓,以全面提升鄉道、村道四通八達為目標,以打通斷頭路、聯網路、產業路和提升公路通達能力為重點,大力實施貧困鄉村公路改造工程,優先建設“扶貧路”、連通“產業路”、實施“民心路”、構建“聯網路”、鋪筑“小康路”,進一步完善了農村路網結構,提升了通暢通行能力,全縣累計新修村組道路726.2公里柏油路(水泥路)276公里,全縣農村公路通暢率由31.1%提高到了42.4%。同時,按照“先生活后生產”的扶貧理念,緊扣農村安全飲水、電力電網改造和群眾居住工程,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全力破解貧困村發展難點問題。全縣新建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23處,鋪設自來水管線149.9公里,完成10千伏線路58.65公里、0.4千伏線路95公里、低電壓瓶頸治理村(組)19個,戶表改造2235戶,完成三相動力通電村(組)30個,實施農電網改造工程100公里,并按照節約土地、相對集中的原則,遵循“群眾自愿、政府協調、講求實效”的方針,科學規劃,統籌安排,通過整合項目、資金,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094戶。
(一)照精準定位、分類施策。在金融信貸項目的投放上,寧縣按的原則,采取財政注入為主、入社群眾繳納會員費為輔的籌資方式,成立村級互助資金協會,探索出了“一帶三”“一帶四”“一帶N”等發展模式。至目前,累計發展村級互助協會130個,搭底資金3927萬元,先后為1694戶貧困戶籌措發展資金2565萬元,扶持發展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21家,家庭農場7個。
(二)瞄準貧困村,整村推進推出新氣象。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寧縣把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環境惡劣、無增收支柱產業、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非常貧困的12個村確定為整村推進貧困村,集中資金、集中力量,給予重點扶持。實行項目資金硬捆綁,集中財政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整合行業部門資金,集中投入整村推進貧困村,促進了貧困村經濟社會大發展、基礎設施大改善、村容戶貌大變樣。
(三)瞄準貧困戶,差別扶持扶出大成效。為打破“一刀切”的傳統扶貧方式,改“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寧縣對貧困戶實施精準扶貧,探索實施差別式扶貧模式,有力破解了扶貧到戶難題,讓扶貧資金真正扶到了窮人。
為增強扶貧措施的瞄準性和針對性,采取由群眾評定貧困戶的辦法,更為準確地把握了扶貧對象,全縣共確定貧困戶2.34萬戶8.97萬人。建立黨員干部幫扶機制,在全縣領導干部中開展精準扶貧對象“結窮親、一幫一”幫扶活動,實行點對點負責、手把手幫扶,確保幫扶一戶、脫貧一戶、致富一戶。在扶持項目的選擇上,結合當地實際和貧困戶意愿,實行一戶一策、一戶一扶、一戶一幫。對貧困家庭“兩后生”實施“雨露計劃”,開展訂單培訓、定向就業,幫助提高脫貧致富本領;對務農貧困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力度,幫助提高科學種養水;對貧困勞動力創業予以扶持;對有勞動能力的扶貧對象,安排養殖業、種植業等增收致富項目;對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的貧困戶,實施扶貧搬遷和危房改造。同時,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病殘等弱勢群體實行低保兜底,保障基本生活。
二、精準扶貧工作面臨的困難
當前,寧縣通過實施精準扶貧工程,貧困村的問題基本得到了有效解決。但是剩下的貧困戶都是自我發展能力差、脫貧難度大、脫貧成本高的硬骨頭。立足精準扶貧、實施分類指導、實現精準脫貧,仍存在以下幾個難點。
(一)從戶的層面看,貧困對象識別難。一是貧困人口規模大。寧縣55.2萬人,貧困人口8.97萬人,貧困發生率高。基本上是普遍貧困,需要扶貧的人口數量大。二是貧困程度難以鑒定。在貧困規模確定的條件下,由于缺乏剛性標準,農民收入渠道多且難以核算,要把貧困家庭貧困程度進行排列并作比較是一件較難的事情。三是貧困戶識別后矛盾多。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實行差別扶持政策,使貧困戶“貧困帽子”的含金量越來越大,貧困富裕程度相差不大的農民因利益問題互不相讓,會引發新的社會矛盾和不穩定因素。
(二)從村的層面看,扶貧產業找準難。要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變,發展優勢產業是貧困地區增強自我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一個地方要找準幫助貧困戶實現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十分困難。
一是種養殖業周期長產品市場行情可預見性不強。種養業從投入到可收益通常是相對長期的過程,且種養產品市價相對不穩定,難以形成可靠的市場預期,給扶貧產業的選定帶來較大的困難。生豬養殖就是典型的例子。二是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差和觀念落后扶不起來。新發展一種產業,需要打破傳統,運用先進的理念、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管理。事實上,眾多的貧困村因地處偏遠、發展不足,稍有能力的青壯年大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在家中的幾乎是老弱病殘,自我發展能力不足,傳統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引導貧困戶發展產業就變得難上加難。三是扶貧到戶項目見效慢地方領導重視程度不夠。扶貧到戶項目特別是生產發展項目,見效很慢,周期很長,工作量也很大。長期以來受政績觀的影響,一些基層干部缺乏“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慣于搞基礎設施建設,慣于搞普惠制,對貧困人口認識有偏差,認為產業扶貧工作量大、難度大,對這項工作重視不夠,多數人不愿意搞。
(三)從縣域層面看,扶貧資金統籌難。實施扶貧開發,開展精準扶貧,資金投入是保障。
一是縣級財政有限,扶貧對象多。寧縣受多種因素影響,農村貧困面大,貧困程度較深,返貧度也較高。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34萬戶8.97萬人,要實現到2020年全面消除貧困人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每年要解決3900戶14950人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對這么多人實施精準扶貧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現有的扶貧資金又十分有限,實施難度很大,難以實現全覆蓋。二是農民穩定增收缺來源,培育產業投入大。在寧縣人口比較稠密,土地又比較少。多年來,縣委政府一直致力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因受市場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一直未能形成競爭力強、經濟效益好的優勢產業,產業收入比較效益較低。三是資源區域性貧困問題仍很突出。多數貧困村屬于區域性貧困,區域性越貧困,個體貧困問題越突出。這些地方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交通閉塞,信息不暢,資源貧乏。要解決這些地方貧困人口的脫貧問題,就必須投入大量資金解決制約區域性發展的瓶頸問題。寧縣金村鄉高理塬村就是典型,通村公路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發展,高理塬距老莊村村部10公里,村子地處山頂,四面臨溝,以前僅有一條狹窄的盤山羊腸路與外界相通,當地群眾稱它“孤島村”。3月,一條長9公里,寬6米的通村路從老莊村部延伸到高理塬自然村,連起了通往山外的通道。結束了該村不同通路的歷史。
三、對今后精準扶貧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識別精準為精準扶貧奠基。實施精準扶貧,必須準確清楚老百姓想什么盼什么,扶貧重點在哪里、難點是什么,優勢怎么發揮、短板怎么補。采用“比選”方法,建立和完善幫扶對象的識別認定工作機制,可以為精準扶貧奠定良好基礎。
一是逐戶調查摸底弄清底細。由縣扶貧開發機構牽頭,鄉鎮人民政府負責,通過戶戶見面、調查問卷和座談交流等方式,逐戶進行摸底調查,初步掌握每家每戶家庭基本情況、收入支出構成情況和發展意愿等,摸清貧困家庭的真實底子。
二是村級民主評議并予公示。以摸底情況為依據,綜合考慮村民住房、教育、健康、外出務工等情況,由村民小組會和村民代表會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逐一比選、民主評議、張榜公示,把收入低但有勞動能力的確定為貧困農戶,把收入低無勞動能力的確定為低保戶,做好兩項制度的有效銜接。在比選過程中,應嚴格保護村民在幫扶對象選取中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三是嚴格動態管理控制數量。實行嚴格的數量管理,定期調整幫扶對象,做到幫扶對象有進有退,防止幫扶人口規模不斷擴大,降低幫扶效率。
(二)產業精準為精準扶貧造血。依托資源優勢,堅持產業驅動,不斷增強扶貧開發的“造血”功能和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是圍繞產業發展建好基礎設施。多數貧困村屬于區域性貧困,基礎設施嚴重落后,發展產業是難上加難。因需要扶持的貧困村和貧困人口多,這些資金無法滿足貧困地區建設需求。為了不讓貧困群眾在小康建設進程中掉隊,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建議中央、省、市各級財政要大幅增加扶貧資金投入,繼續大力實施整村推進,圍繞產業發展,著力完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
二是堅持市場導向找準優勢產業。根據本地自然資源、生產條件和產業基礎情況,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大力發展有利于貧困農戶增收致富的產業項目。農業資源豐富的地方,重點發展帶動能力強、輻射范圍廣的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深入推進“一村一品”,逐步做大規模、做響品牌;旅游資源豐富的地方,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和鄉村旅游。三是提高貧困戶自身發展積極性。長期以來,扶貧項目補助標準偏低,需要農戶自籌資金過多,使得絕大多數貧困戶無力自籌而不能享受扶貧政策。因此,提高貧困戶項目補助標準、轉變其發展觀念、增強其自我發展能力、提高其發展積極性就變得十分重要。同時積極培育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提升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的組織程度,實現資金、技術、生產、加工、銷售等互動合作,建立企業、合作組織、金融機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讓貧困群眾更好地參與產業發展,更多地受益產業發展。
(三)機制精準為精準扶貧護航。建立精準扶貧工作機制,通過對貧困村、貧困戶的準確識別并建檔立卡,全面掌握貧困人口的數量、分布、貧困程度、致貧原因、脫貧門路、幫扶措施和幫扶責任等,使所有扶貧措施與貧困識別結果相銜接,因村施策、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做到對扶貧對象精準化識別、對扶貧資源精確化配置、對扶貧目標精細化管理、對脫貧責任精準化考核,改“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扶真貧、真扶貧,確保如期穩定脫貧。
一是建檔立卡,精細化管理。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主要包括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精準識別是指通過申請評議、公示公告、抽檢核查、信息錄入等步驟,將貧困村和貧困戶有效識別出來,并建檔立卡。二是一戶一策,精準滴灌。精準幫扶是指對識別出來的貧困村和貧困戶,深入分析致貧原因,建立“一對一”扶貧到戶工作機制,落實幫扶責任人,逐村逐戶制定幫扶計劃,集中力量予以扶持。精準管理是指對扶貧對象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監測,建立扶貧信息網絡系統,實時反映幫扶情況,實現扶貧對象的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為扶貧開發工作提供決策支持。三是精準考核,確保成效。精準考核是指對貧困村和貧困戶識別、幫扶、管理的成效,以及對貧困縣開展扶貧工作情況的量化考核,獎優罰劣,營造一種良好的發展氛圍,讓貧困縣的黨員干部放手去抓扶貧工作,保證各項扶貧政策落到實處,實實在在地創造扶貧業績。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