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不愿為對方放慢腳步,但團隊的力量不(容)忽視。在生活中,在事業上許多成功的大事都是團隊作用的結果。離開了團隊你也許難以成就大事。屠呦呦獲獎時說,這不是我個人的成績,這是我和我的團隊共同的成就。他們始終在一起,共同進退!正是因為這種共同進退的團隊精神。他們才取得了成功。
“時代節奏越來越快,很多人不愿為對方放慢腳步,但團隊的力量不(容)忽視。”這是一個典型的前偏后正的轉折復句,其重點在后。然而由于它處于過渡段的地位,從前邊論述“如果強者放慢步調,配合一下體力不行的人,身體素質較差的就盡力跟上隊員的步伐,相互體諒,為共同的目標奮斗努力,那么最終就能做到共同進退” 這一觀點,要過渡到正反論證的下一個段落,需要先?反面論述“不能共同進退” 的意思再談到“團隊精神”的重要性,這樣的銜接句群就必不可少了:“然而,由于社會生活的節奏越來越快,雖然很多人也認為團隊的力量不可忽視 ,但他們仍然不愿意為了體諒對方而放慢自己的腳步,因而不能共同進退的窘境仍然層出不窮,不絕如縷。它嚴重的妨礙了整個社會生活的某些局部運轉不暢,消減了人們本該取得的那份成績。我們知道,離開了團隊,一個人難以成就大事。”這樣才能夠做到與論述“在生活中,在事業上許多成功的大事都是團隊作用的結果。離開了團隊你也許難以成就大事”的觀點無縫對接,語義連貫,語氣貫通。
筆者所寫的那個句群,是由三個句子組成的,第一個句子的主體是一個因果復句,“然而”一詞接續上文,它又包含一個轉折復句,整個句群是一個二層復句。其語義重點轉到了 “不能共同進退的窘境仍然層出不窮,不絕如縷”的現實呈現上,為承續“它嚴重的妨礙了整個社會生活的某些局部運轉不暢,消減了人們本該取得的那份成績。我們知道,離開了團隊,一個人難以成就大事”的重要性,起到了過渡作用, 使整個句群文意貫通,一氣呵成。同時,由于這個句群的改寫,使得這個段落的安排符合科學性,合理、順當、熨貼。如果我們切實加強了“段落”的科學訓練,那么,就可能助力學生作文的“語言運用”,使之落到實處。
三、教會“闡釋”技巧, 說理得心應手
從學生寫作的實際來看,他們關于 “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兩種闡釋技巧的概念未能建構起來,其訓練也沒有落實。因而闡釋問題時不能做到“具體的能抽象,抽象的能具體”,技巧不很嫻熟,說理較為空洞。
我們知道,“具體的能抽象,抽象的能具體”是高考語言訓練的重點之一, 它主要在現代文閱讀時被用到 。筆者以為,其實它完全可以用于寫作訓練之中,并作為“語言運用”的重點之一來訓練。因為它對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很有好處,值得莘莘學子熟練掌握并運用于自己的寫作實踐中。
有學者認為,格言與長篇小說可以互為闡釋的對象。筆者認為,如果可以把對長篇小說的抽象說成是格言的話,那么也可以說,對格言的闡釋就是長篇小說。如金戈鐵馬、威武雄壯、有聲有色的 《三國演義》,完全可以用毛澤東所說的“統一戰線”的策略(統一戰線內部既團結又斗爭)的內涵來概括其豐富的內容;具有魔幻主義色彩的神魔小說《西游記》,也可以認為它是對“一個人的成長必須要經過 ‘九九八十一難 ,方能成正果”這句格言的詮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紅樓夢》它所揭示的盛衰無常、色空相依、“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卻是明晰確切,具有堅實質感的。這是從大的方面來說的“具體的能抽象,抽象的能具體”的兩種闡釋技巧相互為用的例子。
其實,從語言運用的小的方面來看,語句的擴展和被擴展的語句之間,又何嘗不是“具體的能抽象,抽象的能具體”這兩種闡釋技巧相互為用的呢?如,要擴展“冬天和夏天各有各的情趣 。”這句話,要擴展的這個句子就是被擴展的許多句子(冬有冬的瓊枝玉葉, 夏有夏的草綠花紅。冬天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湖面溜冰,一樣使人逸興神飛,意趣盎然;夏天百川灌海,漫天碧透,雨后泛舟,總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的高度概括。被擴展的句子就像語言的脈絡,分兩路依序生化開去,有跡可循, 它顯示出議論文的“語言方向”,因為接下來的話應該先說冬天有何情趣,再說夏天有何情趣。無論是把它寫成一段話或者一篇文章,無論是三言兩語,還是長篇大論,其議論段落或議論文章的語言方向就應該沿著上面那句話的語言脈絡出發,集句成段,集段成篇,鋪排開來。“語言方向”就像歌曲的第一句那樣,具有確定歌曲調式的作用,直接影響著下面樂句的承續、發展的方向。其實,這些完全符合現代漢語“語義語法”的“總規則”, “即前字管轄后字的組配選擇,上句啟示下句的語義范圍和陳述的走向 ”。“時說話或寫文章,我們大致也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律進行的”。這就是“語言方向”的理論依據之所在。
這種從大的方面概括長篇小說的主題或者內容的訓練以及從小的方面去訓練語句的擴展 ,不失為行之有效的語言運用的有效捷徑,不妨常常加以練乃至熟能生巧,勝過僅憑語言感知的語感許多。
四、掌握“結構框架”,把握“語句生成”和語篇生成規律
我們知道,語感雖然是對語言的敏銳感知,但是它畢竟只是對語言的感性認識,而不是理性認識。“語言建構與運用”要求我們學習語言必須要懂得語言的理據。正如毛澤東同志說過的那樣:“感覺到了的東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的感覺它,感覺只能解決現象,理論才能解決本質”。如果我們僅憑語感去學習語言,那么,我們就一定學不好語言。因為對語言的把握一定要有深厚的理據,這樣的學習才有“理”可依,才會有收獲。
現當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就是我們學習語言的理據。如對主謂語的把握, 過去受印歐語系語法結構 ”形合法“ 的影響, 講求的是主謂語的一致性,用這個特點來硬套現當代漢語“意合法”的語法結構,其結果是方枘圓鑿,削足適履,牽強附會,尷尬至極。徐通鏘教授反思自己研究漢語的歷程后認為,現當代漢語應以”字“為本位,以“話題-??說明”為其“結構框架”,以“前管后”和“上管下”為支配字組和字塊“意合”的總規則,以“意合法”的形式組句。這一理論對“語言建構與運用”提供了組句理論,也對中學生寫出文從字順的文章提供了可能。如筆者寫作2017年四月調研題的下水作文《“和衷”方能“共濟” 互助才會雙贏》,其中的一個片段就運用了這種“話題-??說明”為其“結構框架”,以“前管后”和“上管下”為支配“意合”的總規則,以“意合法”的形式組句成篇的。
因為心沒有往一處想,勁沒有往一處使,因而漫畫里的這兩個人當然不能勇往直前,直達勝利的彼岸。這一現象從反面說明了,“和衷”方能“共濟”,互助才會雙贏的哲理。
“和衷共濟”,是以“和衷”為前提的。沒有和衷(內心的一致),就沒有“共濟”(共同協助) ;要想“共濟”,只有“和衷”:因為只有志向、目標一致,才會風雨同舟,齊心協力,攻堅克難,化險為夷,共同奔向勝利的彼岸。試想,被大河阻隔的那兩個人,如果他們的志向、目標是一致的,而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那么,他們是會千方百計地想出克服困難的辦法并且順利渡河、到達目的地的。俗語說的“眾人一條心,其力能斷金”就是說的這種情形。
試想,如果被大河阻隔的那兩個人,他們有了共同的志向,儲備了充足的體力,具備了較高的智力,找到了解決渡河問題所需的交通工具(船和橋或者其他),統一了步調,懂得了‘聰明的人與朋友同行,步調總是一致的(法國諺語)的道理,付諸實踐,那么,他們就會‘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團結,直至勝利的彼岸。”
筆者上文的論述中,“這一現象從反面說明了”這句話,是“語句生成”“結構框架”里的“話題”,下一句“‘和衷方能‘共濟,互助才會雙贏的哲理”,是其“結構框架”里的“說明”。這個框架比起印歐語系的“主語謂語”的結構框架的用途來得更加廣泛,因為它具有“語篇思維”的意義。也就是說,它不僅適用于語句生成,而且也適用于語篇思維(或語篇生成)。掌握了它,寫作議論文時,就不會因為擔心“誰作主語誰作謂語”而分心,忘記了“誰是敘述對象,誰是對敘述對象要敘述的內容”了,這是由“語篇思維”里的“語言功能框架”(語言功能框架:概念功能〔表達了什么〕、成篇功能〔怎樣表達的〕、人際功能〔表達的意圖是什么〕所決定了的)。筆者下文,以“前管后”和“上管下”為支配“意合”的總規則,接著闡述了“和衷”跟“共濟”的辯證關系,以“意合法”的形式組句成篇,這也符合“語篇思維”的語言功能框架的要求,中規中矩。總之,掌握語句“結構框架”,就等于把握了、保障了“語句生成”和語篇生成規律的主動權、成功率。
內蒙古高考500至530分左右可以上什么大學
時間:2025-05-22 10:39:38內蒙古醫科大學對比河北環境工程學院哪個好 附分數線排..
時間:2025-05-22 10:36:19湖南高考歷史565分排名多少 排名多少位次
時間:2025-05-22 10:32:43湖北民族大學法學專業怎么樣?錄取分數線多少分
時間:2025-05-22 10:28:51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對比泰山職業技術學院哪個好 ..
時間:2025-05-22 10:25:03石家莊人民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對比湄洲灣職業技術學院哪..
時間:2025-05-22 10:22:03